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回搬家,清潔做完,已是晚上十點了,極餓,一天下來,還沒有吃米了,于是破例:今晚不在家吃面,出去吃。“哦,出去吃,貌似還是自從弟弟來這里四個月了,第一次出去吃吧”。心里不禁愧疚。自己極懶,平時就是面條打發,弟弟來了,也是面條打發。弄得他開始吃面條一個星期后,爆發了:“這面條怎么吃的飽?要不就別煮!”。。。愧疚在先,該發脾氣的。于是第二天,就自覺的買點菜回來,做飯。我辛辛苦苦的做好飯,等他回來吃,結果九點多他回來,來句:“怎么做飯了?我在外吃了耶”。。。
那還是吃面條吧。你反正回的晚,自己吃什么就自己做吧。這之后,他竟然不反感面條了,有時我問他要吃什么,結果來句:“吃面吧,發現面還好吃”。。。。。。我至今也沒有想明白這幸福是怎么來的?^O^
生活小事略過。工作上吧,應屆畢業生,機械專業,出來進行社招,即使在校表現十分優秀,但碰壁好多。
很簡單的例一:一次去面試繪圖員。進去,面試官什么都沒說,直接扔給一個小零件和一把尺子,要求用CAD畫出來。琢磨了一個半小時,畫了一半,自己自覺走人。
每次面試回來,我都會問他面試情景怎樣?問了什么問題?實際操作是什么?總說來,有三點:學校理論遠脫離與社會實踐,學校里優秀并不代表社會需要你,及總得有一項要讓人家認可你:實力不行,至少態度要勤奮。
多次強調這些后,聽進去了,開始讓我幫忙找學習的課程。白天面試,晚上加點學習。幸好,最后一次面試里,老板對他印象不錯:看起來靠譜,態度誠懇。進了,但是兩個月試用期,督促現在不會的要加緊學。然而,此時我并沒有輕松下來。畢竟自己在外呆了這么久,清楚他的能力層次,于是上網去查這個公司主營業務,每天回來看他的狀態,過一個星期就問感覺怎樣?周圍同事怎樣?領導有沒有安排任務?再觀察一個月后,他的回答使我著急了:每天都不知道干嘛,他們也不安排任務。“那繪圖軟件學的怎樣?”“只知道一些簡單的”。好吧,簡單的會就好,至少會點,然后我認真的先潑了冷水,從他的性格弱點開始,到職場的一些基本規則。最后灌了下雞湯,鼓勵他主動起來。終于,第二月的兩個星期后,終于有反應,讓我輕松一點點了。后面偶爾指引幾次后,終于提前轉正了。
現在他基本能穩定下來,不過依舊是幾乎每天泡在公司,即使能力還有待提高,但是這個態度我終于放心了。也終于開始了我自己的辭職計劃,進而到現在我可以隨心的做我自己的事了。
雖然平時性格不合,愛死掐,但是“弟弟”兩個字慢慢讓我忍了許多。自己一個人誤打誤撞到現在,走了不少彎路,從固執任性到現在的一點寬容,明白一個人在無依靠情況下的境況,那盡自己所能,讓親人也少走彎路吧。(忽然發現,有姐姐也是好幸福的事)。我也盡力做你的好姐姐,也做自己的姐姐。
很久以前,聽說一個故事:少女在結婚前,什么家務活都不會干,可是自從結婚后,有孩子后,竟能“磨刀霍霍向雞魚了”。
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確實是的,當周圍沒有任何的依靠,或者感受到周圍人力量有限時,那唯一的進步措施就是:強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