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她不是學教育的科班老師,但是她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探索卻改變了許多貧窮孩子的命運。先后兩任美國總統(tǒng)邀請她出任教育部長,她卻毫不動心地堅守在她一手創(chuàng)辦的西區(qū)預備學校(Westside Preparatory School)Preparatory School)。
她曾經公開宣稱自己可以改變任何孩子:“給我任何一個城市中的任何一個班。給我學業(yè)不佳排名最后的學生。不要告訴我任何關于他們的事情,甚至不要告訴我他們在學什么,我就可以走進那間教室和他們建立情感的紐帶。”
的確,她也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在她生活的城市,那些極有可能走上“輟學、接受公共救濟、吸毒”之路的社會底層的孩子們,在她的教育下,“要么以全額獎學金進入了有名的預科學校,要么直接進入有名的學院或大學”。雖然不能把升學作為評價教育的唯一標準,但是馬文·柯林斯創(chuàng)造的奇跡的確讓人不得不嘆服。
這本書,不是一本完整的人物傳記,更不是一本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著作。它只是一位媒體記者通過觀察馬文·柯林斯的課堂教學和學校管理的日常生活,結合馬文·柯林斯自己的講述,客觀呈現了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與校長的成長的歷程。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最需要的就是教育反思的能力。馬文·柯林斯也不例外。如前所述,雖然她不是學教育專業(yè)的師范生,但是在教孩子的時候,她會思考自己的人生經歷,回想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喜歡老師怎么對待她?究竟哪些人、哪些事、哪些話,對她的影響最大?甚至自己在家庭中,父親是如何教導她的?這些思考,是她教育最大的財富。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更應該讓學生們相信自己。只要一個人不放棄自己,就永遠有成長的可能。對此,馬文·柯林斯堅信不疑。她認為,孩子們不是各種教育問題的原因,而是教育的受害者。她堅信,孩子們是想要學習,而且能夠學習的,只要“給予他們恰當的環(huán)境、正確的動機和適合的學習材料,孩子們就能夠展現出他們與生俱來的特長,脫穎而出”。在這本書的前言中,馬文·柯林斯寫下了一段真誠的話語:“我真希望全世界都能夠看見我在教室里看見的一幕:所有的孩子生來都是成功者。他們需要的就是,有那么一個特別的人相信他們,激發(fā)出他們最好的一面。”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而只有教師的自尊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自尊。這也是馬文·柯林斯的重要教育理念。就拿教師的衣著來說,她認為,教師隨意的穿著不僅僅是不尊重自己,也是“不尊重孩子們,不尊重這個職業(yè)”。她自己的著裝總是無可挑剔,她說,這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學生們。她的衣服都剪裁得很合適,衣服的穿著搭配時髦而簡單,她常常會在自己的衣服上佩戴一些美麗的裝飾品。在她看來,作為教師,給學生留下獨特的印象是很重要的。所以,從上課的第一天開始,她就告訴學生們,“自尊是一個人可以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被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