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有種感慨:
曾經是盼著日子過,何時何地做什么事都有要求,或者說都有本本可查,那些本本基本不可修改。
現在,日子還是日子,不過沒有了不可修改的本本,凡事得自己拿主意,自己去承擔責任。目標是什么?今日去哪里?面對選擇時,哪些要做取舍?面對未來,風險如何控制,財務收支平衡與收益?與人交流的套路是哪些?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世界觀。喜歡就好,蘿卜咸菜各有所愛嘛。
登山
早上正常6點多起床,步行一公里多來到昨天那座廟的山腳,爬山總體感覺好累,不過很清爽。
出門時,整個縣城被云霧繚繞,清涼的很。步行間,路上很多店鋪都還沒有開門,公路上只有偶爾的車輛駛過。山路上遇到當地人,或者拾柴歸來,或者準備出門放牧,或者持鋤耕種,或者背著竹簍下山工作。也遇到同來爬山的游客。來來往往,互相問安到好。
那時整個縣城顯得很安靜。這個時間剛剛好,不早不晚。
上山前,當地人說那里啥都沒有,沒有菩薩,菩薩在另外一邊。當自己上去后,發現雖然廟里空空如也,但四周景色迷人,有點“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況且那里“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自己玩得還比較嗨,同時還見證了三位小朋友在廟前結拜成兄弟的場景。
如此美景,孔子都說:有什么low的?
途中環顧四周,想到居住在此被大山環繞,哪敢不敬畏山神,不封山育林呢?這里的山,有個特點,就是道路不怎么曲折,路在眼前,一眼可見,不過因為山路陡峭,所以爬起來很費氣力,若萬一不留神,還有滑落的可能。這樣的特點,讓我想到了武功里,那種高手出招往往不求招式的新奇,而是用簡單的招式借助深厚的內功,震懾他人。
比如在《天龍八部》里,喬峰在聚賢莊一戰讓人蕩氣回腸。島夫人擠兌他是契丹異種,和中原人比武不能使用中原武功,喬峰就用誰都會用的太祖長拳對抗各路豪杰,最普通最簡單的太祖長拳在他手中發揮了巨大威力,原因無它,功底深厚爾。
山如此,人亦然,況于企業組織乎?
下山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
下山時,看著來時的路,多次感慨不知自己是怎樣爬上來的。山比上山難,難在要控制節奏。《孫子兵法》中說“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兇猛的飛鳥以飛快的速度獵殺地面上的動物,最終筋骨折斷,因為沒有掌握好節奏。
節奏既要過程的把控,又要目標的精確。
上山時想到人和企業應當專注和精進,下山時想到其實有些時候人和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有點上升之后不知道下一步方向的迷惑感。
上世紀90年代的飛龍、哇哈哈、巨人等企業在賺到第一桶金后(都是保健品發家,通過媒體造勢獲利),紛紛走上多元化道路,或者多元化的極端反面即只用一個產品應對變化的方式,這些企業用這些方式試圖完成企業第二次戰略發展。
人也如此。晚上和同屋的一位沈陽大三學生聊天,幾輪聊天后他說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理想工作具體是什么樣子——在上海,像金領一樣一個月兩三萬,時常去加班,但不知道做哪些事。其實,他的大學還是蠻豐富的,大一大二的時候做銷售收入兩萬多,現在是他們學校新東方的校園代理。只是他現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樣,所以他這次旅行的目的就是多走走多看看,也許碰到了,就是的了。
大山也如此,那無盡的紋絡,難道不是川水從上至下尋找新發展的痕跡?
組織如此,人如此,大山亦如此。
其他
3.中午店家請吃青稞酥油奶茶,放了一把白糖,和著甘肅饃饃吃,吃的入味。
4. 路上有很多標語,其中的描寫手法,讓我想到錢穆大師在《中國文學史》中的一段話,說要想學好我國文學,就要先理解并掌握《詩經》中,賦、比、興這三種修辭手法,因為后世寫作多用這三種方式表達。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于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
比:類比,比喻。(這里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
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于如今的象征修辭方法。
今日就記錄在此,明日觀九寨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