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快樂的小學時光
終于要上學了!
母親給我找了一個紅布兜,這就是我的第一個書包。此后,一直到小學畢業乃至初中,我都沒有用過真正買的書包,也不想用,大多數是一些盛了東西的包裝袋或者塑料袋。沒有什么稀奇的,我周圍的同齡人有很多都是這樣的。
我學習還算努力,學習成績也可以。我很喜歡上學,不愿意放假,不為別的,主要是因為在學校里很輕松,下了課可以自由地玩耍,而放了假在家里還要干活,燒火下地推碾子,空閑了還得看著小弟弟,你想多累呀,多不自由呀。
我們這些沒有念過幼兒園的孩子,雖然上了一年級,但是懵懵懂懂的,對學習還沒有開竅,學了多少知識是不重要的,最牽動我們的神經的,還是課間瘋狂的玩耍。下課的鐘聲當當當的敲響了,老師一走出教室,孩子們就一窩蜂似地涌出了教室,不大的院子里很快就聚集了一大伙人。有兩個領頭的高年級的孩子,說咱們分成兩國,打仗吧?!皣焙芸旆趾昧?,接下來就打仗?!按蛘獭逼鋵嵕褪莾苫锖⒆映嗍挚杖鼗鞈?。有的模仿電視里的武打動作,拳打腳踢,各找一個和自己對等的人較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同一個重量級的對戰,這是不知是誰定下來的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場面十分壯觀,有扭打在一起的,有一招一式地比劃的,有攔腰抱腿的,有抱在一起在地上滾的,還有打惱了的互相揪耳朵的,聲音也是各種各樣,有“哇呀呀”高聲大叫的,有哭喊的,也有罵爹罵娘的。最有意思的是一對親兄弟成了對手,哥哥比弟弟大兩歲,他們都想要在眾人面前顯一顯自己的威風,打得都很賣力,哥哥一腳踹過來,弟弟一下子用手抱住了哥哥的腳,周圍正在較量的孩子們,放慢了速度,最后慢慢地停了下來,都聚在一起圍觀這一對兄弟,還有不停地喊加油的。兄弟倆打得更起勁兒了,兩個人的臉都紅紅的,誰也沒有認輸的意思,要不是上課的鐘聲敲響了,怕是這兄弟倆要一直打下去吧!不過放學后回到家里,共吃一桌飯,共睡一鋪炕之后,還是一家親的兄弟倆。
不過這樣對陣,要是打厲害了,或是有打惱了告狀的,老師是要狠狠地揍人的。這樣的游戲一點兒也不好玩,老師管的厲害,后來除了一些頑劣的孩子,大多數人不敢再摻和了。
我們經常玩的一種“文明游戲”,是俗名叫“踢方”的。在河灘里撿一塊既方正又平整的薄石頭,就叫“方”。在校園里的土地上用小木棍劃三道線,兩個人或多個人就可以玩了。一級一級的往上走,現在隱約記得的有什么騎馬,頂肩,頂頭,別針等,有很多級,既鍛煉手眼腳的協調能力,又可以培養規則意識,是我們的最愛,每個課間都樂此不疲。
跳皮筋、扔沙包和踢呼啦啦是女生玩的游戲,男生是不能沾邊的,否則。我們還愛玩石子,在土地上挖兩排共十來個小坑窩窩,小坑一定要挖的美觀漂亮,在每個坑窩窩里放上五塊可心的小石頭子,兩個人的游戲就可以開始了。兩個孩子可以玩上多半天,可以忘了吃飯忘了撒尿,最后比看誰贏得石頭子多。有時候,兩個要好的朋友會為了幾塊一文不值的小石子吵得面紅耳赤,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可以一連好幾天“相逢見面不相識”,不過慢慢就又“笑問你還玩不玩”了。
每當新升一個年級,就覺著自己又偉大了不少,對低年級的小屁孩兒們不屑一顧。進教室的時候,是一步三個臺階蹦進去的,那一蹦一跳中,自豪和快樂是充斥在整個天地之間的。
印象中上的最多的課,就是數學語文和自然,沒有美術和體育,每周二下午最后一節課是全校學生集體上音樂。這是一節最熱鬧的課,也是孩子們最興奮的一節課。隨著吹響的口哨聲,全體學生按班級站到老師辦公室門前,一班站兩隊,高個兒在后面,男生在后面,聽話的在前面,熊孩子們一擠眼,每次都是悄悄地站在最后。教音樂的是一位瘦瘦高高的李老師,到現在我還記得,他的名字叫李灣好,我們在背地里都叫他“萬好”。他是這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完全小學里為數不多會識譜唱歌的老師之一。有一首歌很搞笑,歌詞里有幾句是“拍拍桌,吃果果,果兒甜索索”。調皮的孩子們故意拿腔拿調,一個個捏著鼻子的摸著嗓子的,憋了一肚子的壞水隨時準備噴涌而出。果然,后面的高個子猛然一推他前面的人,這力量一個接一個傳遞,就像海里的波浪,最前面的小女生就趴在了地上,人群中開始有喧鬧聲。“萬好”老師是脾氣極好的,依舊很認真地一句一句地教著。等到下面亂成一鍋粥了,他就把后面鬧的兇的從隊列里揪出來,這時候校長也從辦公室里大步走出來,大聲呵斥一通,把帶頭調皮搗蛋的“壞小子”狠踹幾腳,下面總算是安靜那么一會兒。校長一回去,一切照舊。在吵鬧與推搡中,一節音樂課就稀里糊涂地結束了。不過,就是這樣簡陋的音樂課,在小學六年中也沒上過多少,否則,我的音樂潛能怎么沒被發掘出來呢?
那時候一周上課六天,只有周日休息一天,每周除了語文就是數學,還有很少的幾節自然。我們最喜歡的課有兩類,一類是到學校操場東面的山坡上去大聲地朗讀課文,我們讀課文的聲調,現在想來,真的跟小和尚念經沒有什么兩樣,在石頭坡上,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在上午的時候,這里有一個很大的陰涼,我們就像一群羊,緊貼在陡峭的“懸崖峭壁”上,又像一群猴子,在猴山上的陰涼處,自得其樂,每個人都端著書,大聲地讀著,開始的時候就連那幾個調皮鬼也假裝的一本正經,端著書,貌似津津有味地讀著,可是這個時候不知道他們的心里又在想什么鬼主意了,果然,不一會,就有一個搗蛋鬼開始搗亂了,他從地上悄悄撿起了一顆小石子兒,瞄準前邊的一個正讀的起勁的女生,向她扔了過去,那個女生一回頭,他就假裝做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裝模作樣地讀書,任誰也不會想到是他在搞惡作劇。校園的東面是一排槐樹,在當時,槐樹長得有碗口粗細,這可是我們玩耍的樂園,老師回辦公室的空檔,就有人從褲兜里掏出一把彈弓,隨手撿起石子兒,把槐樹當靶子,叭叭叭的,進行射擊練習。另一處十分好玩的地方,就是在學校后面,二三里遠的地方,有一片小樹林,這片林子,里面有楊樹,有柳樹,有花椒樹,這可是我們最好的教室。有時候,我們就到這間教室來上課。在樹底下平整的土地上,有矮小茂密的青草,我們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爬到樹上。不過這種課老師講課的時候很少,我們背書的時候多。旁邊的池塘里,有青蛙不時呱呱呱地叫著,頭頂上,有樹葉在嘩啦啦地唱歌,小鳥在樹枝間飛過來飛過去,啾啾啾地叫著,花椒樹的葉子散發出一股特有的香味,空氣是那樣新鮮,心情是那樣愜意,我們都很享受這美好的時光。課間休息的時候,有的男孩子就爬到了花椒樹上,揪黏黏膠,捉小螞蟻,摘知了蛻了的皮,把知了的皮還搜集起來,等著賣錢。有膽子大的女生,就在潮濕的土里挖出蚯蚓,用小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放進火柴盒里,做釣魚用的魚餌。一些愛臭美的女生,就掐一小段一小段的馬齒莧的嫩莖,取出一段長短合適的,支在上眼皮和下眼皮上,因為據說這樣可以讓人的眼睛變得更大,變得更美。有一種草叫滿天星,據說把這種草放在嘴邊,在白天就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你要是信了這樣做了,肯定會有一個壞孩子,趁你抬頭看天上的星星的時候,用勁兒一拽嘴里的草,弄得滿嘴的草籽,不過這個惡作劇可一點兒都不好笑,因為一不注意,有的草籽就進到了嗓子眼兒,吭吭吭地咳嗽半天。
在樹林子的東南角,有一口水井,每天都有孩子們到這口井上來打水。課間的時候是四五個孩子,拿著一根棍子,拎著水桶,晃晃悠悠的,就出了校門,向著水井方向走去。到了井臺上,個子高力氣大的孩子麻利地把纏繞在轆轤上的繩子拴在桶梁上,雙手捉住轆轤把,把水桶放近井里,用手拽住繩子,前后上下左右晃動水桶,只聽“撲通”一聲,水桶一下子就沉到水里,盛滿了一桶水,然后幾個孩子就一起抓住轆轤把,大家齊心協力,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把一桶水給提上來。夏天還好,要是冬天,井臺上結了冰,一不注意,就有滑倒并掉到井中的危險,所以必須要十二分小心。不過,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個孩子因為打水出現過安全事故。孩子們抬上水桶,又是晃晃悠悠地往回走,天氣熱的時候,還可以伸手從路旁折下幾根樹枝,做成一個涼帽,戴在頭上,水桶悠悠晃晃,有節奏地顫悠著,這些水,有些灑在了路上,大部分灑在了教室的地面上,還有一部分,進了老師的辦公室的水缸里,還有少量的進了孩子們的肚子里。冬天的時候,水就把煤面子和黃土混合在一起,做成了煤塊來填進煤爐的肚子里,喂爐子取暖用。
夏天的午休時間很長,孩子們可高興了。除了那些膽小的、家長看管的緊的、懶在家里睡覺的,其余的都三五成群的,各干各的事兒去:有到樹林里歇涼的,有到山上玩耍的,有在學??磿鴮懽鳂I的,有挨著教室做小買賣的,還有到河里玩水的。
這一天中午,剛到學校,就有幾個孩子神神秘秘地擠眉弄眼,一臉壞笑,其中一個張口了:“學校后面的山坡上那片樹林里,有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在搞對象,我們剛才看見了,可有意思了。”這個消息不一會兒就轟動了整個班級,毛孩子們紛紛跑到山坡上一探究竟。果然,在那片槐樹林里,有一對青年男女坐在地上,正聊天呢,至于說的什么,聽不清楚。毛孩子們像偵查員偵查敵情一樣,匍匐在地上,拿蒿草做掩護,一邊瞪著眼看西洋景,一邊心里噗噗嗤嗤地暗笑。突然,后背上著了一下子,不知是誰扔土坷垃塊子打了過來,夏天上身只穿一件短袖,生疼生疼的,剛要破口大罵,只聽一個老太太的聲音:“你們這群王八崽子們,看我不拿石頭打死你們——”原來有人告了狀,是那男青年的媽來了,一邊罵一邊撿石頭打人,熊孩子們嚇得魂飛魄散,一個個像西瓜一樣從山坡上連滾帶爬地四散逃走了。老太太到學校找老師告了一狀,老師又是一頓臭罵。唉,什么破搞對象,有什么好看的,凈挨罵了??慈烁銓ο蟮呐d致頓時沒了。
夏天幾場暴雨過后,大水發了一場又一場,河道里的淤泥沒了,垃圾沒了,成了天然的游泳場。這上好的游泳場,孩子們豈能放過?中午驕陽似火,烈日當空,一吃過午飯,孩子們就來到了河邊。這片“浴場”在西邊山坡根兒,很隱蔽,歷來是人們消暑游泳的“圣地”。三下五除二,孩子們麻利地脫了個精光,光著屁股就下水了。半大的孩子們那游泳的本領早練出來了,盡管姿勢不規范,也不懂什么蛙泳仰泳的動作要領,只是一個勁兒地亂撲騰,不過身子還不至于沉到水里,還能招呼幾下子。有扎猛子的,一個猛子下去,能摸上來一塊鵝卵石,光溜溜的,挺招人喜歡。有在河邊擊水的,幾個人打水仗,手掌豎起,小臂用力前推,刷刷刷,一股水流向對方臉上頭上沖去,對方也不示弱,不停地招架還擊。有那歲數小些的孩子,不敢到深水里面去,就爬在河邊,用手撐著地,兩條腿踢騰著,腳板子拍打著,練習游泳呢。玩累了的,有的趴在大石頭上曬太陽,有的蹲在河灘上做城堡,有的捉螞蚱,還有的躲在石頭后面挖一個坑,在里面拉粑粑。突然人群里一聲喊:“老師來了,快跑啊——”河岸上的光屁股猴兒們立刻竄起來,顧不上穿衣服,抱著衣服就跑,有的丟了一只鞋,有的口袋里的鋼镚兒飛了,全不管這些,一路沒命的狂奔,躲到棒子地里大氣也不敢出。那屎拉了半截子的孩子也貓在棒子地里,忍氣吞聲地接著完成后續工作。等上小半天,估摸著老師走了,才敢出來。到河邊一看,死黨怎么還這么多?竟然玩得還這么嗨?怎么他們沒被老師“押走”?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有人搞惡作劇,唬人的。恨恨地罵幾聲:“他奶奶的,缺德的,草泥祖宗的!”也就過去了。于是跑丟了鞋的撿鞋,尋鋼镚兒的睜大了眼睛展開地毯式搜索,做城堡的斜著眼睛瞅一瞅那坍了半邊兒的城墻,索性全都推倒了,呼朋引伴地再建一座。那在石頭后邊沙坑里拉了半截子粑粑的,再用沙子掩埋好。想一想剛才的狼狽模樣,又好氣又好笑。
不過也真有校長來查的時候,主要原因是孩子們抄近路,把人家地里的玉米棒子蹚壞了不少,告到校長那里去了,于是校長怒氣沖沖地一路小跑著來到河邊,熊孩子們一個個像霜打了的茄子,蔫頭蔫腦地從水里出來,急急匆匆地穿上衣服,“罪犯”被押解回學校,靠墻根兒站成幾排,面壁罰站揪耳朵。有那不怕疼的,嘿嘿地笑出了聲,腦瓜們上就再挨上幾個“二指禪”的腦瓜崩,血印子都快要出來了,于是老實了,淚花開始在眼眶里打轉,終于成了斷了線的珠子,吧嗒吧嗒地掉到地上,摔碎了,沒了蹤影。那膽兒小的,大氣也不敢出,任是校長揪耳朵,也只是呲呲牙咧咧嘴,仍舊低眉順眼地站著,耷拉著頭,一副順從的樣子,憑是誰看著都覺得可憐。誰知這樣的乖孩子,記性總是不大好,第二天又泡到河里了。
而我們這些“貪財”的孩子們,則大多時間都去山坡上捉蝎子。中午是太陽最毒的時候,孩子可不管這些,拿著一個竹筷子做成的夾子,裝上一個小塑料袋就到山上去捉蝎子了。如果運氣好的話,一中午可以捉上二三兩蝎子,可以賣上二三十塊錢,這可是不小的一筆收入,就是被太陽曬得頭暈腦脹,在孩子們的眼里也算不得什么,到哪兒去掙這么多的零花錢呢?這可比撿玻璃渣,撿塑料紙來得方便。估摸著快該上課了,就從山上一溜煙兒地跑下來,滿頭大汗,踏著上課的鈴聲,氣喘吁吁地進了教室。下午的課,上的可真難受,上下眼皮一直在打架,脖子終于支不住腦袋了,于是就趴在桌子上,呼呼地睡了起來。有呼嚕聲打的響的,把老師吵到了,老師朝一個搗蛋鬼示意了一下,這個搗蛋鬼立刻會意了,躡手躡腳地走過來,學生們的目光都齊刷刷的投向這個呼嚕打的震天響的家伙,個個臉上一堆壞笑。有時候搗蛋鬼會往這個同學的耳朵里滴水,有時候是拿起一本書,猛地在桌子上拍一下,還有的時候,大吼一聲,不管哪一種方式,都把這個打呼嚕的同學嚇一大跳,立刻就驚醒了。這一次不知道這個搗蛋鬼又該用什么樣的刑法了,果然這一次變了花樣,只見這個搗蛋鬼拿起一小塊紙條,用紙條撓他的癢,果然,這個呼嚕蟲感覺到了,用手不停地揉,搗蛋鬼一會兒撓臉,一會兒撓脖子,一會兒又撓他的手背,糊涂蟲終于醒了,“壞孩子們”終于忍不住了,一起哈哈大笑起來。笑過之后,孩子們都精神了,老師又接著講起課來。
如果不是犯了很嚴重的錯,老師是很少打人的,頂多就是兩手側平舉或者是靠墻彎腰,兩手側平舉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很長時間。最有挑戰性的還是靠墻彎腰,背對著墻站立。兩手在上面扶住墻,彎著腰把頭頂在墻上,堅持不了多久,就一個一個地坐在地上了,不過這種刑罰很少用,老師有一根小木棍,誰要是背課文背不過,或者是背乘法口訣背不上來,不免在手掌上挨一棍,雖然當時有些疼,可過一會兒就忘了,所以很多淘氣包,總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寧可挨上幾棍子,也不愿意窩在教室里吭吭哧哧地背課文或者是背乘法口訣,下了課照樣瘋玩瘋鬧,瘋折騰。
那時候沒有多少課外書,如果誰從家里帶了一本課外書到學校,那這本書就成了全班孩子們的寶貝,大家爭相傳閱,都想一睹為快。每逢趕集或過廟的時候,都有小攤販賣小人書,這是孩子們的最愛。小人書的種類很多,大多是根據一些文學名著改編的,我現在記得的有很多,比如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抗戰文學之類的,都是雕版印刷,黑白色的,內容很豐富,價錢卻很便宜,我們這些小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是能夠買得起的,這些小人書是我們當年非常寶貴的精神營養,在這里面,我認識了馮驥才筆下的神鞭傻二,知道了大俠霍元甲,了解了抗敵英雄董存瑞、邱少云等人物的事跡。幾年下來,我攢了厚厚的一摞小人書,他們對我來說十分寶貴,我怕丟失了,就把他們東躲西藏的,后來,為了防止弟弟把它們撕掉,我就藏到了櫥柜底下。幾個月之后,當我再爬到柜子底下去找時,早已經無影無蹤了,我看到了櫥柜后面靠墻根兒的地方,有一個老鼠洞,里面,有一些小人書的碎紙爛頁,我心里那個疼啊,忍不住要嚎啕大哭起來,我心愛的寶貝,我永遠失去了我的小人書們,自此以后,我對老鼠的憎恨又增加了幾分。這些該死的老鼠們,奪我所愛,我與他們結下的仇不共戴天?,F在回憶起來,心里還是一陣陣的心酸和痛楚。
買來小人書,除了自己看,還可以和伙伴們交換,甚至是流通買賣,我曾經拿了大伯家二哥的一本小人書,拿到學校里炫耀,后來被一個大孩子相中了,說要出五角錢來買下,當時五角錢對我來說相當于是一筆巨款了,我非常高興地和他成交了,誰知,這個孩子和我二哥說了,惹得二哥毫不客氣地狠狠地數落了我一頓。
家里凡是有字的地方,我都看了一遍又一遍,墻上糊的報紙,我能站在面前,一口氣從頭讀到尾,從北墻根看到南墻根。老家房子的天花板是用報紙糊的,我曾經站在一個板凳上,步步為營,從東頭一直仰望到西頭。能得到一本書是我最大的快樂,班里一個女同學從他哥哥那里得到幾本作文書,他問我看不看,我滿口答應,全部借了過來,一睹為快。過年的時候到大姑家去拜年,看到一本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萍蹤俠影》,我硬是賴在大姑家,等看完了才回家。那個年代可供孩子們讀的課外書,真是少之又少,不是書少,是我們那個小山村太封閉,太貧窮,太落后了。
有一天,一個小伙伴神神秘秘地把我叫到一旁,悄悄對我說:“我從大舅家里弄到了一本書,可有意思了,你看不?不過你只能看一天,明天早晨到學校要還給我?!蔽耶斎皇乔笾坏?,滿心歡喜,滿口答應。下午放學的時候,他把書給了我,那是一本揉的皺皺巴巴的泛黃的舊書,封面上依稀看得清書名,是《孔嘎咕傳奇》。我一路小跑著,三步并作兩步,恨不得飛回家。到了家里,掏出那本寶貝,把書包往炕上一扔,坐到院子里的石頭上看了起來。當我看到孔嘎咕捉弄他親舅舅,略施小計整得他上不了廁所,急得團團轉的時候,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那種快樂,是從心底里沖上來的,是從骨子里透出來的,全身每一個毛孔都舒暢,我想,天上的神仙們吃人參果,吃王母娘娘桃園里的蟠桃,吃太上老君八卦爐里煉出的仙丹,大概就是這個滋味兒吧。直到臨近黃昏,母親從地里回來了,看到我還坐在院子里,抱著一本書自娛自樂,才吼我:“就知道看閑書,把眼都壞了,米飯做好了沒有?”我吐一吐舌頭,早忘了做飯的事兒了,回到屋里,把書藏到褲腰里,拿上一塊紙假裝上廁所,又一溜煙兒跑到奶奶家“蹭地方”看“閑書”去了。借著奶奶家里十五瓦電燈泡發出的昏黃的燈光,我的“任務”終于勝利完成了。
那所小學校,不大的院子,破破爛爛的幾間教室,簡陋的廁所,豎起一根扭扭歪歪的木桿當作旗桿,可是只有上級來檢查的時候,國旗才會飄上一天半天。最好的體育場所,就是一個跳遠用的沙坑,除此之外一無所有。這就是八十年代末,太行山區一個偏僻貧窮落后的小山村里的一所完全小學。當時老師少,幾乎是一個老師教一個班,數學,語文,自然全包。學生們都是來自附近幾個村子,最遠的離家有五六里地,上下學都是步行,沒有家長接送,孩子們沒有誰有怨言,都是怡然自得,優哉游哉。
夏天雨后的校園是孩子們嬉戲的“湖泊”。院子地勢低,排水不暢,大雨過后,就是一個天然的大水池,水幾乎要到膝蓋了,孩子們一個個挽著褲腿提著鞋,在水里趟過來趟過去,這個折了一只小紙船,用手劃水,讓紙船在湖里航行;那一個,捉一只小蟲,放在一片樹葉上,讓樹葉當船,載著小蟲,駛往理想的彼岸。還有一伙站在校園東邊墻根地勢高的地方看風景的,用手指左左右右地比劃著,你一言我一語地斗著嘴皮子。最好玩的是院子的中間,曾經有一段橫著放的大樹的樹干,樹干的一半浸在水里,孩子們騎在樹干上,兩條腿耷拉著,用腳上的涼鞋拍打著水面,濺起朵朵浪花,迸出無數細小的珍珠,和著孩子們歡快的叫喊聲,在陽光下分外明亮。有時候的叫喊聲,會把好奇的鴨子們吸引過來,他們在這湖里游來游去,不知有哪個調皮的孩子追趕他們,鴨子們被驚散了,嘎嘎地叫著四處亂跑。只有上課鈴響了,孩子們戀戀不舍地走進教室,校園里的湖面才終于恢復了暫時的平靜。要是天氣晴好,兩三天過后,湖水才漸漸退去,校園露出了它本來的面目,只是在比較坑洼的地方,才留下一汪一汪的水洼。盡管那時候孩子們看電視的機會比較少,并且電視節目里面也沒有像今天《小豬佩奇》這樣的動畫片,然而,孩子們的游戲節目單上仍然沒有缺少跳水坑這項內容。調皮的孩子們在水坑里使勁跺著腳,泥水點子濺的滿地都是。涼鞋是既不怕濕又不怕泥,至于短褲上面的泥巴,半天過后,到了放學的時間,早已經干了,用手搓一搓,泥巴很容易就掉下,回家之前,早已經把“罪證”消滅掉了,即使有一些泥巴,“臟”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大人是不會過問的,地里有那么多農活等著他們,他們那么忙,為一家老小的衣食操勞,哪里有時間注意孩子們的衣服是干凈還是臟的呢?
有時候在學校里調皮,挨了打,是從不敢和家長說的,不然,家長還要再打一頓,還要被提著耳朵到學校向老師認錯,所以向家長訴苦是很劃不來的。
除了上課,我們還有很多到野外勤工儉學的機會。那時候一星期差不多要上六天課,只有周日歇一天。星期五下午放學時,老師會說明天不上課,讓我們到野地里去挖白蒿。事先約定第二天上午八點在村口大白石頭旁邊集合。放學回家的路上,孩子們嗷嗷地叫著,興奮極了,相互約著,第二天孩子們挎著籃子,拿著小鏟子,早早地來到村口的白石頭旁邊,老師們來了,這伙挖白蒿的大軍就浩浩蕩蕩的出發了,目標直指野外的荒地,一路上歡聲笑語,嘰嘰喳喳,響遏行云,聲阻流水,好一番夏末秋初的旖旎風光!到了目的地,孩子們賣力地挖著,很少有偷懶的,眼看著籃子里的白蒿越積越多,日上三竿的時候,就收工了,一袋一袋的白蒿被裝到了大口袋里,堆滿了學校的雜貨間。到了秋天就去打酸棗,冬天,就往學校交柴火。勤工儉學,這是我們那個時代獨有的教學內容,師生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勞動中鍛煉了身體,提高了膽量,增進了感情,勞動中的那份愜意和輕松,是今天的孩子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的。
今天的孩子,眼里只有手機游戲,他們蜷縮在電子游戲構建的黑暗的監獄的一角,在虛擬世界中揮霍著自己的青春,做著不著邊際的無聊的夢,在廝殺與復活中,快意恩仇,錯誤地任性地實現著自己所謂的生命的價值,在抖音快手之類的短視頻構筑的精神鴉片的世界里,快樂著別人的快樂,欣賞著別人的悲傷,向往著畫中的遠方,任時光匆匆而過,虛無縹緲中一無所獲。今天的孩子在學校里要有個兩長三短,磕磕碰碰,那就是了不得的安全事故,老師管教時體罰一下,就有學生家長一個電話告到教育局,讓學校老師賠禮道歉還要賠錢,吃不了兜著走?,F在的學校,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仿佛成了培育嬌嫩花朵的溫室。想想那時候的勤工儉學活動,感覺真是學習生涯中的一顆顆珍珠。
冬天的校園更是別有一番風情。教室里取暖,是用紅磚砌成的爐子來取暖。已過了秋天,天氣漸漸變涼了,老師就讓孩子們從自己家里帶柴火,有帶棒子葫蘆的,有帶干樹枝的,也有的抱來一把棒子秸,都堆在校園靠墻的角落里。過不了幾天,運煤車拉來了一車煤面子,卸車都是學生們干的活,老師一聲令下,家離學校近的孩子們一窩蜂地跑回家了,拿來鐵鍬,可輪得著高年級的孩子們大顯身手了,一個個拿著鐵鍬,可著勁兒地往下鏟煤,刷刷刷,刷刷刷,半大小子們有的是勁兒,一車煤用不了小半天,就卸完了,一個個黑乎乎的小老頭兒,像是剛從煤窯里鉆出來,或是掉進了煙道,被人從里面又撈出來一樣,咧開嘴憨笑著,露出一排排白亮的牙齒。很快,整車的黃土也拉回來了,冬天教室里的取暖問題可有著落了。最難熬的就是秋末到冬初這一段時間,爐子還沒有升起來,離家遠的孩子可有點遭罪,有的孩子住在深山溝里,離學校有七八里地遠,他們每天早早地來到學校,從家里帶著中午飯,不是硬烙餅,就是干饅頭,好點的,會帶一盒米飯,拿上幾根咸菜,中午放了學,離家近的孩子們,都紛紛回家去吃飯了,他們就坐在教室里,隨便對付幾口。爐子生起來的日子,是孩子們最幸福的時光,帶飯的可以在爐子上熱熱飯,烤饅頭,烤烙餅,更有滾燙滾燙的開水喝。孩子們最喜歡玩兒的就是燒煙鍋,從家里翻出幾個小藥瓶,帶到學校,中午閑著沒事,就用火鉗夾住小藥瓶,放在爐子里燒,等玻璃軟化了,就帶著厚手套,往長里拉,如果運氣好,一個玻璃煙嘴兒就成型了。那些從家里帶了生瓜子生花生的,也放在爐子上面烤,一到課間,爐子邊兒總是擠滿了人,花生烤好了,一人分一個,著急忙慌的,剝開花生皮,管它燙不燙,把花生豆扔進嘴里,吸溜吸溜地大嚼著,雖然到手的只有一顆花生豆。從家里偷一把奶奶從南瓜里掏出來的瓜籽,放在爐臺上烤一烤,裝到口袋里,這是課間最好的美味零食。上課的時候,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地從口袋里摸出一個來放在嘴里,連皮帶瓤地嚼著,和著口水咽到肚子里,眨巴眨巴小眼睛,偷著望望老師,沒被發現,再沖班里的死黨擠擠眉毛弄弄眼睛,偷吃的滋味真是太美了。小小的火爐,給孩子們帶來了溫暖,更帶來了快樂。
爐子是有專門的“鍋爐工”來負責,每個班的“鍋爐工”一定是家離學校最近的、個子高的男生,負責照管爐子。“鍋爐工”是很受孩子們羨慕的一份好差事,因為他有一個特權,就是帶著學校的大門的鑰匙和教室的鑰匙,他每天晚上要到學校封爐子,第二天早晨他總是第一個到學校,早早地把爐子通開,讓教室里暖烘烘的。每天的值日生負責和煤泥,在教室的爐子旁邊,挖了一個坑,從煤堆里端上一簸箕煤面子,再倒上兩簸箕黃土,澆上水,和成泥,這就是煤泥。到了晚上,用煤泥把爐子封好,在爐子上面平整的地方,鋪上一層厚厚的煤泥,經過一夜的烘烤,到了第二天早晨,煤泥就變硬實變干燥了,用鐵鏟鏟下來,戳成一塊一塊的,摞在爐子旁邊,這就是爐子一天的“口糧”,既干凈又耐燒,我們叫他“新石器時代的偉大發明”。孩子們挺喜歡的事,是如果有一天由于爐子管理不善,在第二天早晨熄火了,就要生爐子。生爐子最有意思,這可是冬天學校里的一件大事。在爐膛里放上柴草,上面加上樹枝、木棍之類的東西,終于到了點火的興奮時刻,嗤的一聲,火柴被擦燃了,柴草被點著了,熊熊的火苗燒起來了,黑黑的濃煙開始冒了,教室里一片煙霧迷蒙,站不了人了,學生們紛紛走出了教室,幾塊煤泥塊放下去,壓在火焰上,過不了多久,爐子就生好了,可是教室里依舊是煙霧繚繞,不過孩子們最喜歡這樣,因為可以不用憋在教室里上課,可以在院子里玩石子,踢方,跳皮筋兒,踢呼啦啦,老師們也喜歡這樣,因為教室進不去,不用上課,可以坐在辦公室里喝喝茶水,聊聊天,等煙霧散盡了,學生們似乎有些不情愿地被趕回了教室,老師也開始講課了。
抽“瘋老婆”可是冬日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所謂“瘋老婆”,就是現在玩具店里面賣的陀螺,不過我們那時候,自己做的“瘋老婆”,絕對是質優價廉,不花一分錢。趁沒人注意,溜到小樹林里面砍下一截胳膊粗細的樹杈,急匆匆地拖回家,拿起鋒利的鐮刀,把底下的一截削成一個圓錐形狀,上面留下一小截圓柱體,用鋸子把它鋸下來,再用鐮刀去皮,進行進一步地精細化加工,一個陀螺就做好了,心靈手巧的孩子,還會在陀螺的底下圓錐體地頂點部位嵌進去一粒鋼珠,或者是在陀螺的圓柱體部分的側面畫上彩色的圖畫,在陀螺的頂部涂上色彩,找來一根木棍,在一頭拴上一根布條,做成一個抽陀螺的鞭子,找到一塊平整硬實的地面,就可以掄起鞭子,大抽“瘋老婆”了,只聽見啪啪啪的聲響,“瘋老婆”越抽越歡,越抽越轉,歡聲笑語響成一片。抽“瘋老婆”的最高境界是到水泥地面上,或者是在冰面上。尤其是在冰面上,一邊滑冰一邊抽“瘋老婆”,有金雞獨立的,有屈膝彎腰的,有前仰后合的,也有四腳朝天的,孩子們都玩兒的不亦樂乎。當年我也做了好多個“瘋老婆”,有大的,有小的,也有半大不小的,不過很可惜,在隨后逐漸長大的日子里,把“瘋老婆”以及當年玩耍時的快樂,都漸漸丟失不見了。我試圖在記憶深處細細搜尋,只尋覓到一些殘枝碎葉,零零星星的夢的碎片,我想要把它們補起來,連綴成一張完整的童年的夢的網,可惜手剛一觸碰,這些碎片就化作泡沫,在陽光下折射出五彩的斑斕,一眨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紙飛機也是孩子們很喜歡玩的。有一陣兒,孩子們幾乎全迷上了玩紙飛機。課間的教室簡直成了紙飛機的試驗場。從書上扯一張平整的紙,三下五除二,手腳麻利地折一只飛機,用嘴對著飛機的尖尖的頭深深地哈一口氣,這架飛機仿佛有了靈魂,用手使勁兒一送,飛機因為具有慣性,直沖房梁,有的來一個一百八十度地大轉彎,輕飄飄地又落到地面,有的就插進了“天花板”上椽子和梁柱的的縫隙里。一間不大的教室里,三十幾個孩子起勁兒地扔著紙飛機,這些飛機個個都有“靈魂”,“天女散花”也好,“群魔亂舞”也罷,反正一番“狂轟濫炸”之后,房梁椽子上是白花花的一片,成立空中機場,地上桌子上也成了陸地停機坪?!爱敭敭敗?,一陣急促的敲鐘聲響了,孩子們像猴子一樣竄回了自己的位子上,老師進到了教室里,看著滿地狼藉,隨手撿起一架飛機,放到眼前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端詳個仔細,勃然大怒:“一群敗家子兒們!小兔崽子們干的好事!把書都撕了疊了紙飛機,還念個屁書!都把書拿出來,一個一個檢查!敗家子兒們!”猴兒崽子和兔崽子們這時候全部威風掃地,低著頭大氣也不敢出,手掌上鼓足了勁兒,都做好了挨打的準備了。一頓兒棍子下來,心里“哎呦——哎呦——”無聲地呻吟著,回到座位上搓搓那不爭氣的手掌,趁老師不注意向后面的死黨擠個眉弄個眼吐一回舌頭,這一頁書就又翻篇兒了。下課后,老師的訓斥責罰早就又拋到九霄云外了,誰讓紙飛機的魅力這么大呢?
寒風呼嘯的冬天,“寶” 往往成了孩子們的最愛。這時候,圖畫書是最受歡迎的。圖畫書的紙摸上去很厚實,顏色又鮮艷,又很硬實。扯下來疊成“寶”,那威力可不一般!還有硬硬的課本的封面封底也是疊“寶”的上好材料。這些好東西自然逃不過孩子們的手掌心。把一張紙沿著長邊對折兩次,再從一頭開始連續折成兩個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另一頭也是如法炮制,然后相互插合貼緊,就做成了一個正方形的“寶”。該打“寶”了,兩個伙伴你來我往,甩著胳膊用盡力氣,可以大戰百八十個回合。憨厚的孩子只是用蠻力打,而腦瓜靈活的孩子就學著找竅門,選擇邊或是角來打。更有那眼賊尖賊亮的,看“寶”的下面哪個部位有一小塊石頭或土坷垃支著,就用力打哪一邊,往往贏的機會更大。還有的在“寶”的中間加上一塊薄鐵片,或是用麻繩把“寶”纏起來,增加自己的威力。寒風中,小樹都凍得瑟瑟發抖,水潑到土地上還來不及滲下去就不得不變成了冰,半大孩子的鼻涕還沒從通紅的鼻孔里掉到地上就變成了圓咕碌的“粉條”,可是打“寶”的熱情絲毫未減。頭上冒著熱氣,汗水濕透了棉襖,也毫不在意。不過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父母問怎么回事,也不敢說,馬上假裝睡著了。其實是打“寶”累的,胳膊疼得睡不著覺。這里說的“寶”,就好像今天孩子們買的“卡片”,也是用來打的。不過過去的孩子們零花錢少,不得不自己動手做玩具,也是趕時髦,大趨勢大流行吧。
至于用紙疊手槍,孩子們更是不在話下。反正紙有的是,真正念書的孩子沒幾個,“念書”是逃避勞動最好不過的借口,學校就是孩子們玩耍的樂園,至于課上老師講了什么,懶得去理會,除了那幾個聽話的乖學生。書包是用來裝糖水炒黃豆和瓜子的,書是用來玩的,疊手槍就挺不錯。槍管,瞄準器,扳機,把手,一樣不少,疊好后把玩一番,在幾個伙伴間炫耀一通,然后就是“手槍大戰”,別看家伙什不成氣候,可是跑得歡實,嘴里叫喚得熱鬧?!鞍劝劝取薄芭榕榕椤薄爱敭敭敗薄芭九九尽?,虛擬的子彈在空中飛舞,被打中的孩子倒下去又站起來,依舊那么勇猛那么熱烈。
大孩子們對這些哄娃娃的紙手槍自然是不屑一顧的,因為他們能造出“真正” 的手槍來。說這話絕不是在吹牛,反正我信。我給它起一個響亮的名號,就叫它“鏈子火柴槍”吧。用鉗子彎折八號的粗鐵絲,做成一把手槍的形狀,順帶做好扳機和撞針。準備十幾個自行車鏈條上拆卸下來的單個兒的鏈子,穿到手槍前面,最前面的一個鏈子榮譽感最強,在它的前面還要裝上一個子彈殼,是真正的子彈殼,再用彈性好的手推車自行車的破內胎剪成皮條,箍好嘍,心靈手巧的孩子們還在手槍的“把兒”上纏上一圈一圈密密麻麻的喇叭線,一支漂亮的手槍終于大功告成了。你看我說的簡單,可是做起來還真是有一定難度,光是彎粗鐵絲這一項,手勁兒小的孩子是干不了的。玩的時候,可得格外小心。如果是簡單的玩兒,就用一根火柴塞到最前面的鏈子里就行了,掛上撞針,扳動扳機,只聽“叭”的一聲響,隨后是一股刺鼻的硫磺味兒,足夠孩子們過一把小癮了。有的孩子不知足,非要整出點兒大動靜來,甚至要用手槍去打鳥,這自然也難不倒他們。過年沒放完的炮仗拿出幾個來,剝了紙皮,小心翼翼地抖出里面的火藥,把火藥裝到手槍的子彈殼里,塞上一團棉花,在子彈殼的屁股坑兒里,把火柴頭上的硫磺弄下來填上去,手槍就變成了一把裝了火藥的威力大增的“火槍”。用棉帽子捂上耳朵,胳膊伸得遠遠的,趁天黑街上沒人的時候,對著河槽扣動扳機,只聽火光閃處,“砰”的一聲巨響,可真夠嚇人的。這樣的“火槍”,小孩子們是不敢玩的,就是大孩子們,讓家里大人看見了,也是要沒收并且要大罵一頓的。火藥這玩意兒,孩子們是能隨便摸的嗎?
村里的大隊干部們對神仙倒是很負責任的,山上的廟有點兒破了,該整修了,干部們就到學校里亮一亮嗓子:“老師叫孩子們去搬磚!”于是孩子們被派去搬磚,力氣小的搬兩塊,力氣大的搬四塊到六塊,沿著山路,男娃女娃,排成一條蜿蜒曲折的長龍,我想要是廟里的神仙能顯靈,肯定會讓這些搬磚的孩子們有好果子吃的,將來一定都是非富即貴??上裣捎肋h不會顯靈。
每年三月村里過廟會要唱戲,各路商販云集于此,戲子們要借學校的教室住宿,大隊里要借學校的桌子板凳使用,即使不住宿,不借桌子板凳,一年一度的廟會,也是要給孩子們放幾天假的,這是孩子們一年中比過春節還要興奮的日子。要搭棚,大隊里的干部安排老師讓孩子們去抬長長的木桿,孩子們三個一伙,五個一群,扛著木桿,走一路,歇一路,歇一路,走一路,像螞蟻搬家一樣,木桿被陸陸續續地搬到了戲臺上,孩子們的假期也就正式開始了。
看大人們搭棚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搭棚用到的材料有木桿,繩子,用蘆葦編成的席子。搭棚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和蓋高樓正好相反。蓋樓是從下往上蓋,第一層蓋好了,再蓋第二層、第三層,而搭棚是從上往下搭的,先搭最上面的一層,最上面是一南一北的兩個龍頭,一副威武雄壯的樣子,再用木桿在下面往上支起來,搭好下面一層。以此類推,直到搭好最下面一層。搭好的整個戲棚,就像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在圖畫書上看到的天安門城樓很像,在我的印象中,好像上下一共有四層,估計得有二十幾米高,戲棚搭好了,接著就開始搭看臺上的遮陽棚,這是給看戲的觀眾們搭的,相比于戲樓,遮陽棚搭起來就簡單多了,經過一天多的緊張忙碌,戲棚終于搭好了。
到了中午,戲子們也就到了。吃過午飯,下午的時間就是戲子們開始布置戲樓了,掛彩燈,吊幕簾,鋪地毯,調音響,扮后臺,準備工作一切就緒,賣東西的商販也都來了,就等晚上八點時間一到鳴鑼開唱了。早在遮陽棚剛一搭好的時候,就有人陸陸續續地來到臺下,開始占座了。大人是擺放椅子板凳,至于孩子呢,就在靠近舞臺的前邊,壘起石頭“板凳”,上面還鋪上一些稻草。這一天傍晚,早早吃過晚飯,人們就抬著長椅、長凳,像潮水一樣往戲臺這邊涌過來。舞臺上燈火通明,幕布緊緊地拉著,戲子們在后臺緊張地做著最后的準備工作,這時候臺下早已經是座無虛席,人頭攢動,眼巴巴地等著好戲開場了。只聽咚咚咣咣一頓鑼鼓響,滴滴答答幾遍嗩吶吹,幕布徐徐拉開,一個孫悟空就蹦了出來,頭戴兩根翅,身穿鎧甲衣,手拿金箍棒一陣狂舞,讓人眼花繚亂,臺下看戲的觀眾,一陣叫好。孫悟空開始翻跟斗了,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口里不停地數著,一個兩個三個,孫悟空一連翻了五六十個跟頭,孩子們看得眼睛都直了,過了一會兒,咿咿呀呀的戲文唱起來了,孩子們沒了興趣,朝大人吵著要吃的,當爹的就到棚外面去買瓜子,當娘的就去買雪糕,買冰糖水,一家人,津津有味,其樂融融。打仗的時候,孩子們就有精神,唱戲文的時候,孩子們就沒精打采的,唱的時間一長,有的孩子就上下眼皮開始打架了,不一會兒就睡著了。大人們有肩上背著的,有懷里抱著的,勉強支撐著看戲,有熬不住了的,就打道回府了。能看到戲終散場的,是真正的戲迷,也有不是戲迷的,要堅持到結束了才回家,好像提早回家就對不起這一年一度的廟會似的。
白天比晚上還要熱鬧,尤其是正日這一天。不但這一天的戲是“三開箱”,也就是三折,而且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要來趕廟會,各家各戶的親友們也都應邀而來,遠近的商販們都聞風而至,匯成了人的海洋,商品的世界。戲迷們集中在臺下看戲,年輕人在周圍的攤販前選衣購物,而玩具攤和游戲攤前,則是孩子們的聚集地。
戲好不好看,孩子們的判斷標準是一樣的,那就是只要熱鬧就行,翻跟頭,打仗,孩子們看得不亦樂乎。至于那些咿咿呀呀的戲文,自有懂戲的那些真正的戲迷票友鑒賞玩味一番,孩子們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尤其是一個老旦甩著長長的水袖出來了,一步兩搖三回頭,那光景恐怕是被丈夫拋棄了的棄婦,假裝哭哭啼啼地不時抹眼淚,一路奔波來到了丈夫做官的京城,來上京尋夫,嘴里咿咿呀呀嗚嗚咽咽地唱了老半天,總是占著舞臺不下去,唱得小孩子的頭發都快要白了。終于忍耐不住了,從父親的肩膀上出溜下來,從人縫中擠出來,到了戲棚外那透亮歡快自由的世界里去了。
小販們的地攤兒挨挨擠擠的,貨物是應有盡有。衣服鞋帽針織布皮自然不必說,豬牛羊肉燜子煎餅油條涼粉兒吃食之類的是餓了的時候才關心的,孩子們的眼睛對這些是不大敏感的。糖水攤兒上那奇形怪狀的玻璃瓶里裝的五顏六色的糖水,是必須要喝上幾分錢的。糖水攤兒也簡單,不過是一輛木頭做的小推車上放著一塊挺長挺寬的木頭板子,上面擺著他的家伙什。守攤兒的是一個六十來歲的老爺爺,背有些駝了,頭上包著一塊藍白相間條格的舊毛巾,嘴巴下面留著白花花的山羊胡子,他正從一個盆里往那些奇形怪狀的玻璃瓶里灌彩色的糖水,那糖水的顏色和瓶子的奇怪形狀是最好的廣告,周圍七高八低的孩子們早圍了一大圈兒。老人動作緩慢但是很熟練,不一會兒就把玻璃瓶灌滿了。他站起身,直了直腰,喘了一口氣,瞅了瞅那伙孩子們,眼神里露出幾分不易察覺的狡黠,臉上泛著幾乎已經勝利了的微笑,他心里一定在想:小兔崽子們,過會兒看我怎么收拾你們,一定叫你們有來無回,把你們口袋里一分二分五分的鋼镚兒統統吃掉!他拿出了一個帶有機關的游戲紙盤,旁邊有游戲規則:五分錢一針,指到數字幾就可以喝幾玻璃杯糖水,糖水顏色、形狀隨便挑隨便選。孩子們紛紛湊過來,有一個掏出了一枚五分的硬幣,放到了老人的手里。開始扳動機關了,他的目標自然是數量最多的那個,數字“10”。 他有那么大的運氣嗎?周圍看熱鬧的孩子們都伸長了脖子,瞪圓了眼睛,長大了嘴巴,好像頃刻間呼吸都停止了一樣。只聽“叭”的一聲響,那根針仿佛不聽使喚一樣,一下子叮在了數字“5”上,孩子們都有點兒失望,不過想想五分錢能喝五瓶糖水,也都賺大了。那個孩子一臉得意,先從那一排玻璃瓶中挑了一個“紅色的猴子”,一口氣喝干了,然后又分別挑了“藍色的大象”、“黃色的小狗”、“綠色的老頭兒”,一口氣全都入了肚,可以感覺到,那最后一瓶的“綠色的老頭兒”是捏著鼻子硬灌下去的,“哏兒——哏兒——哏兒——”,一連打了幾個嗝,還有一瓶呢,規則是不允許帶走或者分給別人喝的,還有相中的一個“紫色的娃娃”,現在看來也只能放棄了。盡管喝得有點兒撐了,可那快樂是從肚子里溢到嗓子里又溢到眼角、嘴角和鼻孔里的。
孩子們好像都受到了鼓舞似的,把鋼镚兒一股腦地都掏出來,交到了老頭兒的手里。不過他們都沒第一個孩子幸運,那游戲盤好像在故意捉弄他們似的,那數字始終沒上過“3”,只是在“1”和“2”之間徘徊。這其中的奧秘,也許只有老頭兒自己最清楚吧??磥硖撬呛炔伙柫?,不過孩子們的快樂絲毫未減。
賣小人書的攤販總是笑得合不攏嘴。一塊塑料布往地上一鋪,把箱子里的小人書往外面一抖,一本一本整齊地擺好,買賣就開張了。半大的孩子們很快就圍攏了過來,翻著,看著,笑著,說著,五毛錢一本,一塊錢三本,我舍不得花一毛錢買一根雪糕,可是我花兩塊錢買六本小人書都不帶眨眼的。孩子們都如獲至寶一樣,什么武打的,槍戰的,革命的,英雄的,選了一摞,付了錢,抱著回家去。對于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精彩故事,孩子們能如數家珍地說出來,小人書是功不可沒的。大家自發地開展“讀書交流會”,無論是在臭氣熏天的廁所里,還是在人聲嘈雜的大街上,繪聲繪色地講演著,比劃著,這些事情老師是不知道的。那三十二開本的小人書,雕版印刷,黑白版面,曾經是八零后的最愛,影響了幾代人,可惜現在都一去不復返了。
正日過后,是廟會的最后一天,廟上明顯冷清了很多。殘燈末廟就是這樣,遠處賣東西的前一天傍晚就走了,只剩下些附近村子里賣花生瓜子冰棍雪糕的,孩子們緊緊抓住這廟會的尾巴,一圈又一圈地逛著。過了午后,戲唱完了,人們開始張羅著拆戲棚了,孩子們眼巴巴地圍著看,心里一陣酸溜溜的,明天又要上學了,真舍不得這快樂的廟會啊,只能來年再見了。
春天這里的廟會接二連三,戲班子東村唱罷西村又登場,小販們也是趕完上場趕下場,一場忙完接著又一場。日子天天過,廟會年年有,年年歲歲廟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今的廟會,早已沒有了往日的熱鬧與溫度,戲臺底下,稀稀落落的,只剩下些老人,戲子們在臺上依舊是有板有眼,音韻鏗鏘,不過是戲文依舊,觀眾式微。今日的廟會丟了魂靈,沒有了精神。
孩子們的精力無限,在懵懵懂懂中,我們漸漸長大了,似乎很漫長的六年小學生活,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