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做一天我能夠笑著對鏡子里的自己說,你曾是少年。
20出頭,其實是個充滿懵懂又略有尷尬的年紀??墒侨诉@一輩子又有幾個年齡段不是充滿尷尬和紛爭呢?一直覺得,這輩子最大的紛爭是來源于自己和自己內心幾支小怪獸的紛爭。這幾只小怪獸可能有的傾向理想、有的偏向現實、有的支持正義、有的主張妥協、有的有些激進又有的保守的可怕??墒沁@一切的一切有什么呢?你曾是少年。
年少的時候,不知道你有沒有追過星有沒有默默的喜歡過一個人,有沒有固執和倔強的到長大后才覺得,其實當年自己幼稚的可笑。然后把問題推脫給年幼無知和曾是少年。
我在十三四歲的青春期的時候是個特別叛逆的孩子。到什么程度呢?作為一個女孩留著像男生一樣的毛寸頭發、走路故意駝背、考試呢,全憑心情今天好就認真去考心情不好就隨心一些。經常有的時候跟父母起 110簡直是經常調解。我跟我母后的大戰中其中只有一次不小心把自己的靜脈割斷碰到玻璃上,也有一次跟母后混戰把她嘴角撕破了。
我是這么形容我自己的當初的,特別操蛋特別不是人。但是如果重來一遍,如果沒有意識到現在的我,可能,我也不會是今天的我。人總是在不斷的碰壁里成長,通過別人的故事和經歷中能夠洞悉一切的畢竟是少數的智者。
你曾是少年,年少輕狂不懂親情的愛惜。也曾是少年,不擅長處理朦朧的關心。有著像氣泡一樣的夢想和理想等著實現和放飛。
我們跌跌撞撞,我們喋喋不休我們無休止的爭吵,最后我們實現我們自己。這大概是我一直不反對少年人乃至于像現在自己一樣的青年人做夢的原因。
我曾是少年啊,你也曾經被條條框框所羈絆我也曾經對于他人的說法世俗的理解世俗的抨擊和偏見不滿過。而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為什么不去追呢!
我在我的朋友圈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他說假如不考慮實際因素的話,你會選擇做3個什么樣的工作?把我驚呆的并不是問題,而是回答。我的同齡人們紛紛說我要去做記者,我要去做醫生,我要去讀到博士,我要去好好上學供養父母,我要拿一張綠卡讓我的孩子變成美國人......
我的心戰粟著,這是什么這是一個國家的青年人一群20出頭的年輕人的想法。我并沒有問過他們,你們為什么不就這樣去做呢?即使大學的專業選的不那么盡如你心意,為什么不去讀一個你喜歡的研究生?乃至出國去讀一個更好的學校?我不想問是因為我知道,人性的特點就在于人性是多變的。人性之鬼魅就是當我自己認準的事情是什么時候,即使周圍人給出一半個聲音我都能夠把這1萬個聲音一屏蔽掉一一回絕掉。
現實,你會告訴我可能這一切都是迫于現實。因為現實的壓力太大了。我們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太不易,養老更困難。雖然有頗多夢想,做好還是做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中間的那種中庸并且用這種一成不變來告訴自己的北鼻,要他或她也這樣的活著。
可能是我生存在一個小城市,不知道大城市的女孩子們有沒有跟我一樣的遭遇。雖然我自己并不著急結婚生子,我想通過這些年年輕的時光,讀更多的書、看更遠的風景、見不一樣的人、追隨到一個三觀相似,又無話不談的親密關系。但可能一部分家人會認為,我在做夢,怎么能那么幸運的遇到一個那樣的人。真要現實一點要找一個條件相仿的,父母認可的然后相夫教子結束戰役。
其實我只是拿感情作為了一個切入點,我想說的絕不僅僅是感情,感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金錢友情愛情都是如此。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躲不過去,即使是在所謂爾虞我詐的職場也仍然有很多令人動容的真情。
那么扭扭過頭來看現實說話,是否要找一個工作找一個什么樣的工作跟一個什么樣的人結婚?究竟要不要出去看看更多的世界,什么時候需要要一個北鼻。所有的問題莫名其妙一樣砸向了即將邁出大學象牙塔的這一批年輕人身上。所以我們中很多人選擇繼續的繼續讀研讀博,一方面增強學術造詣,一方面好讓自己更深刻更充分的考量未來何去何從。
你曾是少年,不就是少年。
有的人23歲過得就像46歲一樣,喋喋不休,不滿一切又不肯改變。有的人地46歲過去23歲一樣青春煥發充滿活力。人這一輩子與其說握在別人手里倒不如說客觀的評價為:命可能并不全由自己來決定,但是運是可以操控和改變足夠努力。
我常安慰我自己我說,如果追夢失敗了又能怎么樣呢?活到80歲的時候,還會有誰會在意我要多少錢?我有多么大的房子?會關注的是我身體健不健康?偶爾想著孩子們的時候我們去見面。
就是到了80歲,我也想要去讀書,去寫字,如果到時候單身的話我可能還會去談戀愛,去感受人世間一切的美好。人生匆匆幾十年,懵懵懂懂的日子不少。跟走不動的跟那幾只小怪獸們做著斗爭不斷的問他們,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究竟要什么什么東西?誰或者什么對我的生命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東西也是只是我生命的附加品附屬品?
你曾是少年,當自己去評判說世俗牽絆條條框框去約束少年人、青年人。甚至追逐夢想的人的時候請想一想,你曾是少年?
在這么多不同的里面,或許我們也會變成更年輕更好的自己,也不盡如人意。但是管他呢?想想年少的那個自己,可能會更包容有年少夢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