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本文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這本書采用了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向讀者介紹了世界三大心理學巨頭之一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對我很有啟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簡單易懂的心理學著作。
下面我將根據《被討厭的勇氣》中青年與哲人的5次談話分別來分享我的讀書筆記和自己的感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并列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第一次談話: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原因論和目的論 (換個角度看問題)
宅男宅女在這個時代并不少見,很多人都不愿出門,害怕社交。
為了理解這樣的舉動,人們常會追問:為什么他們害怕社交不愿出門?并已經得出了很多原因,比如說他們小時候被父母虐待以至于他們在后來的生活中很難與人建立信任或是曾經被朋友、親人背叛,留下了心里創傷。這種希望通過找到行為背后原因來接問題的思考方式就被成為的原因論。
原因論的局限就在于:雖然找到了很多的原因,但對改變現實卻還是于事無補,人沒有時光機,無法改變那些發生過的事情。
不像玩游戲,可以重開一局,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知道怎么辦可能比知道為什么更加重要。
阿德勒的心理學換了個角度看問題,他不從找原因的角度切入,而是從尋找目的的角度出發,也就是把問:“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行為?”改為“這樣做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
不愿社交、不愿出門只想宅在家里到底是為了什么,要達成什么目的?可能是為了達到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害的目的,才編出了很多阻礙你出門的理由,比如說心里創傷,不善言辭,喜歡安靜,別人會對我不友善,我身高太矮,長得丑等。
人的很多行為是先有了結論,再為結論去找支撐理由的。就像領導不愿意給你漲工資,他不直接說出來,他會找無數的借口如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年終考核沒出來等來搪塞你。
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問題,其實就是讓你直面問題和那些你極力想要避免的事情,看清楚自己內心的障眼法。只有有足夠的的勇氣去直面真實的困境,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過往到底會不會影響現在
過去會影響現在早已成為社會共識,現在找不到好工作就是因為過去沒好好學習,沒上好大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邏輯推導下去,現在發生的所有的事情都分別對應一個過去的因,那豈不是一切都已經注定好了,這樣就墮入了決定論的陷阱,人生就如同多米羅骨牌,推到第一張骨牌后,后面的骨牌就無法逃避倒下的命運了。
同樣的經歷卻未必總是導致同樣的結果,這說明了過去和現在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不能否認過去對現在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過去的經歷,如果把失敗看成經驗積累,那失敗就是財富,而如果把失敗看成自己無能,那就可能讓你失去信心。
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過去不可能對現在造成任何影響,影響你現在的是你對過去的態度。
憤怒只是一種令人屈服的手段
你在餐廳就餐時可能會因為菜上得太慢而對服務員大發脾氣,而轉過頭對著客戶,你卻又能擺出一副笑臉,這種轉換對很多人來說可謂輕車熟路,對下屬大吼大叫,對領導笑臉相迎。這種同時表現出憤怒和寬容的行為證明了憤怒不過是一種達到令人屈服目的手段,是收發自如的表演,在餐廳是為了讓服務員重視你們桌的服務,而領導對你大吼大叫可能只是為了顯示他的權威。
憤怒是一種令人屈服的手段,卻不是理性的手段,口服心不服就是這個道理,你還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
現狀堪憂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不想改變
我有個朋友,他一直跟我抱怨說自己在目前的單位沒有了上升的通道,也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打算換個行業。這個抱怨他已經說了2-3年了,至今還在原來的公司。我就問他為什么不換個公司,他說了很多困難,年齡大了,換行業工資不理想,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承受不起這樣的變動,到了別的公司也許還不如現在的公司等。我接著問他那你投過簡歷嗎?他說沒有。
他找了很多理由來拒絕改變,但卻沒有采取過任何真正的行動,所以我對這個朋友說:你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你不想改變,他聽了之后有些詫異。
沒錯,那些換公司帶來的困擾確實存在,但是根據目的論的思路來推導,他真正面臨的問題是他不想改變,所以才會拿這些困難做借口。也許他現在的困境還不夠大,至少沒有大到讓他下定決心改變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
寫在最后
目的論從挖掘行為背后的目的出發,直面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打破人們用來掩飾不能改變的借口,促使人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