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堅持總能成功,但是,錯誤的思維卻會讓你在成功的路上南轅北轍。
關于買房
相信一定有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開始考慮買房的事兒了。條件好一點的家庭,父母幫忙付首付,自己每個月還剩下的貸款。倘若父母無法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則往往是自己先工作三五年攢個首付,然后再按揭貸款,自己每個月按時還款。
作者古典卻不贊成年輕的時候買房,因為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他將一個買房的人與一個不買房的人做了對比。
買房子的人(小強) 不買房子的人(小明)
收入 5000 5000
必須支出 3000(房貸) 1500(房租)
生活費+衣服日用品 1200 1200
機動費用 500 500
剩余 300 1800
小強每個月只有300元節余,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額消費,避免所有的出游活動。而不買房子的小明,每個月比小強多出1500元的結余,他可以把這些錢用在自我能力的提升上——購買書籍、參加培訓課程、參加交流活動。時間一長,小明的能力和人脈關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0年之后,小強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經理,年薪大概20萬,而小明跳槽之后,加上和朋友一起創業的股份,年薪大概68萬。
雖然經過十年之后,小強的房貸還的差不多了,但是小明未來的平臺和前景,遠遠不是小強能比擬的。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在大多數人的眼里,房子代表著安全感,畢業了之后需要買房子,結婚了需要買房子。但是對于一個初入職場,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每個月的工資扣除房貸以及日常支出之后,已經所剩無幾。即使想參加培訓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囊中羞澀,心有余而力不足。倘若年輕時不買房,每個月剩余的工資用于參加培訓班、購買書籍來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參加交流活動以拓寬自己的人脈。日積月累,量變產生質變。長此以往,你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到達了一個更高的平臺,工資也翻了好幾番,到那個時候再買房,對于你來說已經不是難事。
關于職業
一個人一輩子會一見鐘情很多人,兩情相悅一些人,最后白頭偕老一個人。職業也是如此,可能你會對很多領域感興趣,但卻不適合把它當做職業。書中提到有一個人很喜歡被咨詢,它認為如今心理咨詢的行業前景不錯,于是就考取了心理咨詢師,但是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他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個職業。
其實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被它的外表所蒙蔽,只看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卻不知道這個行業的辛酸。任何一個職業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它優越的一面,也有它苦累的時候。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一定要全面分析,不要僅憑一面之詞,沖著它的光鮮面就去了。
還有不要做太長時間的職業規劃,因為如今科技進步之大,時代更新之快。如今行業前景最好的職業往往是十年前所沒有的。所以職業規劃最好只做最近一兩年的即可,十年五年的職業規劃大可不必做。
關于選擇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存在與父母意見相左的情況,比如父母希望你考研究生,但是你想直接就業;比如父母希望你考公務員,但是你想在外企工作。這是往往存在“父母爽,你不爽”和“你爽,父母不爽”的局面。如果你順從的父母的意見,可能會郁郁寡歡,因為這不是你自己想要走的那條路,這就是“父母爽,你不爽”的局面。倘若你堅持自己的主見,父母可能會因此而悶悶不樂,因為你選擇了一條他們認為不理想的路,這就是“你爽,父母不爽”的局面。
作者在文中提到,其實父母所有行為的唯一宗旨,就是希望孩子能過的好。如果你堅持了自己的觀點,可能一開始會使父母不滿意,但是如果你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這條路上取得了一番成就,父母也會因此而感到高興,之前所有的顧慮都煙消云散,不會因為當初你沒有順從他們的意愿而介懷。倘若你當初順從了他們的意愿,進入了一個在他們看來很安穩,但是你卻認為不適合自己,并且自己也不感興趣的領域,那你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所有,“你爽,父母不爽”才是雙贏模式。雖然起初違背了父母的意愿,惹得他們不高興。但是當你取得了成功之后,父母依然會為你感到高興。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錯誤的思維在阻礙我們的前進。因為錯誤的思維,使得我們即使費盡全身力氣,也只是南轅北轍,離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越來越遠。拆掉思維里的墻,讓自己看到成功的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朋友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就點個“?”,或者“關注”一下再走吧~你們的鼓勵是我堅持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