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 711 的那本零售暢銷書,說,
“為客戶考慮問題”和“站在客戶立場考慮問題”,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情。
可能我是 C 端產品經理出身的關系,以前一直覺得難道不是個常識么。直到我自己做了公司以后,才發現要讓同事們理解“站在客戶立場考慮問題”,是何其困難。
舉個栗子,
好比我們做個公司內買活動,拿出一些產品給同事們放出了一個比較高的折扣。但從大家的反饋來看,幾乎沒什么人表現出了實際的行動。
是什么導致了員工沒有興趣呢?是內買的產品真的有多差勁么?
于是我去翻看了商品運營同事發出的郵件:
“ XXX 商品現在有內買活動啦!6折優惠哦!可以給老公男朋友爸爸帶哦!”
看起來有什么問題么?
我們把這個郵件的信息再讀一遍。郵件想表達的信息是什么呢?
我們有內買,很優惠,你們快帶上親戚朋友來買。
可當你切換到讀這封郵件的同事立場上想,他可能會收到什么信息呢?
你們在大甩賣,這東西肯定不行。把賣不掉的東西甩給員工。
于是,合情合理從人性出發,你善良的用心幾乎得不到正向的回饋。心情沮喪。
這時候假若我們換個角度想問題:內買折扣也好,你向用戶做的優惠活動也好,他們領不領情和你優惠力度大小真的有必然關系么?
我看未必是這樣。
如果我們客戶要購買一個產品,促使它下決策買這件東西的,一定是他內心覺得這件東西非常不錯,而且此刻不買,時間就非常緊迫(比如優惠的周期或者商品的限量)。這幾個條件下,就構成了促使他下單購買的緊張情緒。
那么如何壓倒最后一點點的阻礙讓他完成下單呢? 那才是你的優惠政策發揮作用的地方。
回過頭我們再看自己推給同事的活動郵件:
1. 是否營造出了“商品很好”的氛圍?
2.是否建立了要趕快購買的緊迫周期?
這里我認為緊迫周期尤其重要的地方是在于,對于電商來說,客戶購買商品本身的滿足是延后的,而決策付錢那一個瞬間快感是釋放的。
緊迫周期極大地有助于用戶在付錢瞬間的快感釋放,這就是一個好的體驗。
于是你看,假如我們真心要讓同事來購買商品,其實是能想明白這些問題的。但核心的問題是什么呢?
我們沒有把自己同事當作用戶看待。
總覺得同事大家都是自己人,我做這些反正也不是公司福利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
無論以什么樣的理由做包裝,你要讓同事作出購買行為,就要讓他們以最舒服的購買方式去對待。
什么樣叫買得舒服?它不是你折扣的力度大,帶給他多少實惠就是舒服的。而是他想買東西的沖動,是否真的被點燃且滿足了。
這就好比你們談戀愛,你對一個人有多好并沒有卵用;能讓一個人興奮起來又欲罷不能,這才讓這段關系真正有了質量。
所以說,賣東西不是核心,賣快感才是關鍵。
同樣的,假設我們真心想讓同事們感受到福利,你也得真的讓他們沖動到想買才行。
假如自己的同事都運營不到位,何況是真正的用戶呢?
希望我年輕的同事們,能夠明白我的意思。
汪撕蔥
201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