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拋出了第一塊“教練主題”磚,堅持搬磚,萬一在磚頭里發現了金塊呢!就算沒有金塊,用磚頭砌一面墻也是物有所值 :-)
有關于企業引入教練技術,上篇淺談了一下如何把握管理者發出的“信號”,而對于“信號”,引導-收集-提煉-尋找到強有力的內部支持都是引入教練技術前不可或缺的基石。這些前期準備也可以幫助企業尋找到更合適的咨詢公司進行合作,真正意義上通過共創的模式打造合適于自己的落地項目。
如果說何時這個問題是準備的一塊基石,那么教練技術的有效性是與其齊頭并進的第二塊基石。針對這個話題,在項目的前中后都會被“簡單粗暴”地問及。
Q2: 教練技術是不是可以“包治百病”?
A2: 這個問題里包含著兩個大問題。教練技術治不治病?教練技術能不能治好所有病?
但凡有咨詢公司拍著胸脯說當然能!有啥管理上的問題只要學習了教練技術,肯定能給解決!您可千萬有多遠跑多遠,這牛吹得太大,很快就得破!
“包治百病”的假設會從前期宣傳就開始被問及。一個壞消息是,教練技術不僅不“包治百病”,它根本就不治病。
相對傳統的管理理論,教練作為較新的管理方式是被一部分職業經理人和人力資源相關人士推崇的。在這個過程中,有時會被誤解為新技術的引入是對老技術的迭代。換言之,我們學習教練式管理,也就意味著之前的管理模式被淘汰了。在這樣的假設下,如果這個技術不夠“好”,不能“治病”,那我學習它,使用它,豈不是在浪費我寶貴的時間嗎?
情景領導力模型認為教練式領導在團隊成員為“雙高”的情況下最易被發揮。由此可見,管理者如果抱著治病的心態使用教練技術,往往會感到身心俱疲。
如果團隊成員并不具備“雙高”的特質,管理者可以選擇合適的契機抓住教練時刻,有針對性地出招會使對方更有收獲。通過傾聽,布置些思考題,埋下種子,也可以幫助員工在未來收獲果實。
會引發此問題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大學在為項目和課程招生的時候,不再是猛拉硬拽的模式,而是通過內部營銷的模式,吊起大家的胃口,有趣的線上線下報名通道,互動式課前準備,有限的席位往往很快就被占滿了。這個過程中,干貨和好奇心是學員報名內部公開課的最大驅動力。
教練技術強調體驗式學習,也就意味著課堂中不具備大篇幅的“干貨”講授。在宣傳中,就更需要勾起大家強烈的好奇心。這也就難怪在一些宣傳頁中的數據和案例會讓剛剛接觸教練的企業內部管理者覺得這門技術正在席卷全球,我要是學了這些招式,很快就能輕松過五關斬六將了!抱著這樣期待和迷思的管理者進入課堂中,往往會受到打擊。
“這些我根本就學不會啊!” “這樣的談話模式太奇怪了,這都不是我了!” “這太慢了,我要是用這樣的方式和團隊溝通,可能最后黃花菜都涼了!”
管理者們常會在課堂中發出這樣的驚嘆句。驚嘆的背后是這門術很難用“套路”,就算是學習了九九八十一式,換了一個人,可能之前合適的方式方法就不適用了。
沒錯!這也是教練技術區別于傳統管理技術的核心。哪怕你有縝密可推敲的邏輯,高大上的理論,如果你作為管理者,只管理事務,而不關注人,那教練技術的任何一招都使不上力。正如一位大師級教練所說,“我們是human being,不是human doing;所以我們要先關注being(為人),再關注doing (做事)。”
在課堂中,由于啟發式的管理模式是需要被鍛煉加強的,集中的練習和大量的技巧可能會讓一些管理者望而生畏。這種現象是學習階梯的自然規律。
當處在“不知道不知道”時,無知者無畏,好奇心和試一試的心態占了上風;經過學習-不斷地習,是打破舒適圈的狀態,從中我們反思舊習慣,軟化舊習慣,拉伸,練習并培養新習慣。當跨上了第四個階梯-“不知道知道”,那你就成為了一名教練式的管理者,可以隨時從口袋中拿出教練這頂帽子,戴在頭上。
知易行難,想要不帶著批判的眼光發展管理,授權激勵,把教練技術作為哆啦A夢的口袋探索夢想,實現目標,那么送給管理者的七字真言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文章原創,碼字不易,轉發他用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