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要設定對方的意圖:讓矛盾于意圖無關
一、關于意圖的戰爭
1 、第一個錯誤:我們關于對方意圖的假設通常都是錯的。
a. 假設源自于我們自身所受的影響
? ? ? ? 你的結論不過是以對方的行為對自己所造成影響而形成的,事實上,這些事實并不足以幫助你確定對方的意圖或品性;
b. 我們做出的都是最壞的假設;
c. 我們對待自己總是會更加寬容
惡性循環式談話的兩大典型特征:
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
? ? ? ? 雙方都認為自己的言語不過是在面對不當職責時為自己進行的一種辯護;
d. 錯誤歸結他人意圖的代價是昂貴的。
2、第二個錯誤: 好意與壞影響無法相互抵消(這一章看不大明白)
a. 他們真心想說,而我們不會聽;
b. 我們忽視了人的冬季的復雜性;
c. 我們的敵意進一步加深——尤其是面對群組;
3、避免這兩個錯誤
(1) 避免第一個錯誤:讓對意圖的假設不再收到所受影響的干擾:
a. 不要假裝你沒有假設 —— 告知對方你所受到的影響,詢問并了解他們的意圖;
b. 有些自辯是不可避免的 —— 無論你處理事情的技巧多么高潮,你都很可能仍然會遇到來自對方的辯駁。
? ? ? ? 最好能在說出假設之前就預想到對方會進行自辯的可能性,從而做好應對準備——心平氣和地向他們解釋想更好地溝通,而不是挑釁。(2)避免第二個錯誤:傾聽對方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意圖
a. 略過職責,聆聽感受;
b. 敞開心扉,反思自己意圖的復雜性。
第四章 放棄指責:講歸責系統圖表化
? ? ? ? 我們往往會借指責間接地說出自己的感情受到了傷害的事實。
1. 區分指責與歸責
(1)指責是批評,是向后看;(2) 歸責是理解,是向前看;(3)歸責是合作,是互動。
2 .對于歸責的三種誤解
(1)誤解一:我應該只關注自己的責任;
? ? ? ? 我們的目標是了解,是理解,而不是將一切量化。
(2) 誤解二:放棄指責就意味著對我的情緒置若罔聞;
(3)誤解三:探求歸責意味著“指責受害者”;
? ? ? ? 你也許無法改變他人所應承受的責任,但是你卻能夠經常地借助于歸責來改變自己的責任。
3.找準自己的位置:4種不容易擦覺的責任
(1) 一直逃避至今:
? ? ? ? 逃避的一大特征就是向第三方抱怨,而不是直接找八個讓你不悅的人傾談;
(2)處處設防,難以接近;
(3)交集差(雙方背景,偏愛,溝通方式的差異)。
? ? ? ? 沒有人需要為人際關系中的交集差承擔責任,更無需因此而受到指責。
4.從指責到歸責——一個事例
(1)繪制歸責體系圖:
a. 他們的責任在哪兒;
b. 我的責任是什么——雙方責任清單;
c. 還有誰也牽涉其中;
(2)盡早承擔自己的責任:
? ? ? 你在承認自己的責任的同事的確也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可是,不承認自己的責任也同樣有風險。首先承認自己的責任可以阻止對方將他當做擋箭牌,以此拒絕和你討論雙方的責任所在。
5.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責任
(1)清楚明確地說出你的觀察和推理;
(2)澄清你想讓他們做什么。
第五章 掌握你的情緒——不然,他們將會成為你的主宰
1.情緒很重要:它們往往是高難度談話的核心所在;
2 .我們試圖將情緒置于問題之外:
(1)未說出口的情緒將會在談話中泄漏;
(2)未說出口的情緒將會在談話中爆發出來;
(3)未說出口的情緒讓聆聽變得困難;
(4) 未說出口的情緒有損于我們的自尊和人際關系。
3.發現你的情緒:了解情緒的藏身之處
(1) 探索你的情緒腳印
a. 接受那些情緒是一件正常而自然的事情——有情緒決不是你的錯
b. 好人也會有壞情緒
c. 你的情緒和他人的情緒一樣,都很重要
(2) 透過簡單的標簽牌,發現隱藏在后面的真實情緒;
(3) 發現潛伏在歸因,評判以及指責后的情緒。
4.勿將情緒當成神訓:和它們談判
(1)不要隨意發泄:小心地描述情緒
a. 就問題論情緒——在表達情緒之前,你可以先讓對方知道,自己因為這些情緒而倍感不安,或告訴對方,你并不確定將情緒表達出來是否有意義,但是你想和對方分享它們。
b. 全面透徹地表達情緒:一個都不能少
c. 不做評價——僅僅分享而已
單純的表達情緒,不妄加判斷,也不隨意歸因和指責。
5.有時候,情緒就是決定成敗的那一環。
第六章:為你的自我認知做鋪墊:問問你自己,什么受到了威脅
1 .高難度談話威脅到了我們的自我認知
(1) 三大核心認知:
a. 我稱職嗎?
b. 我是一個好人嗎?
c. 我值得他人的關愛嗎?
(2)認知的動搖讓我們失去了平衡
? ? ? ? 面對失衡,你的身體必然會做出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然而,讓你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你的這些本能的反應竟會讓本來就舉步維艱的談話徹底崩潰。
2 .沒有所謂的“快速修復法”
3 .脆弱的認知:極端綜合征
? ? ? ? 極端的思考方式的最主要的危險就在于,它會讓我們的認字時刻處于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對任何反饋都表現得極其敏感。
? ? ? ? 當我們打算進行高難度談話,或是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我們就必須做好準備,迎接那些和我們有關卻讓我們噶到不悅的信息。
4 .捍衛你的認知
(1)第一步:了解你的認知行為
(2) 第二步:讓你的自我認知復雜化
a. 需要你接受的關于自己的三件事:
你會犯錯誤
你的意圖是復雜的
問題發生了,你也有責任
5 .談話進行中:學會重獲平衡
(1)放棄想要控制對方反應的想法
(2)做好準備迎接他們的回應
(3)想象一切都是三個月后,甚至十年后的事情
? ? ? ? 不妨想象一下:30年后,當你回想現在的“慘景”時,你會作何感想呢?你能從這次經歷中吸取怎樣的教訓呢?你認為自己的處理方式合適,或者說正確嗎?如果可以的話,30年后的你能夠給現在正沉浸在痛苦中的你哪些建議和意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