這一節讓我深刻地領會到,人活一口氣,氣在勢就在。氣在就不害怕,就有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勇氣和信心。即使情況從分析層面再怎么“危機”,靠著好心態和一口氣就能過得去。
我想到《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二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當下這個時代很少有能跟他人生類似的遭遇存在了。外界把一切物質的部分奪去,身體受到了囚禁,死亡隨時發生在下一個瞬間。只要自己內心不放棄、不崩潰,就有活著出去的可能性,即使概率微乎其微。
『治氣』治的心-氣-力。力的規律是“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明白這個規律,一方面能夠按照這個規律、理解身體生理層面的反饋,根據事情的重要性等級安排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對待他人的時候,有意識地運用「避其銳氣」、「擊其惰性」、「窮寇勿迫」的方式,也就是說,他人精力充沛的時候,要躲一躲,他人很疲憊的時候是勝機出現、出手的好時候,在他人撤退、逃跑的時候,要在后面追,越追,心氣力越弱,也越崩潰,這時候人是會主動投降/放棄抵抗的。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
華杉老師講道:“同樣一個人,氣勢旺和衰的時候能量可能差一百倍。軍爭講的士氣,實際上就是士兵的能量。用電子游戲的說法來做比喻:一鼓作氣,是滿血;再而衰,半血;三而竭,血槽已空。假如雙方兵力是相等,都是一萬人,現在我這一萬人全是滿血,他也一萬人,甚至他十萬人,但是他十萬人全都血槽已空。那十萬個血槽已空的人,能夠打得過一萬個滿血的人嗎?十個打一個,不用你教我也會,有沒有一個打十個的辦法呢?《軍爭篇》的治氣可以說就是一個打十個的辦法。我只有一個,我是滿血;他是十個,但是他都血槽已空。”
我之前對『氣勢』的覺察和感受沒有很強烈,我現在漸漸地體會到,拋開現實情況的境遇如何,這些是自己不可控的部分,人與人最大的不同是「氣勢」的不同,跟是否有錢沒關系。在這個世界上渾渾噩噩、麻木活著的人類似「血槽已空」的僵尸人,人需要通過「治氣」自我拯救。
學習這一篇不僅是在學「一個打十個」的戰斗方法,而是領會「治氣」的魅力和意義,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開始「治氣」是走向人生正循環的起點,氣越壯、血越滿,人也會越來越勇敢和無畏。
華杉老師講道:“生活中“治氣”;明白了這個道理,你還要會用。如果在每次開會發言的時候,你都大喊一聲“大家好”,把會議室的人都嚇一跳,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你就是算是學會《孫子兵法·軍爭篇》的治氣了。所以,我們要切己體察,事上琢磨,代入自己的事。治氣跟不治氣的人,人的能量可以差一百倍。在戰場上是生與死的區別,在公司的經營上也生與死的區別。”
我在這里反思,有些時候,自己是無意中運用了治氣的方式;大多數時候,自己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采用這樣的方式會有一些顧慮,不敢釋放這些能量。
提高聲量就是提升士氣,就是在治自己的氣,先把自己發言的聲音提上去。我現在明白,一些職業每天要喊話背后的原因,這是提升士氣的方式。我在這里突然體會到,不在于內向或外向,而在于是否能向外釋放自身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