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個歷史常識(東晉篇)——做個會講故事的父親

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第二百七十七夜 五馬渡江

  • 五馬渡江,指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于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又稱五馬浮江,五馬渡江。具體是指西晉末皇族司馬氏五位宗室王(瑯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纮)避戰亂南渡長江,最后瑯琊王司馬睿于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所以民間說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說法。

第二百七十八夜 司馬睿建國(公元317年)

  • 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即晉元帝,東晉王朝開國皇帝(318—323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太熙元年(290年),襲封瑯邪王,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作戰失利后,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拜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后來,聽從王導建議,南渡建康,籠絡結交江左士族。永嘉七年(313年),拜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永嘉之亂,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建興五年(317年),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擁戴下,即位為晉王,年號建武。太興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稱晉元帝,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永昌元年(323年),王敦之亂后,郁郁而終,時年四十七,葬于建平陵,謚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第二百七十九夜 王與馬共天下

  • “王與馬,共天下”是說東晉時期瑯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瑯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王導主內,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后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 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歷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正月初一王導上朝時,成帝都要起立相迎。"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歷史含意,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背景。

第二百八十夜 王敦之亂(公元322年—公元324年)

  • 王敦之亂是東晉初年發生的一場動亂,爆發于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結束于晉明帝太寧二年(324年)。動亂由出身瑯琊王氏的權臣王敦所發動,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并擊敗朝廷軍隊。后自任丞相,誅殺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遙控朝廷。晉元帝死后,晉明帝繼位,王敦意圖奪位,但晉明帝已準備反擊王敦。同時王敦亦患病,面對晉明帝的討伐,只得由兄長王含與部下將領錢鳳等領軍與朝廷軍隊作戰,但最終失敗。王敦亦在戰事期間病逝。
  • 起因 王敦與堂弟王導都是東晉的開國功臣,當日仍是瑯邪王的晉元帝司馬睿初鎮建康時仍沒有威望,江南士族以至平民都無人理會他,王導與王敦則為他建立威望,建立起在南方較安定地方的一個朝廷。王導主掌政策事務,而王敦則掌握軍事力量,對東晉建立有極大的貢獻,當時的人更稱「王與馬,共天下。」可見王氏的地位和影響力。但東晉建立后,司馬睿希望減弱瑯琊王氏的影響力,于是提拔劉隗、刁協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氏勢力。司馬睿亦忌憚掌握軍事大權的王敦,亦疏遠了曾經極力扶持自己的王導。同時,王敦亦漸見專擅,如自行選置屬下州郡官員,自行加任割據險處的何欽為將軍,更意圖安插親信任州刺史。這些事都讓司馬睿感到厭惡,而王敦亦對司馬睿的反抗行為大為不快。同時,受司馬睿重用的劉隗亦不喜歡見到王氏的坐大,要求司馬睿削弱王敦,并提議以宗室司馬承任湘州刺史,出鎮湘州,后王敦寫信勸劉隗與他修好,劉隗亦拒絕。司馬睿亦為防備王敦,讓劉隗和戴淵以防備北方胡人為名領兵出鎮,這都令王敦十分憤怒。太興四年(321年)豫州刺史祖逖病逝,令王敦以為再無人可以在軍事上威脅他,最終決意舉兵動亂。
  • 影響 王敦之亂期間,東晉集中應付內斗,對于北方的侵擾都沒有力量去應付,導致后趙在王敦之亂期間奪取了東晉兗州、徐州和豫州的大片土地。蘇峻憑著協力平定王敦之亂而有功獲封賞,并且威望漸長,軍事力量強大。但同時蘇峻亦驕傲自滿,甚至有異心,最終導致了后來的蘇峻之亂。

第二百八十一夜 蘇峻之亂(公元327年—公元329年)

  • 蘇峻之亂,又稱蘇峻、祖約之亂,是東晉年間發生的一場動亂,爆發于咸和二年(327年),由歷陽內史蘇峻發起,聯結鎮西將軍祖約以討伐庾亮為名起兵進攻建康。于次年攻破建康執掌朝政,庾亮則與江州刺史溫嶠推舉征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建立討伐軍反抗蘇峻,同時三吳地區亦有義兵起兵。亂事于咸和四年(329年)隨蘇峻于前一年戰死和馀眾陸續被消滅而結束。
  • 背景 在王敦之亂中,蘇峻在王敦太寧二年(324年)進攻建康時曾出兵幫助朝廷軍抗擊王敦。故此戰后因功升任使持節、冠軍將軍、歷陽內史、加散騎常侍,并封邵陵公。蘇峻因有功于國,漸漸擁有很高威望,而且有精兵萬人,武器亦精良,是江北一個強的軍事力量。但蘇峻卻因而驕縱,更加收納亡命之徒和隱匿逃亡的罪犯。其中于咸和元年(326年)時,中書令庾亮誅除了意圖作亂的南頓王司馬宗,其黨羽卞咸的哥哥卞闡逃亡到蘇峻處,庾亮雖然命蘇峻送還卞闡,但蘇峻竟沒有聽命。庾亮因而認定蘇峻是一個禍患,終有一日會引發禍亂。另一方面,祖約亦曾參與討伐王敦,并鎮守壽春,防衛北方。但祖約因為認為自己名氣和資歷都不在郗鑒和卞壸之后,卻未能成為明帝所命的輔政大臣而一直耿耿于懷,更認為是庾亮篡改遺詔的結果。咸和元年(326年)后趙石聰進攻壽春,祖約向多次朝廷求援但都不獲派兵支援;及后石聰被蘇峻所派的韓晃擊退后,朝廷卻在打算修筑涂塘作防禦用。祖約因而覺得是朝廷放棄了他,十分憤恨,更有怨言。
  • 影響 蘇峻及其黨眾在攻陷建康后大肆破壞宮殿,至宮闕毀壞,亂事結束后以建平園為宮,且物價飛漲。于是引起遷都的爭議,如溫嶠請求遷都豫章,三吳豪族則請遷會稽。最終由王導以「建康王者之宅」和「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決定不遷都,轉而重建建康秩序和安定大亂過后的國家。
    庾亮因執意徵召蘇峻而導致叛亂發生,在平定后引咎自愿出鎮,而王導則留在朝中輔政。王、庾兩大士族的矛盾因而增加,庾亮及后更曾打算起兵廢掉王導,只因郗鑒反對而免卻了一場士族斗爭而生的動亂。

第二百八十二夜 冉閔殺胡

  • 冉閔(?-352年6月1日),有文獻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安陽市內黃西北),以善戰著稱,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后趙君主石虎的養孫,冉魏的君主。
  • 生平 冉閔的父親冉瞻(后改名石瞻)是漢族人,原乞活軍陳午部下,隨陳午投降石勒。在十六國中后趙的國君羯人石虎的部下擔任將領,并成為石虎養子,于是改姓石。史書記載,石瞻「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歷位左積射將軍、西華侯」。石瞻在咸和三年(328年)石虎和前趙劉曜部隊交戰中被劉曜部隊殺死于新絳,但記載并無明確說明這位戰死的石瞻便是冉閔之父。石虎在位時,冉閔歷任北中郎將、游擊將軍。
  • 殺胡令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閔支持發動政變推翻石世。即位后,冉閔任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起初,石遵答應立冉閔為皇儲,后來卻立石衍為皇儲,引發冉閔的不滿。孟準等人勸石遵誅殺冉閔,石遵便與其兄石鑒及母親鄭櫻桃商議,鄭櫻桃認為石遵之所以能夠即位,冉閔有功勞,不可殺他。會后,石鑒將此事密報冉閔。冉閔遂協同漢族將領李農和王基遂推翻并誅殺鄭櫻桃與石遵,改立石鑒。冉閔被任命為大將軍,封武德王,并掌控大權。350年,石鑒二次欲殺冉閔而不成,事敗后反為冉閔和李農所殺。冉閔殺石鑒前一個月,致書各地,宣布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于是漢族盡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史載當時的全國各地方的漢人「所在承閔書誅之」,于時高鼻多須,頭發略有發黃者亦被殺。殺胡令頒布后,在北方造成了極大混亂,「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馀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饑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
  • 稱帝 350年正月,冉閔改后趙國號為魏,并改姓李。石鑒密遣宦者赍書召張沈等密謀反冉閔,宦者告之冉閔、李農,閔、農馳還,廢石鑒殺之,并誅石虎孫三十八人。此后冉閔自稱帝,改國號魏。過一個月,冉閔恢復自己祖父和父親少年時的冉姓。建都于鄴城(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20公里鄴城遺址),改年號永興。冉閔遣使臨江告東晉:「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由于冉閔已稱帝,加上之前曾參與對東晉的戰爭,東晉對其抱有成見,所以冉魏無法得到東晉支持。
  • 結局 冉閔的政策引來胡人的反抗。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國(今河北邢臺)稱帝,非漢人的將官紛紛響應。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起初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后,冉閔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等紛紛歸降東晉,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期間冉閔誅殺齊王李農及其三子。352年,石祗部下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從而后趙滅亡。當時佔據遼東并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乘機佔據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廉臺(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攻冉閔。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后來中計陷入鮮卑騎兵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馀里,坐騎朱龍突然死亡。冉閔于是被趕上的前燕兵生擒。留守鄴的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佔領鄴城,冉魏滅亡。冉閔被送于薊城(今天津市薊縣),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憑什么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夷狄,人面獸心,還想要篡逆。我中土英雄,為甚么不能當帝王呢!」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后在龍城(今遼寧朝陽)被斬首。但后來慕容俊不安,上冉閔謚號為「武悼天王」。疑似他的后人的冉華的墓志上稱冉閔為「平帝」,羅新教授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謚號。

第二百八十三夜 桓溫北伐

  • 桓溫北伐,是東晉時期將領桓溫分別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發動北伐北方十六國的戰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其余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后,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后趙國主石虎死了以后,內部發生大亂,后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鮮卑族貴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亂令殷浩北伐,后殷浩失敗,大權歸桓溫,于是桓溫開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
  • 桓溫北伐,為其帶來極大聲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后,桓溫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請遷都洛陽,并讓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雖然當時洛陽正受前燕所攻,僑姓士族更加是不愿放棄南方北歸,但因朝廷畏懼桓溫,竟然沒有人敢首先出言諫止,而只有孫綽敢上疏反對。當時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勸止桓溫,可見桓溫在當時的威望極高,足以動搖朝廷。然而,桓溫北伐其實得不到舉國同心支持,故申胤才有言:“晉室衰弱,溫專制其國,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愿也,必將乘阻以敗其事。”第三次北伐大敗而回,就已令桓的威望大降,只仍因其權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棄外討增加名望,轉而對內行廢立,于是桓溫在太和六年(371年)廢黜晉廢帝,并且誣陷武陵王司馬晞等人,遂更令其威勢比皇室更盛。然而,始終因為此敗,桓溫無法達成其篡位計劃,始終受制于王坦之和謝安等士族人士。桓溫大敗后,北伐之事亦再沒進行。桓溫雖在第二次北伐奪回洛陽,但進兵時占據的司、兗、青、豫地區其實在桓溫班師后就被前燕所陷,數年后洛陽亦得而復失,可見戰果其實不甚持久。桓溫在第三次北伐后恥于大敗,將罪責歸于未能開通石門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誣,于是向朝廷申訴,然而朝廷怯于桓溫而不敢處理,袁真于是以壽春降燕。桓溫直至太和六年才平定。桓溫北伐過后,東晉的北伐行動亦暫告一段落,而前燕與前秦亦因第三次北伐合作而派使者互相往來。然而,前燕使者郝晷見燕政不修而前秦大治,竟向王猛透露前燕虛實。另外,慕容暐后悔當日割虎牢以西土地的承諾,竟然反悔不給,于是觸怒前秦天王苻堅,開始進攻前燕。前燕終在前秦的軍事行動下亡于前秦。前秦漸漸崛起。

第二百八十四夜 北府軍

  • 北府軍,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謝玄主持創立的一支軍隊,一開始權力幾乎只屬于陳郡謝氏家族,后數度易主,并成為南朝軍隊主力。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統北部中國,東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因此詔求良將鎮御北方。當時的權臣謝安遂任命其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后,在這些人中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等,建立了一支軍隊,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京口,因為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軍得名北府兵。
  • 太元八年(383年),北府軍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擊敗前秦大軍,乘勢追擊,劉牢之一度追到鄴,北府軍從此一戰,史上留名。太元十二年(387年),謝玄被解除了北府軍的領導權,司馬恬、王恭先后代之,北府軍軍閥化。
  • 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軍起兵反晉,次年劉牢之殺之,代之為北府軍領袖。此后北府軍主要致力于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義軍。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北府軍奉命征討在荊州割據的桓玄,劉牢之隨即投降桓玄,桓玄稱帝后削減劉牢之兵權,劉牢之意圖起兵對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早已喪失人心,眾叛親離下自殺。元興三年(404年),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殺之。此后,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北府軍成為其皇家軍隊的主力。

第二百八十五夜 淝水之戰(公元383年)

  •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于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晉,于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馀萬前秦軍。
  • 戰爭起源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后,國力強大,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東滅前燕,南取梁(漢中)、益(成都)二州,北并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并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于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后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前秦許多大臣都表示反對,一心希望盡早統一中國的苻堅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么?我擁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叫士兵們把皮鞭投入長江,足可斷掉流水了!」,此為成語「投鞭斷流」之典故。
  • 戰前準備 377年,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游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謝玄不負叔父重托,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并訓練出一支在當時的整個中國最具有戰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 第一階段:淮南之戰 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10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就是17萬。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4戰4勝,全殲敵軍。謝安因功封建昌縣公,謝玄封東興縣侯。
  • 第二階段:淝水之戰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沖傾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游的壓力,苻堅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煒等人迎戰,自己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苻融為先鋒,于八月大舉南侵。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并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并派已是前秦度支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于淝水,朱序在秦軍陣后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后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并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 影響 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前秦元氣大傷,苻堅于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萇所殺,各族紛紛獨立,中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亂的局面,先后成立了十國。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統一北方。而東晉則延續了數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劉裕篡位,改國號為宋;中國的南北朝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589年,才被隋文帝楊堅統一,建立了「隋朝」。
  • 衍生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第二百八十六夜 參合陂之戰(公元395年)

  • 參合陂之戰是十六國后期,北魏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一說在今山西陽高)大敗后燕的一場重大戰役。登國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寶率領八萬后燕軍進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后燕軍隊隔河對峙。后燕軍隊長途跋涉,不能速戰速決,加之天氣漸冷,又誤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決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領的二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這場戰役加速了后燕的滅亡,也奠定了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影響 此戰,后燕軍恃強輕敵,犯兵家大忌。北魏軍正確判斷敵我態勢,采取示弱遠避,待疲而打的后發制人策略;采取心理戰術,動搖、瓦解敵人軍心;趁后燕軍撤退時勇猛追擊,奮力拼殺,終獲全勝。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對比,后燕日漸衰落,北魏勢力進入中原。

第二百八十七夜 王恭叛亂(公元397年)

  • 王恭叛亂是東晉時期的歷史事件,分別于隆安元年(397年)及隆安二年(398年)發生,皆由當時的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主動發起。王恭于第二次叛亂時被擒且被處死,不過至死仍堅持他起兵叛亂是出于他對朝廷的忠心。
  • 第二次的叛亂中,司馬元顯主掌了與王恭、殷仲堪等軍的戰事,當時朝內更有人稱司馬元顯有晉明帝之風。戰后司馬道子患病并且酗酒,司馬元顯就趁其聲望下滑奪取了揚州刺史職務,及后更錄尚書事,掌握了東晉朝廷。
  • 殷仲堪、桓玄和楊佺期三人在第二次叛亂后分據荊、江、雍三州,殷仲堪雖與楊佺期互相結援,但卻一直阻止楊佺期舉兵消滅桓玄,因怕桓玄死后殷仲堪無力控制楊佺期兄弟。桓玄亦意識到二人對自己的危機,于是有了日后消滅二人勢力的計劃,并最終造就桓玄坐大并割據荊、江兩個重要州境。
  • 劉牢之在兩次叛亂中皆有參與,其中在第二次叛亂中臨陣歸降朝廷更直接消滅了王恭,大大影響戰局。劉牢之接替王恭職位后,北府軍勢力就控制了京口和廣陵等地,亦是司馬元顯日后所倚重對抗桓玄的軍事力量,而劉牢之的取向在日后亦直接影響司馬元顯所掌握朝廷與桓玄之間沖突的結果。
  • 第二次叛亂中,五斗米道首領孫泰亦曾為司馬道子舉兵對抗王恭等,亦深得司馬元顯信任。不過孫泰因見東晉內戰,認為晉室將亡,意圖謀反,終被司馬道子所殺,間接令其侄孫恩率其余眾屢次侵襲三吳地區,是為孫恩之亂。

第二百八十八夜 盧循孫恩之亂(公元399年)

  • 盧循孫恩之亂,是東晉末年發生的一次民變事件,爆發于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結束于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歷時約十一年。這次民變有五斗米道的背景,但實際起因是人民不滿東晉朝廷的統治,讓領導者可以乘時而起。事件可因領導者而劃分為「孫恩之亂」(399年-402年)及「盧循之亂」(403年-411年)。兩次起事均曾威脅東晉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
  • 影響 孫恩起兵于三吳地區,除戰爭以外亦有擄掠縱火之事,對當地造成重大破壞。孫恩之亂平定的同一年三吳地區大饑荒,但桓玄仍無力有效撫恤當地人民,竟令當地戶口減半,即使富人亦只得擁著財寶餓死。出身陳郡謝氏的謝琰于孫恩之亂中戰死,其位由劉牢之取代,此后終東晉之世都再無門閥子弟掌有重兵。而門閥于三吳地區的莊園亦多受戰火毀壞,令門閥士族于軍事及經濟上的力量大為削弱。劉裕于孫恩之亂時雖然是劉牢之的下屬,不過已表現出其杰出的軍事才能。桓玄篡位后亦看重劉裕的軍事才能,寄望他助自己平定后秦,不作加害。后劉裕先滅桓楚復晉祚,再滅南燕,后再平定盧循叛亂,聲望已大大提高,亦成日后篡晉立宋的基礎。劉毅向來認為自己不被劉裕比下去,在何無忌戰死后就不愿聯合劉裕,自己率軍討伐,終遭盧循與徐道覆合力抗擊而大敗。劉毅此敗后名聲大降,劉裕亦知劉毅異于自己,于是在盧循之亂平定后次年派軍消滅劉毅勢力。

第二百八十八夜 桓玄之亂(公元403年)

  •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名將桓溫之子,也是東晉末期桓楚政權的建立者。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后更消滅了掌握朝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個月后劉裕就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但后再遭西討的義軍擊敗,試圖入蜀,但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費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因曾襲父親「南郡公」之爵,故世稱「桓南郡」。

第二百八十九夜 劉裕北伐(公元409年、公元416年)

  • 劉裕北伐指的是劉裕掌握東晉實權后后發動的兩次北伐戰爭。
  • 背景 劉裕在鎮壓盧遁孫恩之亂、桓玄之亂后,為了名正言順的稱帝,效仿桓玄發動北伐戰爭。
  • 滅南燕 義熙五年(409年),劉裕率兵自建康出發。沿著水路,渡過長江、淮河、泗水,五月在下邳登陸,行軍至瑯琊后又自東莞翻過大峴山,與燕兵戰于臨朐南,劉裕派參軍檀韶、建威將軍向彌秘密繞道到達燕兵背后,偷襲臨朐得手。南燕君主慕容超只能前往救援臨朐城南的段暉,被追擊的晉軍重創,南燕十馀名大將被殺,慕容超逃往廣固,晉軍繳獲大量戰利品晉軍圍攻廣固,慕容超只知消極死守,不發揮自身騎兵多機動性強特點,打擊對方糧道以及尋找對方薄弱處實行分割包圍殲滅,任由對方就食于本國。于義熙六年正月(410年)被晉軍攻破廣固,俘虜慕容超送至建康斬首,南燕滅亡。
  • 滅后秦 義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在平定了荊揚之爭四年后,劉裕開始第二次北伐。晉軍分為五路,王鎮惡、檀道濟部為前鋒,自壽陽出發,渡過淮河和淝水直插許昌、洛陽。新野太守朱超石、寧朔將軍胡籓進攻陽城。振武將軍沈田子、建威將軍傅弘之進攻武關。建武將軍沈林子、彭城內史劉遵考帶領水軍出石門,自汴河進入黃河,以冀州刺史伍仲德督前鋒諸軍,開巨野澤入黃河。劉裕率領軍駐扎在彭城作為后援。義熙十三年(417年)正月,晉軍王鎮惡部連克項城,許昌。朱超部開至陽城,沈林子攻克倉桓,王仲德攻克滑臺,這四支部隊在洛陽會師。秦主姚泓遣越騎校尉閻生帥騎三千救之,武衛將軍姚益男將步卒一萬助守洛陽,又遣并州牧姚懿南屯陜津,為之聲援。但在救援來到之前,洛陽已被晉軍攻破,于是援兵回撤。二月,晉軍分兵兩路,王鎮惡部進軍淹池,襲占弘農,并到達潼關。另一路檀道濟所部攻擊蒲坂不克,回師到潼關與王鎮惡所部一起進攻潼關,秦軍出城迎戰被擊敗,潼關失守。七月,晉軍沈田子部攻破武關。八月,劉裕擊退騷擾的北魏軍,到達潼關。此時,劉裕調整部署,派王鎮惡帶領水師沿著渭河西進,另一部由沈田子自青泥出發,剩下分成兩支,由劉裕和朱超帶領進攻定城、蒲坂。王鎮惡所部于灞上大破后秦軍,殺死后秦鎮北將軍姚強,恢武將軍姚難逃往長安。沈田子部又于青泥重創秦主姚泓。鎮惡又至渭橋擊潰姚丕與姚泓所部,猛攻長安得手,秦主姚泓投降,后秦滅亡。
  • 內訌 這年冬天,劉裕心腹劉穆之突然病死,劉裕恐國內生變,不得不返回建康,臨行留下其子劉義真鎮守關中。關中一向看重王猛,劉裕攻克長安,王猛孫子王鎮惡功最多,南人皆懼其自立。沈田子又自以峣柳之捷,與鎮惡爭功不平。裕將回江南,田子及傅弘之屢次告訴裕說:「鎮惡家在關中,不可保信。」裕答:「今留卿文武將士精兵萬人,彼若欲為不善,正足自滅耳。勿復多言。」裕私下告訴田子說:「鐘會不得遂其亂者,以有衛瓘故也。又語曰:『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馀人,何懼王鎮惡!」這導致了后來的將領不和,義熙十四年(418年)正月,王鎮惡被沈田子在傅弘之軍營所誘殺,沈田子又被王修所殺。同月,晉軍傅弘之所部大破赫連瑰于池陽,又破之于寡婦渡,斬獲甚眾,夏兵乃退。又王修與劉義真不和,義真聽信左右之言,殺死王修,導致軍隊內部出現分裂。十一月,劉義真東歸的時候,帶了太多財貨子女,無法快速離開此地和盡力作戰,被赫連瑰擊潰,關中失守。劉裕精銳部隊北府兵遭到重創,短時間內無力北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2018 10.2 星期二 天氣晴 今天是國慶節放假第二天!珺鵬去武術館,學校放假七天,武...
    往事隨風_452e閱讀 122評論 0 1
  • 身邊被診斷為抑郁癥又或者是躁郁癥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病不再被當做妖魔鬼怪,卻成了矯情的代稱。 今天從東京飛上海,路上...
    少女冉閱讀 660評論 1 6
  • 我的貓超級愛吃小魚干餅干 說明上寫著每次八塊即可 還說貓大了會自己知道飽 可每次它都不知道飽 半盒都吃掉了 要是看...
    造作不矯情閱讀 285評論 0 5
  • 抖音是健身的好伴侶 這個星期,我每天都去健身房運動,每次半小時以上,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要問有什么秘訣,答案就是刷抖...
    郭志遠閱讀 13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