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石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03501/answer/13764649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李石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03501/answer/13764649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挺好的問題,我講課的時候也有人會說,哪部分是雞湯,哪部分是成功學。
我個人比較反感成功學,比較推崇達成目標的有效策略,我這的有效策略和題目中幾位的方法論和認知論類似。
借此問題,稍微把我理解有效策略和成功學的異同之處分析一下。
三個共同點:
必有一個結論。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學在內的任何強調實用的文章或書籍,必有一個結論。實用的工具或方法論,歸根到底是為了支持決策而非學者研究。研究需要知道為什么,但是實干需要解決怎么辦,怎么辦需要明確的結論作為參考。比如我很喜歡萬維剛的一句話:簡單無法戰勝復雜,只有復雜能夠戰勝復雜。
結論需要足夠簡單。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學在內的任何面向行動的文章或書籍,必須足夠簡單。過于復雜的理論在實際的行動中沒有意義,在具體的問題環境中,你沒辦法按下暫停,前思后想統籌計劃。無論背后有多少沉淀,最終都要抽象出《薩利機長》中一個30秒的檢查清單。
結論難以自洽、他洽、續洽。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學在內的任何面向行動的文章或書籍,無法滿足一般科學的自洽、他洽和續洽。多數需要工具和方法論來解決的問題都是有限信息下的,多目標多利益博弈,在這種情況下并沒有標準的最優方案。對這個人有效的策略,對另一個人可能無效;對此時有效的策略,對彼時可能無效。
以上三點就是有效策略和成功學的共同之處。其實這種情況并不特別,無論是波特五力模型還是SWOT分析,無論是麥肯錫7S還是價值鏈分析,無論是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還是一分鐘經理人,都是一樣的有結論、結論足夠簡單、結論無法自洽、他洽、續洽。
這三個共同點背后真正的核心是,我們是人,我們在和人競爭,而人有適應性,競爭會發展。30年前的電影中送花是浪漫,現在的電影中送花是爛俗。《基業長青》中代表基業長青的企業,已經倒了4家;重新定義的公司,又會在多久之后重新經歷《從0到1》和《創業維艱》呢?
三個不同點:
有效策略是主動的,成功學是被動的。有效策略把你視為強者,認為你有能力分析環境、評估現狀,選擇合適工具和策略去達成目標,并且有能力為結果負責。成功學把你視為弱者,認為你無法為眼前的問題作出有效的決策,不愿意承擔壓力和責任,他會塞給你一個60分的答案并讓你感恩戴德的接受。
有效策略聚焦結果,成功學強調過程。有效策略的目標是解決問題,體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能夠解決問題,即使不在體系范圍內也完全可以接受進而容納進來。成功學的目標是讓你相信解決問題的工具是正確的,實踐的反饋只是用來驗證工具,結果可能是工具買的越來越多,事情卻一事無成。
有效策略是動態的,成功學是靜態的。有效策略承認自身的局限性,接受問題的復雜性,不斷的評估工具,打磨工具與所處環境和自身追求相磨合,相適應。不斷實踐、反思、建構、重構。成功學不需要你反思,只需要你堅持,不需要你溝通,只需要你自信。對10000小時理論不同的理解,就是這兩種思維最大的不同。
這兩者的差異,不難區分,為什么會被混為一談,為什么少有人去罵《定位》《長尾理論》這類書籍。
真正把問題混淆的節點是,付費,尤其是高額付費。
在普羅大眾的思維當中,付費后就是客戶,產品不能把在客戶付費后,還把責任都扔給客戶。
事實上,消費這種知識產品是有門檻的。
門檻就是,你必須是強者,你要有能力評估這些產品的價值,你要有能力挖掘這些產品潛在的價值,你要有能力在發現判斷失誤后,接受失敗,承擔責任,總結教訓,自我成長。
再優秀的作者也不能代替你思考,當你在思考的時候他是工具;當他在思考的時候你是工具。
今天的世界充滿資源,也遍布陷阱,只有強者可以駕馭資源,躲避陷阱。
如果你還不夠強,別擔心,每一個強者都是真刀真槍,流血流汗拼過來的,讓我們從評估收益(可能不多),總結教訓(面向未來)開始變強。
———————附送如何分辨有效策略和成功學的檢查清單————————
如果你在閱讀任何人(包括不僅限于題目中的作者)的書籍或文章之后,
你對他所說的內容完全相信毫無懷疑;
你只是被動吸收,毫無自己的總結和反思;
你的效率和效能沒有絲毫提升。
無論其他人或者整個社會怎么看,這些人的書籍和文章對你來說就是成功學。
如果你在閱讀任何人(包括不僅限于題目中的作者)的書籍或文章之后,
你的下一步行動更有思路和方向;
你的工作生活效率更高,績效更好;
你對自我評估、自我提升,有了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無論其他人或者整個社會怎么看,這些人的書籍和文章對你來說就是有效策略。
作者:江川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03501/answer/14000357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前一段時間,我的一個朋友,汪小黑,經常給我打電話,或者發微信,要么是跟我推薦一本好書,要么是分享一篇好文章。
內容大概是:
如何建立你的時間管理系統?
怎樣打造自己的學習計劃
有效管理工作任務的7個注意事項
24小時最合理的分配方式
………………
有那么一段時間,我也被他點燃了。
認真的讀這些文章
做筆記,按照內容實踐。
主動找這樣的資料,分享給汪小黑,以及我的其他朋友們。
我覺得,這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因為它是一個免費分享的時代。
在知乎上,在朋友圈里,在公眾號中……
總是有很多好心人,樂意把自己的這些經驗、方法,告知大家。
甚至,給那些不太理解的人,一一回復,告知如何操作。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的生活似乎并沒有很大變化。
我的時間管理依然一團糟;
我仍然沒看幾本書;
任務還是顯得沒有輕重緩急;
一天天的時間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這不對啊!
明明我看的是各種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啊!
這些方法,可不是以前那種,成功學大師四處兜售的,打滿雞血,卻又無法操作的各種理念。
“你越努力,就可以越成功!”
“規劃好你的時間,你將更加高效!”
“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告訴自己你可以,你就能夠實現它!”
“如果你每時每刻提醒自己,你要成為一個年薪百萬的人,過幾年就會發現,你真的已經年薪百萬了!”
那么為什么我還是成為不了一個優秀的人呢?
甚至生活、工作,都沒有多少變得更好一點呢?
難道是這些方法錯了嗎?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么,恭喜你,你已經中招了。
因為這就是新時代的成功學。
它們常常帶上的面具有時間管理、計劃管理、精力管理、XX體系建設等。
我姑且將其統稱為自我管理學吧。
自我管理學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簡單總結一下,有這么幾個特點:
1、設定的目標,通常是某一個方面的優化,而不是一個具體的職務或者金額;
2、針對的痛點很精細,能描繪出解決問題后的收益,而不是愿景;
3、提供了具體的實施步驟或者操作方法,甚至是計劃模板;
4、邏輯上經得住推敲,甚至能讓讀者聯想起身邊具體的人,或者自己的某一段時光;
5、周期不長,短則兩三周,長則半年,即可見效。
這個總結不太全面,因為我主要想說明它和傳統成功學在表面上的區別。
那么為什么我將其稱之為新時代的成功學呢?
用一個圖片來解釋吧。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0fdd611c2bdf32fd63be746969e425f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7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0fdd611c2bdf32fd63be746969e425f_r.jpg">
傳統的成功學大概就是如圖所示。
而自我管理學會告訴你,你該怎樣實現第4步到第5步,比如,畫出馬身上的某個毛發時,下筆輕重該如何、在哪里該改變筆的走向。
而在這些大V的live或者書中,甚至精細到了下筆的輕重是多少牛頓的力,轉向時的角度是多少。
于是我們好不開心,覺得自己得到了妙傳,覺得我們終于可以畫出來馬了。
真的可以畫出來嗎?
其實上面的第四步你都畫不出來。
你不妨試一下,不看上面那個圖,找一張紙,畫兩個圓圈、畫上腳、畫上臉、畫上毛發,看看你畫出來的那個,是如第四步的馬,還是一條狗?
所以,明白了嗎?
如果不明白的話,再舉個栗子,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宋體或者仿宋的字是什么樣子的,甚至你可以把字體放大,量一下每一個筆畫有多長、每個彎怎么拐。
來來來,拿起筆,寫個宋體或者仿宋的字給我看看。
自我管理學耍的第一個花招在于,它沒有告訴你,即使你知道了每一步怎么走,沒有一定的功底或者一定的天賦,你也沒法達到那個目標。
畢竟,不是每個堅持4點鐘起床練籃球的人都能成為科比。
現在,我們再來問問自己:
我們在知道了每一筆應該怎么畫之后,我們會提筆不斷的練習嗎?
我們在知道了好看的字體是什么樣子之后,我們會去臨摹字帖嗎?
這就是自我管理學的第二個花招,它沒有告訴你,你壓根就堅持不下去它給你制定的計劃,甚至,你壓根就不會按照它告訴你的方法來開始。
畢竟,99%想成為科比的人壓根就做不到每天4點鐘起床,甚至,一天都不會去做。
小學的時候,老師可能教了我很多寫作文的技巧,但是我大概只學會了先抑后揚,還學得不怎么到位,但至少比我學的承上啟下要好。
所以,下面我們再揚一揚自我管理學中好的地方吧。
首先,自我管理學可以告訴我們,原來我們是可以從更細化的方面來進行改進的,以及這些方面都是我們以前不知道的。雖然自我管理學給出的方法,不見得能夠實現它設定的,我們能夠在某個方面優化到什么地步,但是如果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原來這里可以優化。
比如,我以前只知道自己工作效率不高,但是總把它歸結為是因為我剛參加工作,還不熟練。時間管理雖然沒有讓我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給你,但它讓我意識到聊qq和發呆的時間會降低我的效率;精力管理雖然沒讓我變成一個精力無限充沛的人,但它讓我明白,把精力花在細枝末節上是會降低我的決策效率的:計劃管理雖然沒讓我的每個工作井井有條,但它告訴了我,反復的切換任務中會浪費很多時間。
我們可以知道原來是可以4點鐘起床練球的。
第二點如何體現自我管理學價值的地方是,在你真的準備行動時,有個模板可以參照。雖然這個模板并不完全適合你,但是有一個可供你調整的計劃總歸是比從零開始要強。
比如,當我準備開始讀書的時候,雖然去參加一個“如何打造一個你自己的讀書計劃”的知乎live,并不能夠制定出一個完全適合我的計劃,但是首先我可以按照大V講的辦法制定一個計劃,然后在執行過程中把我做不到的,或者我感覺怎么做可能更優化的地方進行調整,而不至于還得自己琢磨如何擬定一個計劃。
我們可以先按照4點鐘起床練球,再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
還有一個理念是,沒有哪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成功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但是每個方法都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自我管理學雖然沒有辦法解決走向成功過程中的所有問題,但是它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或者說提供很好的思路以及借鑒。
比如,將我們一天的工作,按照輕重緩急,分成四類。它實際上并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排序。對大多數上班族而言,不重要但是很緊急的事情,可能是工作的主要內容。但是,通過列出那些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在稍微有時間的時候,知道該做什么提升自己,甚至會主動的擠一些時間來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完全的陷入“窮人越窮“的時間陷阱。
4點鐘起床雖然不能直接讓我們成為科比,可以比別人獲得更多的練球時間。
今天想給大家講的最后一個點是,按照自我管理學給的那些方法,雖然不見得能夠讓你直達最終目標,但很多時候能夠離最終目標更進一步。
這個地方的栗子,用初中數學的說法是“略”,用高數的說法是“易證得”。
顯而易見,即使4點鐘起床練球并不能夠讓我成為科比,但總比我不練球要打得好一些。
有人問了,你說了那么多,這也沒解決“不是每個堅持4點鐘起床練籃球的人都能成為科比”和“99%想成為科比的人壓根就做不到每天4點鐘起床,甚至,一天都不會去做”這兩個問題呀?
當然沒解決了,都說了這是自我管理學耍的花招了,要是它自己又給解決了,那它就不是我上面說的自我管理學了。
不過我以后會試著寫一些“如果我4點鐘不起床,怎么能夠把球打得更好”的文章的,如果有興趣的話,關注一下我的公眾號(三水成川)吧。
我認為這些論調非常值得警惕,而且似乎有人在有意識地灌輸這些"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一些特征:
全或無思維、過度概括、精神過濾、優勢打折、妄下斷語、夸大與縮小、情緒推理、應該陳述、貼標簽、責備等等。
哈哈哈,先大笑三聲!當然是成功學,原因很簡單,試圖通過普適的方法得到成功。首先,方法是抽象的,其二,成功是抽象的。換句話說,這種做法完全是對事件的抽象或者說經驗總結。就好比教你——廚藝大師的基本原則——火候篇,還不如先學一道菜來的實在,比如西紅柿炒蛋!怎么做好吃?
歸納和演繹的區別,歸納都是成功學。
精力有限,每天一篇不同種類的提高,那肯定不行,以前是覺得書讀的多才能牛B,其實現在明白了,書絕對不在于多少,你一年就讀兩本經典的書,但是真正應用的好去實踐,取取精華去糟粕,那么就是可執行的,害怕的是每天都關注不同的公眾號信息,每天都關注不同的成功學,那樣的你絕對沒用。舉個例子,你學了一個時間管理方法,即便是最粗淺的只要你去實踐那就是有用的,但是如果你只是看了之后追求更多更好的時間管理方法,甚至是走向集郵的癖好,那么方法對于你來說就是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