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第一謀臣的智勝之道
郭嘉作為東漢末年的第一謀臣,在曹操眼中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大哥大”級人物。有俗語云“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世上事往往是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而恰好就在郭嘉去世的那一年,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其果真天命也?時運也?
? ? ? ? ? ? ? ? ? 一、郭嘉生平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謀士,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郭嘉曾經在袁紹手下待過一段時間,后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巨大功勛,被封為軍師祭酒、洧(音wěi,偉)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桓途中病逝,年僅37歲,謚號貞侯。史書上稱贊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關于郭嘉去世后的墓地,有兩種說法:一是許昌市襄城縣說。郭嘉去世以后,曹操異常悲痛,將郭嘉靈柩運回許昌埋葬,也就是現在的許昌市襄城縣。二是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說。因為郭嘉病死在河北,據推測也有就地埋葬的可能。在河北易縣曾發現過一個古墓,在這里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寫了曹操祭郭嘉文,所以這也有可能是郭嘉的墓地。
? ? ? ? ? 二、第一謀臣的智勝之道
不為人知的青年時期。191年,郭嘉去投奔勢力強大的袁紹。在觀察了袁紹一段時間之后,他對袁紹的大謀臣辛評、郭圖說道:“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果斷離去,在六年之后轉投曹操。當時曹操正向大謀臣荀彧尋找接班人,荀彧推薦了郭嘉。曹操和郭嘉一見如故,心氣相投,互相認為找到了政治上的今生知音。
《十勝十敗》的遠見卓識。在曹操征討呂布,經過連續幾次戰斗,呂布退兵固守城池,曹操的士卒十分疲憊,想退兵而回。郭嘉極力勸說曹操要“勇追窮寇”,果然最終如郭嘉所料捉住了呂布,除去了曹操一個心腹大患。在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的較量中,不占優勢的曹操始終下不了與袁紹死戰的決心。為此,郭嘉專門作了《十勝十敗》,從而在理論高度為戰勝袁紹集團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在文中,郭嘉寫道,曹操有“十勝”可敗袁紹。一是“道勝”:袁紹禮儀繁多而雜亂,曹操則“體任自然”,“道”高一籌;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三是“治勝”:袁紹以寬濟寬,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治理措施切合時要;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則機警果敢,“應變無窮”;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曹操則以誠待士,講究實用,刑賞必諾;七是“仁勝”:袁紹行事懷婦人之仁,曹操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于四海;八是“明勝”:袁紹惑于讒言,而曹操則善于明辨是非;九是“文勝”:袁紹好歹不分,曹操則“進之以禮、正之以法”,賞罰分明;十是“武勝”:袁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風喪膽。
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涵蓋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個人的道德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此“十勝”之要,似一聲春雷,猶如某某某在抗日戰爭初期的《論持久戰》一樣,預見了曹袁爭鋒的最終結果,事實的發展也充分印證了郭嘉的遠見卓識。由此,加入曹操集團不久年紀輕輕的郭嘉成為不可替代的第一謀臣。
關鍵時刻的屢出奇謀。作為第一謀臣,郭嘉不但是個理論家,而且在關鍵時刻的應變決策能力也超出常人。200年,曹操為了避免在未來同袁紹作戰時腹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上上下下議論紛紛,曹操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就征詢郭嘉的意見。郭嘉說道:“袁紹一向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我們抓住機會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后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當前局面的最好時機,堅決不能失去。”于是,曹操大舉東征,擊破劉備,解除了后方威脅。
在曹操與袁紹官渡相持之時,有消息說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的首都許昌,曹操有失去根據地的危險。郭嘉建議曹操不要理會孫策,因為“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后來孫策真的不久死于許貢刺客之手。
202年,官渡之戰后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繼續進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這時,郭嘉卻力排眾議,建議以退為進。當曹操采納郭嘉建議退兵回許昌后,暫時失去了共同敵人的袁譚、袁尚果然“耗子動刀窩里反”,互相爭斗了起來。曹操坐收漁翁之利,輕輕松松贏得了勝利。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被孫劉聯軍打得落花流水,他忍不住大哭道:“倘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 ? 三、令人扼腕嘆息的早逝才俊
歷史從來不能假設,如果郭嘉再多活十年,那么三國這一段歷史肯定會重新書寫。但歷史就是常常讓人扼腕嘆息。這個英年早逝的杰出才俊,被后人賦予了很多的贊美之詞,我略作整理,供大家參考。
郭嘉死后,曹操痛心疾首,他寫道:“郭嘉忠厚賢良,性格大度開朗。每當國家有重大決策時,他的發言觀點超過了在場的所有人。他眼光超前,從來沒有預料不準的事情。他和我在軍隊中共事十多年時間,征戰時并馬前進,休息時在一座大帳中長談不倦。在他的出謀劃策下,我向東擒拿呂布,向西攻取眭固,斬下袁譚首級,平定朔方夷人,跨越險塞蕩平烏丸,梟首袁尚威震遼東。雖然這些功勞有賴于天威,全靠眾將士流血征戰,但臨場指揮、果斷決策,郭嘉功不可沒。他才華橫溢,正在施展抱負的最好年齡卻突然亡故,使朝廷失掉了一名良臣,使我失掉了一名最得力的助手。”(“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馀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兇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算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唐玄宗李隆基評價郭嘉說:“西漢孝文皇帝劉啟得到了魏尚,匈奴就不足為慮了;曹操得到了郭嘉,世人都知道絕對能夠成就事業。”(“孝文之得魏尚,虜不足憂;太祖之見郭嘉,知成吾事。”)
王夫之評價說:“曹操能夠推心置腹地對待手下謀士,所以他手下擅長謀劃方略的人前赴后繼。畢竟曹操自己的智力有限,但有了荀彧、郭嘉、荀攸、高柔等人幫助,最后都能算無遺策。”(“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而士之長于略者,相踵而興。孟德智有所窮,則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無遺策。”)
某某某也對郭嘉給予了很高評價:“郭嘉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他是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羅貫中先生有詩贊郭嘉曰: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梁傾。
黃其軍
? ? ? 作于2017年12月17日(古歷十月三十)
? ? ?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