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忘中的京城記憶(五)—盧溝橋、宛平城、十三陵、地壇、奧體中心(2016年10月15日—22日)
《盧溝橋》
“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燕京八景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了,隨著近代北京城的破敗以及城市化的發(fā)展,再想恢復(fù)到古人意境中的景色似乎已經(jīng)不可能。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對于景觀講究更多的是意境,八景是否真的那么讓人陶醉誰也說不清楚。
盧溝橋始建于金代,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橋。元代時,馬可波羅來到元大都,在游記中記述了這座橋,稱它為“獨一無二”。清康熙年間此橋重建,光緒的時候還折騰過,所以今天這座橋是不是原貌都不知道了。而這座橋最讓世人所知還是因為七七事變,此橋也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標志之一。
《盧獅百態(tài)》,盧溝橋。
據(jù)說盧溝橋現(xiàn)在還存有五百來只獅子,的確是風格迥異,我走了一圈也沒有看見重樣的。
有一些被大獅子踩在腳下的小獅子很有趣,造型很萌。
橋上有一些殘存的金元代的獅子,其他大部分都是明清時代的獅子。獅子風化程度的不同,顏色的不同能夠讓人分辨出來哪些老一些,哪些新一些。
《宛平秋色》,宛平城。
宛平城正對著盧溝橋,是一座長方形的小城,初建于明崇禎年間,一開始作為屯兵用,后來商戶居民漸漸遷了進來。如今的宛平城內(nèi),除了普通民居之外,有一座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可用身份證免費參觀。在宛平城中軸線的大街兩邊有許多商戶小吃店,大早上趕來看盧溝橋的游客,可以在這里吃一頓飽飯。
宛平城外有一條小路,秋天時滿地的落葉,很漂亮。宛平城外秋色漸濃,小路閑步優(yōu)哉游哉。
《十三陵 神道》
我那天早上6點出門,晚上19點回去,來回路上就花了7個小時。本想親眼見識一下背山靠水,左龍右虎,后昆侖延脈,前寶山朝案的教科書般風水寶地。但天氣大霾,看不見整個陵園的山勢風水,好似盆地之外就到了世界的盡頭,頗有遺憾。不過安慰的說,這霧氣蒙蒙仙道之境似的倒也符合此地的氛圍。
十三陵葬有從朱棣到朱由檢13位明朝皇帝。當初選址時有許多傳說,給這里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十三陵占地如此之大,至于各景點之間有許多村莊田地,還有公交車搭乘。很多村莊的祖先都是十三陵世代守陵人,他們慢慢各自聚攏,延續(xù)子孫,形成了如今遍布陵區(qū)并以某個陵名稱命名的村莊。
神道也叫神路,神道兩側(cè)有許多動物、神獸、文官、武將組成的石像生,守護陵寢。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在神道大紅門那看到東西各一座山,象征龍和虎。
《十三陵 定陵》
定陵是明朝萬歷皇帝朱祤鈞的陵寢。之前讀《風雪定陵》時,被其中所講的異聞趣事所吸引,也為定陵所經(jīng)風雨嘆息,同時還期望有朝一日能親眼看看那些出土的文物。這位童年成長在張居正陰影下的皇帝,發(fā)動三大征的皇帝,在位時東北出個努爾哈赤的皇帝,生前死后,路子都挺特么野,不愧謚號神宗。
這位同時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最后一次出宮就是來這看他的萬年吉壌,我不僅踏了他曾走過的神路,也踏了他曾沉睡了三百多年的地宮。
萬歷生前不愛動,死后倒是被人折騰拉稀,先是經(jīng)歷明末李自成一把火,然后民國時又是一把火,最后在建國后被挖。目之所睹,物是人非,這萬年吉壌,吉的真不知道是誰。
雖說定陵被挖引起了很多爭論,但人們能夠親眼見識一下皇帝的地宮也不是一件壞事。皇帝活著時居住在紫禁城,死了也要按照紫禁城修個地下宮殿。雖然規(guī)模比不上人世間皇宮那樣壯麗龐大,但也是普通老百姓所無法想象的厚葬。
在定陵明樓旁,通向?qū)毘堑碾A梯側(cè)墻上,植物的堅強讓人驚訝。
地宮由五座石室組成,很陰冷,透了幾十年的地宮,仍然讓人不敢呼吸。
《十三陵 長陵》
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之后,陵寢自然也就近選擇,選來選去,到底選了一個教科書般的風水寶地。如果天氣晴朗,能看到每一座皇陵都會背靠著一座聳立的山峰,定陵背靠大峪山,長陵背靠的就是天壽山,可惜霧霾讓大峪山和天壽山的主峰就剩下了模糊的影子,背山望水的勝景實難一見。
明代皇陵由羅城所圍,內(nèi)部有三個院落。陵門、神廚、神庫、碑亭、祾恩殿、神牌、明樓、寶城等祭祀建筑構(gòu)成了一個完成的陵寢,也是皇帝死后的居所。
長陵是十三陵的祖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依然在南京。
在長陵博物館,終于見到了曾經(jīng)在照片里看了無數(shù)遍的冕冠、烏紗翼善冠、金絲翼善冠、三龍二鳳冠,雖然都是復(fù)原品,但規(guī)格樣式也是完全按照出土文物所造。那些拍明代影視劇的人哪怕來這博物館看一圈也不至于把服飾弄得那樣不堪入目。
烏紗翼善冠是明朝皇帝最常戴的冠,在明朝皇帝的畫像中就能看到,實際上很簡約。
鳳冠是明朝皇后妃嬪在重要典禮中佩戴的冠,異常華麗。
金絲翼善冠是皇帝死了之后陪葬的明器,生前根本不戴這種冠。而電視劇里的明朝皇帝經(jīng)常頂著這東西出來了。
《地壇》
顧名思義,地壇就是祭祀皇地祗神的。和天壇一樣用天圓地方來象征,地壇自然就是方形的了。
地壇與雍和宮和孔廟國子監(jiān)不太遠,這幾個地方花上一天就能游覽一遍。
《地壇載秋》,地壇。
群鴿飛過地壇,現(xiàn)場演示了老北京的那種韻味。
秋季的地壇最美,滿城的銀杏與楓葉,或掛在那里,等待秋風的摘取;或落在地上,化作一掊泥土,為明年春天的再生積蓄力量。 ????
地壇的銀杏樹,銀杏葉那頗具浪漫感的外形讓北京的秋季更加多姿多彩。
《地壇之虎》,地壇。
不知道這只喵的祖上是否是皇家的貓,是不是哪個貴族旺戶的貓,就算是夜貓,也抵擋不住路人逗一逗它的沖動。
我很兇滴!
北京的狗、貓、鴿子、烏鴉、蛐蛐兒中,我最喜歡貓。故宮里的皇家貓,定陵里的守陵貓,還有這地壇中的祭司貓。京巴或許代表著北京的時尚,鴿子代表著北京的靈動,烏鴉代表著北京的絕望,蛐蛐兒代表著北京的熱鬧,而北京的貓,就是北京最古樸的那一面。
《奧體中心》
如果說古建筑是北京最溫婉內(nèi)向的那一面,那么奧體中心則是北京最激情的一面。科技與活力,是奧運會的余溫。
我去的那一天,正好趕上陳奕迅的演唱會,不斷閃動變化的水立方和著鳥巢里的歌聲,把人的思緒從歷史中拽出來,擁抱現(xiàn)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