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語文教學實踐探索和理論建設的卓越代表,無數語文人敬愛的前輩錢夢龍先生(1931—2024)與世長辭。
再次重溫大師的教育箴言,感受先生的學養風范。(上)
1. 教師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2. “三主”,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
3. 老師自己愛讀書、會讀書,才有可能教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老師自己愛寫作、會寫作,才有可能教出愛寫作、會寫作的學生。
4. 所謂的“教”,不是把自己從課文里讀出的結論直接告訴給孩子,而是鼓勵學生像我一樣“鉆”進課文,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他們自己的結論。
5. 備課時遇到的難點,估計也是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困難,就盡可能的設計幾個啟發性的問題,務使學生“茅塞頓開”。
6. 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盡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許多知識的“散珠”串聯起來的“線”。
7. 有些語文教師平時除了基本“教參”幾乎什么書都不讀,什么文章都不寫,一心想在教學方法上花樣翻新,以為這樣就能提高教學水平,這種舍本逐末的追求,結果不然是緣木求魚。
8.語文教學必須著眼于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能力和習慣”。
9. 我始終認為“教學”的宗旨在于“教會學生學習”,因此教師必須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使學生學到一輩子有用的東西。
10. 老師提問的問題,要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拐一個彎”。
11. 在那些艱難的日子里,只要容許我走上講臺,我仍然一如既往地踐行著我的教學理念。因此,一旦機遇來敲門,我就能緊緊抓住。如果我在屢遭挫折以后,心灰意冷,看破紅塵,從此一蹶不振,放棄我所有的教育追求,那么即使給我一百次教《愚公移山》的機會,我也不可能破繭而出。
12. 所謂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經認識的東西全盤端給學生,而是著重介紹自己讀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鼓勵學生自己到課文中去摸爬滾打,盡可能自求理解,進而領悟讀書之法。
13. “導”者,因勢利導,就是要求教師必須順著學生個性發展、思維流動之“勢”,指導之、引導之、輔助之、啟發之,而不是越俎代庖、填鴨牽牛;教師“導”之有方,學生才能學得有章法,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名副其實的主體。
14. 學生讀一篇文章,連作者思路都沒有理清,文章主旨都說不明白,或隨心所欲曲解文意,“感悟”、“個性化”云云從何談起?
15. 語文老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們開竅就行。
16. 語文老師的語文素養包括五個方面:讀寫聽說能力如何?是否具有相當的語文知識?對母語是否有深厚的感情和正確認識?文學審美趣味和能力如何?是否有較寬的文化視野?
17. 語文課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因素,不是教師刻意“滲透進去”,而是學生自己從文本的字里行間“讀”出來,進而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心靈。
18. 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這回事:教會學生讀書和作文,使學生在讀和寫的實踐中學習和掌握漢民族語。少一點花里胡哨,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實實在在地觸摸語言,實實在在地學會讀書和作文。
19. 語文教學中的訓練,就是教師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為目的而進行的師、生雙向活動。
20. 學生“會學”,教師“善導”,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必然呈現為一種生動活潑的訓練形態,它必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成為“主線”。
21. 以各門學科普遍使用的“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等來取代獨具語文學科的內容,勢必使語文學科個性的語言訓練,無異于抽空語文教學的內容,勢必使語文課程蛻變成了一個空空洞洞、沒有實際內容的“空殼”,跟其他人文學科沒有了區別。
22. 讓語文少一些凌空蹈虛的浮華,多一些腳踏實地的讀、寫、聽、說訓練吧!
23. 語感的養成,要靠不斷的實踐和讀寫經驗積累。語感敏銳的人,一接觸語言文字,就能立即產生豐富的直感和聯想,并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仍然是閱讀訓練,閱讀訓練中對范文的誦讀,對范文語言的涵泳、揣摩、品味,是學生獲得語感的必由之路。
24. 語文教學如果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自信心,使學生學會閱讀,從閱讀中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習力,那么這種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現時發展,也將對學生的后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25.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始終是平等的,不存在誰知道誰的問題,教師并不定比學生高明。……教師是學生讀的一本書,……而學生也是教師要讀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