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親愛的莫蘭小姐,你好好想想,你這樣疑神疑鬼是多么的可怕。你憑什么下此結論?別忘了我們所生活的國度和時代。你要牢記我們是英國人:我們是基督徒啊。你不妨運用你自己的理智,你自己對或然性的感悟,你自己對于周遭所發生的一切冷眼旁觀。我們所受的教育會叫我們犯下如此令人發指的行為嗎?我們的法律會默許這樣的暴行嗎?像英國這樣一個國家,社會文化交流具有堅實的基礎,每個人都受到走鄰右舍得監視,阡陌交通、書看報紙使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倘若犯下了暴行能不為人所至嗎?親愛的莫蘭小姐,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呀?”

我們已經走到了廊臺的盡頭;她含著羞愧的淚水跑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簡.奧斯汀《諾桑覺寺》

曾經在08年的時候,一位好朋友像我推薦了《贖罪》這本書,說這本書非常的好,讓我一定要看,而且被改編成了電影,因為當時是假期,就到書店買了這本書。這本書一共395頁,而在當時在我看到375頁的時候有事耽誤了,遍把這本書放下了,差了20頁沒看,隨著這位好朋友的出國,我們的聯系少了,她也沒在問我對這部書的感覺,可是就這僅僅的20頁,卻讓我對結局有了很大的誤解。前一陣很喜歡英倫玫瑰凱拉奈特莉,便把她主演的電影都找出來看,特別是《加勒比海盜系列》、《傲慢與偏見》、《亞瑟王》等電影,突然想起來電影版的《贖罪》好像也是她演的,便下載下來看看。

一開始故事的發展和書中如出一轍,善于想象的妹妹在噴泉旁邊看到妹妹和管家的兒子羅比之間的事情,姐姐脫到外套跳進水中去撿花瓶的碎片,使妹妹對羅比產生了誤解,接著陰差陽錯羅比送錯了道歉信,妹妹偷看了信件,又無意的而看到姐姐和羅比的親熱,更加對羅比產生誤解,妹妹想保護自己的姐姐塞西莉亞。電影沒有書中的細致,書中用了很多筆墨來寫姐姐小時候對妹妹的疼愛與照顧,看到這樣的事情,妹妹自然想到要保護自己的姐姐。同時在當晚,她的表妹被人強暴,妹妹用著自己的主觀判斷是羅比所為,一個13歲的女孩兒,因為自己豐富的想象,生生拆散了自己的姐姐和自己的“姐夫”。

塞西莉亞相信羅比是無辜的,而她的家人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西便和家里斷絕了關系,羅比為了走出監獄,從而參加了戰爭,而西也應征入伍,成了一名護士。二人在飯店匆匆見面之后羅比遍出征了。電影中將書中描寫的戰爭場面具體化形象化了,在監獄的3年,西和羅比不停的寫信,西給羅比一張他們未來的家的照片,這是羅比唯一的寶物,羅比隨身攜帶,并成為羅比的精神支柱,而西也在無怨無悔的等著羅比。羅比在艱難中終于回到了西的身邊。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妹妹布里妮奧意識到了自己犯下了無法挽回的錯誤,變也入伍做了護士。出于愧疚,她不時的自我折磨,將一個個細節串成一個無休無止的圈環,一串需要一生去撥弄的念珠。她去找姐姐和姐夫道歉,并接受他們的指責,修改了當年的證詞。。。。。。。

這也就是書中375頁的內容,后來經由一切換,妹妹老了,說出視覺的真相,這也就是書中后20頁的內容,羅比在1940年在布雷頓斯死于敗血癥,而塞西莉亞同在9月份在貝爾漢姆的地鐵站爆炸中喪生。妹妹實際并沒有見過姐姐和姐夫,她無法面對失去親人的姐姐。那些姐姐姐夫在一起的畫面,包括對她的責備都是她在書中杜撰的。戀人間的魚書紅雁如今收藏在戰爭博物館內。看到這里,真的是完全顛覆了這本書將近幾年來在我腦海中的印像。僅僅20頁,作者就完成了驚天大逆轉。于是我又將書找了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看完后心情很復雜。

電影中詹姆斯麥卡沃伊對羅比的塑造很到位,將之前的年輕帥氣到后來的疲憊的滄桑塑造的淋漓盡致,而妹妹的少年青年老年的3個階段的糾結也塑造的很好。凱拉奈特莉塑造的姐姐塞西莉亞感覺沒有在《傲慢與偏見》《加勒比海盜》《亞瑟王》中那么好,畢竟《傲慢與偏見》讓這位20歲的英倫玫瑰提名奧斯卡金球等獎項,《加勒比海盜》是她的成名作,《亞瑟王》又讓她當選世界最有魅力女性,我可能對她的要求太高了。她在片中的表演還不錯,就算不加分也不會扣分。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妮可基德曼和裘德洛飾演的《冷山》,他們二人雖然也被戰爭分開,但他們曾經擁有過,并有了愛情的結晶,英曼的死也算物遺憾,可是西和羅比還沒有機會就已經在天堂相遇了。。。。。。。劇中最糾結的妹妹,相比應該是最悲慘的,姐姐有過自己最愛的人,而羅比也得到了塞西莉亞的愛,他們的心始終在一起,而妹妹布里奧妮卻永遠生活在愧疚與自我折磨中,無法自拔。

影片最后羅比和塞西莉亞在海邊散步,這是妹妹的愿望,或許他們在天堂真的是這樣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