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組織或群體的精神價值、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塑造出的集體人格。它是一個群體區別于另一個群體的重要標志。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西方國家自古就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家充滿好奇與疑惑。我們留學生在海外留學生活的同時,也肩負著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
很多人認為,中華民族沒有信仰,這個觀點是有偏頗的。中華民族并非沒有信仰,而是我們在對“信仰”的定義上有些許不同。我們民族信仰的不是一個萬能的存在,而是我們傳統的習俗與倫理綱常。它更不是強制的國家管理手段,而是一種人們自發追隨的行為準則。
中西方文化不是二分的,我們可以從中華文化的很多方面找到西方哲學的影子。儒家的核心“仁”、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都要求我們熱愛人,要有廣博的胸襟和愿意為社會、國家作貢獻的情懷。這點和基督教中的“博愛”、“寬容”有著相似的內核。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及法家對于法制、法律面前平等、嚴刑峻法的觀點時至今日依舊可以從各國的行政方式中找到相似的內核。
然而,中西方文化間的誤解和差異遠不止這些,而這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國人在海外沒有很高的話語權。過去,中國留學生一直給西方國家一種聰明但怯于表達自己個性的刻板印象。對于國外人們的疑問和故意貶低,少有反抗的聲音。如今的中國發展迅速,早已不是幾十年幾百年前那個空有廣袤土地的東方國度。文化自信的覺醒讓我們勇于為自己發聲,為我們所代表的國家發聲。無論是之前美國華裔對當地電視臺辱華言論的抗議還是之前我國留學生群體對美國某大學華裔畢業生的發言提出置疑都是海外華人話語權提高的象征。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文化差異和對于國人的誤解仍然存在。因此,當我們在海外留學生活時,可以試著融入當地社會與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交流并試著改變他們對我們的誤解。也許一個人的嘗試不足以改變什么,但我相信只要這個聲音足夠響亮,就一定會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