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2017年的3月13號,星期一。
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一些全新思維方式的相關內容。
一般的來說,我們每個人在學習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的時候,一般都會經歷五個層次階段:
第一個層次叫做無意識的無能力。
就是學習者并沒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或者運用某種技能,
他們甚至不察覺這種技能的存在。
比如說小學生,他們就無法感知或者理解——
唯物主義或者唯心主義等哲學概念的存在的。
也就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狀態。
第二個學習層次叫做有意識的無能力。
就是學習者已經有了自知之明,
已經知道自己并不認識某種知識或者技能了。
比如小學生進入到了中學,
他們可能就知道了哲學的存在,
但是并不能掌握。
這樣的狀態是“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狀態。
第三個學習層次叫做有意識的有能力。
就是學習者已經對某些知識和技能有了初步的認識,
但是他們要非常集中注意力才能掌握,
而且要進步是不容易的,
這就是打開了學習的狀態。
比如中學生進入了大學,天天泡在圖書館,
他通過努力不斷地提升自己在哲學上面的認知。
這樣的狀態是“我知道我知道”的狀態。
第四個學習層次叫做無意識的有能力。
就是學習者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了,
它可以熟練的掌握或應用這種技能。
現在,這種技能已經轉化成為了他的自動化慣性的行為,
技能變成了本能。
這樣的狀態就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狀態了。
比如一個人它可以自然而然的進行理性的判斷和思考,
做出正確的行為,
而無需再去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做。
第五個學習的層次叫做運用自如。
就是學習者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階段,
進入融會貫通,法無定式,
觸類旁通的狀態,
進入了一個“無所謂知道不知道”的狀態。
進入了一個“創造”的狀態。
講完了學習的一般的五個層次之后呢,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可能就是很多人沒有接觸過的全新思維模式。
也就是很可能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內容。
各位親愛的朋友,你知道嗎?
是什么在影響著我們的情緒,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誰都會有不良的情緒體驗,
憂愁,悲傷,煩悶、痛苦……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我們產生了這些消極的情緒呢?
面對同樣的一件事,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和感受呢?
事件沒有變,
而情緒卻會隨著人們對事件的認識的改變而改變。
左右我們情緒的,并非是事件本身,
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態度和觀念。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引起的,
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
這就是“ABC”理論的基本觀點。
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而產生的信念;(也就是他這個人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引起的感受情緒和采取的行為的結果。
通常很多人都認為C是A的直接后果。
但是奇怪的是相同的觸發事件會對不同的人引起多種不同的感受。
所以,我們現在都明白A只是誘發結果C的間接原因,
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有的B(信念、看法、解釋)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主導所引起的感受。
合理情緒理論認為,對事件的正確認識,
一般會導致適當的行為和情緒反應;
而錯誤的認知往往是導致一個人產生不良情緒的直接原因。
下面我講一個故事給你:
有一個小男孩,一次長跑比賽已回到家里。
他爸爸看到他很高興,馬上就問,你是不是跑步得了第一名?
他說,沒有啊,我得了第二名。
父親很生氣罵到,得了第二名,
有什么好高興的?
你知道小男孩怎么說,他說:爸爸,你知道嗎,
那個第一名不知道被我追得有多慘。
我現在想起來就覺得很開心。
這就是那個小男孩兒的心態,
他看重的是跑步的過程,
雖然他只得了第二名,他很快樂。
這個快樂不是比賽結果,第二名引發的。
而是孩子的看法引起的,第一名被我追得很慘。
他覺得太好玩了。
而爸爸生氣,也正是因為他看重比賽的結果,
同樣一場比賽引來兩種結局,
爸爸生氣,兒子高興。
在剛才的這個故事當中,
兒子跑步得了第二名,這個就是A;
兒子覺得“開心重要”,爸爸覺得“成績重要”,
這個就是B;
最后爸爸生氣,兒子開心,這個就是C。
這個就是情緒認知理論所講的A不是導致結果的根由,
B(信念)才是根本原因的意思。
再給大家將一個例子吧。
從前,有兩個秀才一起進京趕考,
路上遇到一只出殯的隊伍,
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
其中一個秀才心里,
立即咯噔一下,
心想,完了,真觸霉頭,
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這個倒霉的棺材,
于是心情一路穩當,走進考場,
那個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揮之不去,
結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孫山。
另外的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
一開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
但轉念一想,棺材,棺材,
哦,那不就是升官發財嗎?
好,好兆頭,看來今天我要鴻運當頭了,
一定高中,心里十分興奮,情緒高漲,
走進考場,文思如泉涌果然一舉高中。
回到家里,兩人都對家人說,
那棺材真的好靈。
在剛才這個故事當中,
遇到棺材,就是誘發事件A;
兩個秀才內心不同的信念就是B;
最后一個沮喪,一個興奮就是結果C;
不同的態度C,產生一個落榜一個高中的結果D。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我們可能無法改變風向,
但我們至少可以調整風帆,
我們可能無法左右事情的發生,
但我們至少還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
我經常聽到很多家長和我說,
孩子不聽話,他們很生氣。
其實孩子不聽話是A,
家長很生氣是C。
中間的那一個B,經常的被家長們忽略。
中間的那個B,就是家長們的信念。
家長們堅信,孩子不可以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等于父母管不了,等于即將墮落。
而這個B信念,就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因為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也不是100%聽父母的話的;
任何一個失敗的孩子也不是100%沒有聽父母的話,
我之前說過,這些失敗的孩子可能更加聽父母的話孩子,
因為他們把父母的每一句詛咒,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為什么從來不聽大人話?”
都牢牢的印在了內心深處。
咱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個ABC理論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方法,
主要來源于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合理情緒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
正是借助理性思考的方式來對抗非理性思考方式,
以消除非理性思考而導致的情緒困擾和心理疾病的心理治療方法,
這個方法對于調試人們在遇到挫折之后產生的不良情緒有著很好的作用。
如果你平常總有一些抑郁或者糾結, 情緒困擾,
感覺容易緊張,心情不好,你又不方便去做心理咨詢。
那么多聽聽咱們這個本周的全新思維方式的分享,
相信你應該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收益的。
再次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收聽,明天同一時間繼續不見不散。
此致敬禮
你最真誠的朋友 ?陳楚?
2017年3月13日 ? 清晨
沒關注的朋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chenjiming9)!
關注之后回復你的想法,
很可能最幸運的人就是你哦!
閱讀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QyMTY1NQ==&mid=2247484826&idx=1&sn=790ce169212d68cc0b29cc230374b585&scene=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