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做自己”
我,從事生涯規劃事業多年。現就如何從“做自己”開始發表一點兒個人觀點。
現在的我好比時鐘上的指針,忙忙碌碌不停歇。因為忙碌所以快樂,因為有了自己的追求所以快樂的忙碌著。開始了做真正的自己,這些問題也就找到了答案。
正因為認識了自己,才會獲得內驅力,強大的內驅力足以促使自己去獲得成功。追求,是獲得內驅力的根源。改變平凡、人生意義都是追求的本意。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你自己。”那既然認知自己如此重要,怎樣才能獲得這樣的認知呢?
認知自我。從認識自我開始,我才知道,并不是每個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有些人也許一生都不清楚自己是誰?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必須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無關優劣的“不同”。而在全世界60億人當中,你最需要知道的一個“不同”的人,就是你自己。這就是“自我認知”。
過去的我,知道自己是個偏內的人,但不知道為何有時候也很開朗,愛說,一旦打開話匣子,也是個收不住的人。直到有一次,我做了一項專業測評,才終于確定:我是內向的人。內向與外向的區別是什么?心理學上有個學名叫“最優激勵水平”,而內向與外向者的區別就在于,內向者的最優激勵水平是高的,需要降下來,所以要靠獨處,獨立思考或者一對一,來讓自己保持清醒和最佳的狀態;外向者的最優激勵水平是低的,需要提高到最佳的狀態,就需要靠外界的刺激,可以通過聚會和朋友多的地方,來讓自己保持更好的狀態,恢復精力。
這說明,每個人的能量來源不同,有些人的能量來自安靜的思考,有些人的能量則來源于社交。而我恰恰是前者,這也就證明了我可以一個月不出門,宅在家里,思考人生,并樂在其中的緣故。
當我有了這樣的自我認知之后,就徹底釋然了。我學會了自我調節,每次與人長談之后或者演講結束,我都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靜靜獨處,恢復心理能量。甚至有時候,我會放過自己:那樣熱鬧的場合,我就不去了吧!? ( 以下是我從看過的一本工具書中找到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格拉姆對“自我認知”進行了多年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橋哈里視窗”。該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按照自己知不知道和別人知不知道,分為四個部分: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公開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第一,公開的自我,即別人知道,自己也知道的“我”。
比如:我長得比較瘦,他長得比較帥,某某的邏輯思維特別強,某某的歌唱的特別好等等。這其實就是“公開的自我”。
第二,秘密的自我,即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我”。
這部分個人認知有時候會被選擇性忽略或者隱藏起來而不自知,所以需要自己挖掘出來。建議:拿一張紙,在10分鐘內寫下20句:“我有哪些______不為人知的一面。”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寫完之后藏好。然后用3天時間來觀察對照自己的言行。3天后,從20句中刪除最不符合的10句,再補寫10句不重復的。再過3天后,挑出前面5句——這就是“秘密的自我”。
第三,盲目的自我,即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
這時,有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不可能吧?有誰能比我更了解自己的?還真有。我去年的時候,非常自信的去做一件事時,被一個耿直的朋友一句“你現在有多浮躁知不知道?”當時我是備受打擊的,因為那個“自我認知”是完全沒有認識到的,后來經過思考一番,發現了那個“盲目的自我”有時候需要朋友的真誠提醒才能意識到。
第四,未知的自我,即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的“我”。
了解這部分的自我,可以借助一些專業的測評工具。比如:想知道自己的真實性格如何,情商和智商是多少,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專門機構測一下。像MBTI、DISC這些專業的測評可以幫助大家去探知未知的自我。
書中還提到,自我認知具有刻度性和動態性。
遇到困難時,有人說“做自己”。一帆風順時,會說“做最好的自己”。而“做自己”,是現實自我;“做最好的自己”,則是理想自我。所以,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
在“做自己”的路上,我認識到自我的潛能有很多,需要自己去探索成長的。并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地形成了定見,就是當有人對你抱有懷疑時,你能依然堅定內心的答案,不懷疑自己,相信自己,這是我最大的收獲。
“做自己”——就是將現實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完美結合的過程。塑造一個自己的樣子,而它與你的格局眼界認知是完全匹配的,這也就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軌跡。只有認知自我,才能完善自我,最終實現超越自我的可能。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