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到日本,感覺就是一個印象一一小,“小日本”稱謂有理,本以為是不敬之詞。
因為是島國,資源有限,所以它在空間資源的利用上真的是做到了節儉充分。
膠囊公寓(區役所前)也是東京的最早發明和一大特色。
我們第一站到的是靜岡縣御前崎,走進賓館一看,真的是五臟俱全,只是一只小麻雀。尤其是衛生間的空間逼仄得只容得下一個人。床是一米二寬的,兒童床。
餐具也是小碟子小碗,小鍋小酒盅的,當然也都是小桌子。
出門進商場走電梯,這電梯只容得下一個人的寬度。
二
雖然到處感覺有點逼仄,但是你還是會賞心悅目的,因為周邊的環境真的叫一個干凈。商場、服務區、小店門口,所到之處皆收拾得干干凈凈,分配給一個“一塵不染”之詞,也毫不為過。
此去正值夏季,雖遺憾于未見富士山之最美,但也有感于夏天的景致。
不好意思,我要說的恰恰是垃圾箱。公共區域的垃圾箱分類之繁多,專管人員之盡職,衛生情況之整潔,我不想用“令人驚嘆”一詞,足可用“嘆為觀止”。
分類箱兩小時處理一次,垃圾桶全用網罩罩住,干凈得沒有一只蒼蠅。忽然想起,全程中未見一只蒼蠅與蚊子。
想象一下,要做到如此潔凈該有多不易,這必須先得從人的文明做起。此行導游姓吳,女性,嫁居日本已有二十一載。吳導介紹,日本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監督與責任心超乎我們想象,那個認真勁兒甚于北京大媽幾倍。因為他們強烈意識到,有限土地,若任由糟蹋,后果不堪設想,這前瞻意識才換來潔凈國度,與可持續發展前景。
這樣想來,如今我們雖然在國民經濟上與之比肩,但在人的文明素質遠之不及。我國被世界冠以“發展中國家”或許也是基于此吧。
行程中最舒服的地方,當屬所到之處的衛生間。這一總結讓我這個跑過十來個國家的旅者,也是一驚。
衛具統一式的TOTO牌,智能控制馬桶,體貼入微。之前拜讀過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知道日本無論是在建筑上、科技上都非常注重設計研發。此行單單從這衛生間的使用上,足以讓你覺得設計之周到、人文、舒適。廁所革命令人折服。
突然間,理解了一點點大量購買馬桶蓋的同胞們。畢竟,生活本身有時強過國家意識。
三
日本民族的祖先大部分是中國先民,同時也有一部分東南亞國家的部分移民。
這群體在發展中表現出的共性是愛學習。早年讀過一篇文章,說的是民國時期德國外交官對日本與中國官員的印象。大致意思是中國考察德國時帶走的是產品,而日本官員要走的是圖紙。
再說到智能馬桶。最先發明這家伙的是美國人,為患病老人設計。日本引進之后,進行了技術改進,更人文更科學地適用于普通大眾。目前全球使用智能馬桶最多的品牌就來自日本。
日本京都是個古都,仿中國長安城而建,很多建筑是白墻黑瓦,廊檐亭閣。但一到東京,就知道日本有多么歐美化,連自由女神像都仿一個。
四
歐美化意識的另一種表現,那就是追求丁克。
日本年輕人中普遍拒絕生育,追求丁克,享受個人自由。
于是整個社會處于嚴重的老齡化:在公交車的司機群中,有許多白發者;在超市里的營業員中有許多老年婦女;在酒店賓館的招待員中相當一部分也是老人。你無法想象老齡化在這個社會里的嚴重性。短短行程,只是小眼一瞥。去發現與認識對手的長處,或許更有助于自身的發展。我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