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身,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簡單記錄一下目前量化自身的方法。
時間都去哪兒了
RescueTime
我大部分的工作都和計算機有關,通過RescueTime,可以在后臺自動記錄我在什么軟件上花費了多少時間、看過哪些網站、時間分布等。每周匯總時,就可以知道,哪一天晚起了,哪一天熬夜了;哪一天刷網頁刷多了,哪一天工作效率暴表等等。此外,RescueTime還不僅僅只是跟蹤時間的去向,還會對應用場景進行分類,如創作、娛樂等,而不同的應用場景有不同的效率指標,如高度專注、專注、分心、高度分心。對于不能識別的小眾應用場景,則可以自己設置,而其他用戶的設置也會影響到自己的新場景,也算是眾包識別了吧,很智能。
Toggl
RescueTime是被動自動記錄,而Toggl是主動記錄,一鍵記錄時間。我計劃花半小時,但是實際上可能花了兩小時,要糾正自己對工作的錯誤預期,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時間。這種預期需要有數據作為支持,而Toggl可以說是為此而生,安裝了插件之后,可以識別大量的網頁應用,如Gmail、Todoist等,一鍵記錄當前任務開始或結束。
其他搭配應用
StayFocus?
每個月按照RescueTime里的分心列表,把相應的網站加入黑名單……工作時間之外限制訪問。對于我這種以Chrome為主、輔以Firefox和IE的用戶,還可以開啟防修改設置,開了以后基本輸不對修改密碼。
Todoist
用的是網頁版,和Toggl一起使用。在Todoist上規劃要做什么,而Toggl記錄正在做的事。
IFTTT 和 Zapier
RescueTime、Toggl、Todoist等國外應用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開放了API接口,讓更多的應用互聯互通。比如通過IFTTT把Todoist里完成的任務記錄到Evernote中,一個自動日記就出來了。至于Zapier,則被用來轉發RescueTime的每周匯總報告。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