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么一本書,讓你相見恨晚?
日前,當當網趁世界讀書日展開圖書大促銷,一名愛讀書的高二學生讓筆者幫她買了二百多元的書。其間聊起閱讀,筆者問她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萊特》讀完沒。她說讀完了,課本也有節選,真的好精彩,以前都不知道,有點后悔。筆者說,這就叫相見恨晚,像《哈姆萊特》讀個三四遍都值。她表示贊同。
筆者又想起這學期初同她聊天時難忘的情形。當時她說,不知是不是自己太狂妄,讀到某人寫的解讀古詩詞的書時,有的還沒有她自己寫的好。筆者聽后很震驚,說她有這種感受就說明她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該書作者,該書就不值得買來讀,因此就應當多讀超越她自己水平的好書。
她上高中以來,筆者幫她買了幾十本書,多是經典名著,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悲慘世界》《堂吉訶德》《包法利夫人》《安徒生童話故事集》《希臘神話和傳說》等“名著名譯插圖本”叢書。筆者還特別提醒她優先閱讀艾德勒和范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郝明義、朱衣譯,商務印書館,2004),讀完筆者問她感受如何,她說感觸很深,仿佛以前的書都白讀了。相信每個中國學生讀完那本書都會有類似的感受。
就語文學習而言,她無疑是幸運的,高中時代就讀到了震撼人心的《哈姆萊特》。雖然這部戲劇才100頁左右,但絕大多數高中生都并未完整地讀完一遍。他們錯過了如此動人的語文風景,日復一日地面對那乏味的做題和考試,與平庸的語文為伴,難以見識到真正高品質的語文。
他們高中三年可能反復聽到語文教師講《論語》《紅樓夢》《三國演義》《巴黎圣母院》是如何如何好,從語文課本或其他資料上反復讀到關于這些好書的概述,可就是不去親自閱讀這些好書。這難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嗎?他們要么被應試壓迫得抬不起頭來,要么用手機閱讀,在一些膚淺低俗的文章中消磨花樣年華。
叔本華在《論書籍與閱讀》一文中有段話值得我們反復閱讀,“為愚人寫作的書總會有大量的讀者,要仔細地把時間用來閱讀那些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的著作,閱讀那些站在人類之巔的人們的著作以及享受著不朽聲譽的人們的作品。只有這樣的著作才會開卷有益。絕不要閱讀壞的文學作品,好的文學作品也不要讀得太泛。壞書是精神的毒藥,會毀滅人的心智。”
同她相比,筆者就沒那么幸運了。筆者是應試教育的過來人,高中沒怎么讀真正的好書。到大學才完完整整地閱讀中國古典名著《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詩經》和外國經典小說《罪與罰》《簡·愛》《魯濱孫飄流記》,工作了兩三年才完完整整地閱讀不朽的《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圣經》《卡拉馬佐夫兄弟》《紅與黑》《紅字》《復活》《悲慘世界》。如果說筆者現在還稍微有點思想,那么大部分都得益于對包括上述圖書在內的一系列經典名著的閱讀。
其實,表面上中國古書很多,但原典也就那固定的若干種,大致就是列入梁啟超《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中的那些書。只要將這些書讀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
遺憾的是,我們的語文教育很少教學生研讀這些原典,卻去讀那些次要的屬于細枝末節的文本。他們如果在高中時代錯過了這一道道動人的語文風景,可能就會終生錯過而無緣再讀到了,這才是筆者最擔心的事。也許他們上大學或工作后會偶然讀到,但當他們領略到其中的精彩時,很可能會感嘆,這么好的書為什么以前沒遇到?不知他們會不會責怪以前的語文教師。高中語文教師不帶領學生來到通向這一道道迷人風景的路口望一望,不指引他們走進去欣賞,這難道不是一種失職?
注:文中配圖源自互聯網,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