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情節曲折
馮諼,貧乏不能自存,求人請托于孟嘗君,想在他門下托身。當人問及他的才能時,他卻說“無好”“無能”。這令人疑惑,這樣的人怎么能被孟嘗君收留呢?結果,孟嘗君微笑著接納了他。
“沒專長”“沒才能”的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三次彈劍而歌。第一次,求取美食;第二次,求取專車;第三次,求取家用。馮諼的三次要求,出人意料;可是全得到了孟嘗君的答復。令人難解。
地位顯著提升的馮諼,有了大舉措。他自告奮勇,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這讓沒見過馮諼面的孟嘗君、不知道馮諼才能的孟嘗君第一次“怪之”。領了重任的馮諼迅速完成任務,“長驅”回到齊國都城,如此迅疾,讓孟嘗君第二次“怪之”。聽了馮諼的“焚券市義”后,孟嘗君為馮諼的行為第三次“怪之”。馮諼的三次奇行引起孟嘗君的三次奇怪。令人印象深刻。
薛地收債,焚券市義,為孟嘗君建造“一窟”之后,馮諼又游說梁國。他用智慧謀略使孟嘗君恢復了齊國的相位。這是馮諼為孟嘗君掘的第二窟。馮諼還為孟嘗君出謀劃策,讓齊王把宗廟建在了孟嘗君的封地——薛,使薛得到了國家永遠的保護。這是馮諼為孟嘗君掘的第三窟。三窟已就,孟嘗君高枕無憂。令人贊嘆。
馮諼的每一次奇行讓人為他捏把汗,而他的每一次成功又讓人為他的才能和見識贊嘆。
二、人物形象鮮明
馮諼
有智慧。馮諼用“無好”“無能”請托孟嘗君,是為了試探孟嘗君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好客君子。馮諼用彈劍作歌的形式引起孟嘗君的注意、提高自己的身份,為日后展示自己的才能做鋪墊。
有才能。孟嘗君為了收取薛地的債券貼出文告,三千門客沒人敢接這燙手的山芋,可馮諼卻自告奮勇接受了這個重任,且迅速完成任務。足見馮諼有過人才能。
有遠見。馮諼為孟嘗君謀取了三窟:一窟是薛地人民的擁護,二窟是魏國國君的尊重,三窟是在薛地建立宗廟使薛成為齊國重地。
有謀略。馮諼西游魏國,說服梁惠王;告誡孟嘗君說服齊王在薛地建立宗廟。這些舉措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才能和深遠謀略。
孟嘗君
胸懷寬廣。面對馮諼無理由的請托,孟嘗君笑著接受了。面對馮諼三次過分的請求,孟嘗君一一答復了。
善納雅言。孟嘗君接受了馮諼游說魏國建立威望、說服齊王在薛地建立宗廟的建議。
目光短淺。對于馮諼焚券市義的舉措,孟嘗君不能理解。
三、寫作手法突出
先抑后揚。先寫馮諼的請托無能、要求無禮。后寫馮諼收債于薛、焚券市義,發揮才能初露鋒芒;謀就三窟,施展才能,表現超群。
鮮明對比。馮諼的先時貧乏與后來的顯貴、先時無能與后來超能對比。馮諼的超能與孟嘗君的低能和門客的無能對比。孟嘗君對待馮諼的態度先后構成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