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去聽NLP駱天老師講解NLP的理解層次。獲得了不少啟發,想和大家分享下。
理解層次是一個NLP的核心工具,我們在理解一個事情上可以分別六個層次,從下往上為環境、行為、能力、信念價值觀、身份和愿景(系統),上面的層次要比下面的層次更高級,或者說更有威力。
我們來看一個對話,是一個關于“小明”同學英語考14分的對話:
媽媽:小明讀的學校太差了,老師不會教,英語才考14分。(環境)
爸爸:哎呀,不能怪學校。是小明自己的問題,考試前一天晚上2點還在打游戲。(行為)
媽媽:我們小明從小英語水平就差,特別是聽寫,沒有一次及格,就算努力也沒用。(能力)
爸爸:幸好我們有錢,就算他考試差,我們也有能力養活他,讓他衣食無憂。(信念價值觀)
媽媽:小明真是個笨蛋,不爭氣。(身份)
奶奶:他們姓黃的都是笨蛋,沒有一個學習好的。(系統)
對于小明英語考試14分這個事情,在不同的層次,爸爸、媽媽和奶奶都有不同的理解。
親子過程中,以前只是很清楚不可以給孩子貼標簽,批評只批評事情,表揚最好表揚身份,今天從理解層次角度上,我一下子開悟了原由,然后悟出或者解決小明不讀書的問題,可以從盡可能上級解決,以身作則、父母榜樣(系統)是最好的解決上策,然后強調學習的意義,給予動機(價值觀),然后不斷告訴他是可塑之才、愛學習者(身份),從各種事件中肯定(行為)。以此類推,類似做感覺沒有動力的事情,首先要給自己清楚做事的意義、樂趣(價值觀)做事的目標(系統),做到身心合一了,做起事情來才會輕松愉悅。
另駱老師今天說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這句話說得真好。同時課堂上思考微信朋友圈這件事,我獲得啟發,勿以惡小而為之,時時覺知。孩子教育中,我們是一個喚醒者、引導者。如果引導過程中孩子不按我們想法去走,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還不如不引導。所以練就類似高德地圖沒有情緒的引導者是何等重要,然后只要在安全范圍內,讓其體驗自然后果,我們只是無情緒的“高德地圖”,我們給予無條件愛支持陪伴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