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老師,或者校長,抑或教導主任,總之,你是學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當你某天經過校園時,看見一位調皮搗蛋的學生正在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你會怎么做呢?
也可以更換場景和人物。假如你是一個家長,在小區看見自己的孩子正在用泥塊砸旁邊的小伙伴。你又會怎么做?
答案一定大同小異 —— 如果是學校的老師或校長,會把犯錯的小孩叫到跟前,指責其錯誤行為、勒令其改正。或者加上罰站、寫檢察、請家長之類的懲罰。如果是家長,會制止并嚴厲批評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態度不端正,可能回到家還會被揍一頓。
這些常規的方法對部分孩子來說或許會奏效,會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并及時改正。但如果老師或者家長處理的方式過分簡單粗暴,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從此進入懲罰無效反復犯錯的惡性循環。
可能你會問:那孩子犯了錯,難道我們不該懲罰他嗎?難道還要獎勵他給他糖吃?其實,還真有人這樣做過。那是很多年前發生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身上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當校長時,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學,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
放學后,王友早早地來到校長室門口準備挨訓。這時,陶行知走過來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愕地接過糖果,目不轉睛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遞給王友,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的時候,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
王友更驚愕了,他不知道校長到底想干什么。
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證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
王友聽了非常感動,他失聲叫了起來:“校長,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塊糖果遞給王友,說:“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這塊糖果值得獎勵給你。現在我已經沒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這應該是段廣為流傳的教育佳話,但我昨天才第一次在書上看到。或許很早以前也讀到過吧,只因為當時不是一個母親,便沒有去留意這類話題。
看到這個故事,我的確內心有所震撼。想到自己教育女兒的方式,總走不出“嘮叨”、“怒吼”、“巴掌”三部曲。面對她的種種問題,我每次都或苦口婆心或聲嘶力竭貌似費了很大力氣,但是結果呢?收效甚微。
很多如我一般的家長,總是太急于去“糾錯”。一看見孩子有點問題,覺得不馬上指責糾正,就對不起“家長”這個身份,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但在跟孩子溝通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又不愿意多花時間和精力去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我們經常象一個“表演者”,只顧自己“管教”得過癮,感動了自己,卻無法浸潤孩子的內心。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短視”的家長只著眼于孩子眼前的錯誤,象西醫一樣用打針吃藥或者做手術的方法只治其標;但真正好的教育者,應該象中醫一樣整體化、系統化地去分析孩子問題背后的成因,并通過“調理”來強壯孩子性格和品質的根基。
如何才能調理好孩子品性的根基?那就是挖掘出孩子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和愛心。作為教師或者家長,是戴著放大鏡去看優點,還是戴著顯微鏡去找缺點?不同的做法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和命運會迥然不同。
如何巧妙、有效、藝術地對待、處理孩子所犯的錯誤,既考驗我們的智商,更能反映我們的耐心、愛心和悲憫之心。
懲罰孩子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讓他糾錯,而是打動他的內心,喚醒他的良知,這樣他才能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朝陽光、積極、友善的方向去成長。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曾在網上看到美國黑人教育家麗塔.皮爾遜的演講視頻:《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這段演講的主題是“老師如何對待差生”,但是它透露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每一個家長如何對待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
這段視頻我反復看過不下十遍。我覺得,皮爾遜短短7分鐘的演講基本上道出了教育的本質和方法。
大家可以在網上搜索這段視頻,以下是視頻結束前,皮爾遜對教育工作者的金玉良言:
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冠軍,一個成年人要永遠不放棄他們,懂得聯系的強大力量,堅信他們可以變成那個最好的自己。這個職業很艱巨,但是這不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的,因為我們是教育家。我們天生就是重塑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