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衛風·木瓜》寫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木瓜,一個很普通的名詞,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水果,可《詩經》中提及的“木瓜”真的是市面上銷售的木瓜嗎?
常見的水果木瓜即番木瓜,原產于美洲熱帶地區,是我國西南及華南地區常見的植物,而《詩經·衛風》中收錄的民歌出自先秦時代衛國(今河南淇縣一帶),顯然淇縣一帶的氣候并不適宜番木瓜生存。
木瓜
《爾雅疏注·卷第九·釋木第十四》載:“楙,木瓜。實如小瓜,酢可食。釋曰:木瓜,一名楙。郭云:‘實如小瓜,酢可食。'《詩經·衛風》云‘投我以木瓜’是也。”。
《名醫別錄·中品·卷第二》載:“木瓜實,味酸,溫,無毒。主治濕痹邪氣,大吐下,轉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注:《名醫別錄》約成書于漢末,是一部藥學著作,輯者佚名。是秦漢醫家在《神農本草經》一書藥物的藥性功用主治等內容有所補充之外,又補記365種新藥物,分別記述其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產地等。由于本書系歷代醫家陸續匯集,故稱為《名醫別錄》。原書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經集注》時,在收載該書內容,使其基本內容得以留存)。
《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二》(清·吳其濬著)載:“木瓜,別錄中品。爾雅謂之楙,味不木者為木瓜,圓小味澀為木桃,一曰和圓子,大于木桃為木李,一曰榠摣。今皆蜜煎方可食,花入糖為為醬尤美。歸德以上供。”。
? 《本草綱目·果部目錄第三十卷》(明·李時珍著)載:“頌曰:木瓜,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木狀如柰,春末開花,深紅色......時珍曰︰木瓜可種可接,可以枝壓。其葉光而濃,其實如小瓜而有鼻,津潤味不木者,為木瓜......”
基于《本草綱目》、《植物名實考》中的木瓜手繪圖中木瓜的形態,可斷定《詩經》中提及的木瓜并非番木瓜。《群芳譜》(明·王象晉著)載:“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貼梗海棠,叢生,花如胭脂;垂絲海棠,樹生,柔枝長蒂,花色淺紅;又有枝梗略堅,花色梢紅者,名西府海棠;有生子如木瓜可食者,名木瓜海棠。”王象晉所描述的貼梗海棠即皺皮木瓜,木瓜海棠的果實跟皺皮木瓜相似。所以,可以推測《詩經》中的木瓜指的是貼梗海棠(亦即:皺皮木瓜)和木瓜海棠的果實。
其實,《詩經》中“木瓜”就是薔薇科木瓜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果實的統稱。而目前現存木瓜的品種非常多樣,并不只有典籍里提到的那些傳統品種,也有很多外來的引進品種和一些中間雜交品種,種植范圍廣泛,多作觀賞和綠化用途。
番木瓜
《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一》(清·吳其濬著)載:“番瓜產粵東,海南家園種植。樹直高二三丈,枝直上,葉柄旁出,花黃。果生如木瓜大。”
從吳其浚手繪插圖中番瓜植株形態可以看出,其所謂的番瓜就是當今市面上銷售的水果——番木瓜。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著)載:“崔涓守杭州,湖上飲餞。客有獻木瓜,所未嘗有也,傳以示客。有中使即袖歸,曰:禁中未曾有,宜進于上......”。
《唐語林》是宋人王讜編輯的一部關于唐人的軼事雜說、典章故事之書。根據該書的記載可以推測,唐時期,木瓜尚屬極其稀有之物,以至于杭州郡守崔涓害怕因木瓜一事得罪皇帝,所幸木瓜“芳脆易損”,中使未能上呈朝廷“果潰爛,棄之矣”。由此可見,《詩經·衛風》中作為普通百姓贄面禮的木瓜并非番木瓜科番木瓜屬的番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