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作者:列文森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5月第一版
共373頁,計劃用時一周,每天53頁。
內容簡介
本書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國中國學研究的代表作。在飽含思辨的流暢敘述中,作者從哲學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會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層面,生動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質以及儒家社會與政治的本質特征,重點論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角色與命運,洞見迭出。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題,如傳統與現代、歷史與價值、保守與激進、東方與西方、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等,在本書之后的眾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見到對這些問題或明或暗的回應。而列文森的價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與寫作方式,他提出問題的角度,至今仍啟發著一代又一代學人。
作者簡介
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1920—1969),青年時期就讀于哈佛大學,二戰時應征人伍,戰后回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51年,經費正清推薦,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中國學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美國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他視野廣闊、才華橫溢,被同仁譽為“莫扎特式的歷史學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是美國中國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代表作為《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1965)、《革命與世界主義》(1971)。
摘抄:
西方方法被證實是廣泛需要的,正是因為它似乎對于解決儒家長期以來所一直困擾的問題,對于實現儒家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有幫助,如果我們同意在現代化的前夜儒家思想深刻影響著許多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和理想,我就有理由追問:用這種思想模式建立起來的對于現實世界的文化界定究竟是什么?一旦這樣做,我們便發現一種心理上根深蒂固的困境意識、不滿足感和存在的不和諧感,遠遠超出關于財富和權利問題的工具性煩惱。P14代譯序
人們閱讀前輩們的著作是為了尋求和理解那些具有恒久價值的智慧。基于這樣一種認識,當一位中國現代思想家宣稱他在歷史上的儒家思想中發現了對于我們的時代乃至將來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思想、真理與價值時,或許就不應當被簡單的認定只是根源于某種“浪漫的民族主義”。P17代譯序
擴展閱讀:
胡適的乾嘉補學
黑格爾:中國沒有歷史
第一章:清初經驗論的破產
培根用下述語言表達了他對傳統權威的懷疑和對科學的信仰:以確信開始,必以懷疑告終;以懷疑開始,并耐心加以驗證,必以確信告終。清代經驗論者雖然具有某種懷疑精神,但他們是以對傳統的確信開始的,這種確信符合對儒者之佛老傾向(尤其是后者)的尖銳批評,并不只具有言辭上的意義,而且還表明了他們對儒家權威的認同。戴震特別反對將佛老思想穿上儒家的外衣。即使是被認為最新潮、最具有獨立精神的戴震,在我看來也無法得出合理的假設,認為他對儒家權威本身進行了間接的攻擊。他在準備做出有關現實需要和權宜之計的決定前,先尋求現實依據,但他聲稱,一旦要做出最后決定他總是要從經典中求得確認。P8第一章:清初經驗論的破產
李塨區分了“紙上”與“世事”的不同,認為宋明之亡的原因就在于“筆墨之精神多,則經濟之精神少”。
就科學而言,他的威望和在西方的迅速發展,給上一世紀的中國人的精神在理智上以很大的壓力,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情感上的需要,即為中國思想史辯護,反對任何有關它失敗的說法。梁啟超(1873-1929)、蕭一山(1902-1978)和其他一些人對清代經驗論做了過多的解釋,他們不時地暗示說,現代中國的科學意識是中國歷史的自然產物,而且西方的先例和它對中國傳統的破壞并非不可避免,但是,這些論斷大概只能產生于這樣一種環境,即中國傳統的斷裂,盡管梁啟超們否認斷裂的存在。P11第一章:清初經驗論的破產
結論:正如李約瑟所說,科學不具有社會聲望。傳統的中國學者從來沒有想到靠發明和創造來獲得榮譽。
如果近代中國被迫在他的文化遺產中尋找其科學的存在,那么這不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生來就不能發展科學傳統,而是他們根本就不愿意這樣做。清代經驗論者的目的不是要振興科學,因此也就不能對他們抱有奢望,除非他們改變他們的文化價值。P12第一章:清初經驗論的破產
第二章:明和清初社會中的文人理想:來自繪畫的證據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明代的風格即是一種非職業化風格,明代的文化即是非職業化的崇拜。P14第二章:明和清初社會中的文人理想:來自繪畫的證據
在官府中,除了那些被雇傭的幕僚外,占據高位的官僚們-統治階級中的佼佼者-從來都不是某種專家。官員的聲譽就建立在這一事實之上。學者的那種與為官的職責毫不相干卻能幫他取得管委的純文學修養,被認為是官員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它所要求的不是官員的行政效率,而是這種效率的文化點綴。
在英國,官員們雖然能從文學修養中得到榮譽,卻不能因此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這一點與中國則完全不同。因為當中國歷史上的各種社會因素使官吏成為權力中心的時候,英國歷史上的各種社會因素卻將官吏貶成了英國其他勢力的奴仆。P15明和清初社會中的文人理想:來自繪畫的證據
到了明代末年,畫界形成一種風尚,即官僚本人就是畫家,并且特別喜愛自己的畫,而那些專業畫家反而受人冷落。P17
明代畫院的畫家是以畫畫為職業的宮廷畫師,宋代畫院只接納有官銜的畫家。P17
文徽明 :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
【擴展閱讀:文征明還是文徵明,魏征還是魏徵?
“征”與“徵”,本是互不相干的兩個字,且兩字都古已有之。兩字都各民?的義項。“征”,只有一個讀音zhēng,而“徵”卻有三個讀音:zhēng,召也;zhǐ,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chéng,通懲。
在現代漢語中,“徵”只保留zhēng和zhǐ兩個讀音。讀zhǐ時不簡化。讀zhēng時已被簡化為“征”。但即使“徵”被簡化為“征”,與“征”仍有區別。“征”除接收“徵”的義項之外,“征”的本字另有多種義項,是被簡化過來的“徵”不可替代的。】
董其昌輕視職業化。他認為這種職業化的弊端之一,是使文化變得狹窄單調。P18
文人對職業化的輕視,實際上是對那些不具有品質的鉆營者的輕視。
清代畫家鄒一桂(1686-1772)立了這樣一條規矩,即士大夫畫家不應追逐外界的金錢,也不應計較毀譽而分心。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