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楊絳《一百歲感言》
1、
書名:我們仨
作者:楊絳
出版社及出版時間: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4.7
書名:親愛的陌生人
作者:【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馬利
出版社及出版時間: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6
2、
這些日子,一直會想著這兩本書——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蒙哥馬利的《親愛的陌生人》。
兩本書,幾乎都是一氣呵成地讀完,但讀完后卻又欲罷不能,反復回頭重新翻閱。
《我們仨》讀的時候,有唏噓感慨,有默默流淚,有會心微笑,也有沉重難過。它是楊絳先生對一家三口平凡而真實生活的記錄,處處洋溢著她的那份飽滿豐沛的愛,滋潤著讀者的心靈。
《親愛的陌生人》是小說,一直讀到深夜,然后又十分喜愛地將喜歡的章節重新讀了一遍,至凌晨一兩點方才心滿意足地放下休息。
自從讀了成甲老師的書,我就會在讀書中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套進去,看看作者的想法做法,對于我有無可以借鑒的地方。讀《我們仨》、《親愛的陌生人》也是如此。
這兩本書,都是寫情感的,都是出自女作家之手,溫情而和煦,細膩而動人。但于我自己而言,最動人、印象最深刻的卻只有一點——她們各自對待真愛的態度和行動。
3、
我看到——神仙眷侶也有吵架,但智慧的他們卻因為一次吵架,決定“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我們仨》書中說——
“我和鐘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bon”的讀音。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然后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夫人公斷。她說我對、他錯。
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鐘書輸了,當然也不開心。
常言:“小夫妻船頭上相罵,船杪上講和?!蔽覀冇X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定規。我們講定,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但此后幾年來,我們并沒有各持異議。遇事兩人一商量,就決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p>
“各持異議,不必求同”,堪稱夫妻相處的黃金法則,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常常在夫妻關系中撞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方才悟得這句話是多么真理。
男人、女人這個地球上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物種,怎么可能什么想法、看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呢?可我們往往就那么傻,一直追求對方必須和自己一樣,強求改變,強求一致,這樣又怎么會不落的一個或心灰意冷或雞飛狗跳的結局呢?
在一個家里,生氣吵架永遠是雙刃劍,輸了贏了,都不會開心。所以,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今的自己,早已明白界限的概念,也基本能夠接納先生和自己并不需要活在同一個世界,他有他的天地,我有我的宇宙,只要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能夠開開心心,就足夠了。
4、
我看到——真愛那份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
有段時間在牛津,楊絳身在產房,家里只留錢鍾書一個人過日子。
錢鍾書常苦著臉說:我又做壞事了。
他繼續說:我把墨水瓶打翻了,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錢鍾書詫異:那可是墨水呀!
楊絳說:墨水也能洗。
過了幾天,又說:我把臺燈砸了。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
再過了幾天,錢鍾書說:我把門軸弄壞了,門不能關了。
楊絳還說:不要緊,我會修。
每次楊絳說“不要緊”,錢鍾書就真的放心回去,他對楊絳是全身心的信任。
至于那些家里的小毛病,事后,楊絳果然全修好了。
在生活上,一向都是楊絳來照顧錢鍾書,“穿衣吃飯都要把他當孩子一樣照顧”。
錢鍾書的堂弟錢鐘魯說過,大嫂“像一個帳篷,把身邊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風雨由她來抵擋”。
而我們呢?
在生活中沖鋒陷陣的我們,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抱怨對方不體貼、不溫柔、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不會幫自己一下……各種抱怨,甚至反感、諷刺、指責……硬生生地將一個本來應該其樂融融的家,變成了一個上躥下跳的戰場。
一位老師曾經有過很形象的比喻——作為女人,應該是一只優雅的、翩翩起舞的蝴蝶,而不是整天呼嘯而過、炸彈亂飛的戰斗機。
但我們卻常常忘了蝴蝶的溫柔美麗,而迷失于戰斗機的威風凜凜。
反思我自己,很少是這樣包容接納先生的。修煉了這么久,也就是從指責做到了閉嘴,從閉嘴做到了接納,從接納做到了悅納。
堅持到今天400多天的心賞日記,幾乎徹底改變了我心態和看待婚姻的角度,給了我太多的安心與寧靜。
但再看看這些和諧美好的婚姻,我知道距離真愛的道路,還有很遠很遠。而很遠也沒有關系啊,只要我們都愿意一直為之努力。
5、
我看到——真正的愛,只需要付出愛,甚至都不需要對方來愛自己。
《親愛的陌生人》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說,故事的主人公華蘭茜?斯特靈是一個二十九歲仍孤獨一人的老姑娘,她演繹了一個破繭成蝶、鳳凰涅槃的美麗傳奇。
她受壓制于家族枯燥的禮教和傳統,現實中活得唯唯諾諾、逆來順受。一封陰錯陽差的來信,使她得知自己患上了嚴重的心絞痛。
面對只剩下一年時間的生命,她絕望了。
這種絕望并不是源于她對死亡的恐懼,而是源于她在臨死之前才感到自己從來沒有真正活過的苦痛。
面對死亡,她開始反抗令她討厭的空洞無趣的生活方式。她要掙脫束縛,去尋找自由。
不顧家族的反對,她下定決心照顧"咆哮亞伯"的"不檢點"女兒,為她操辦葬禮,思考活著的意義;愛上"無惡不作"的巴尼,大膽求婚,步入婚姻的殿堂,享受生活的美好。她的生活因此而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書中關于華蘭茜向巴尼求婚的時候,有這么一個場景:
“如果我們結婚了,”巴尼的語氣突然間輕松起來,好像只是在說一個事實,“我要提前說明一些事。”“一切都要說明?!比A蘭茜說。
“我有些事不能告訴別人,”巴尼沉著地說,“你不能問我。
”“我不會問你?!比A蘭茜說。
“你不能看我的信件?!?/p>
“不看?!?/p>
“我們不可以對彼此假裝任何事。”
“我們不會的,”華蘭茜說,“你都不需要假裝喜歡我。
……
空間、自由、接納,甚至不求回應,只是付出,快樂地付出愛,就讓女主人公幸福得猶如身在仙境。
而我們,那么錙銖必較,那么緊張失措,恨不得兩個人是連體嬰兒,時時刻刻都在一起。最好對方的思維空間和眼里、心里隨時隨地都有自己,對方的行蹤自己了如指掌,和誰在一起、在說什么、干什么,也希望一清二楚……
這不僅是給對方制造囚籠,也是給自己的心靈量身定做了一個越收越緊的牢籠,遲早有一天,彼此都會無法呼吸,然后各自渴求掙脫。
所以,真愛是什么?
是放手,是接納,是寬容,是求同存異,是發自內心的欣賞與關愛……
所有的幸福和諧,就在我們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