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戴著鉆戒,這是我最值錢的家當了,有天晚上我給老公看我的手:“你看,我最近都在帶哦,你猜為什么?因為裝鉆戒的盒子被我弄丟了,只好放在手上啰,哈哈哈~”。老公看了一眼,介于我丟過大大小小好多東西,心不在焉的說:“好的,鉆戒別弄丟就行了”。可過了一會兒,他突然補充到:“鉆戒就算丟了也沒事,人好好的就行!”
簡單一句話,讓我覺得好暖心。
我想起《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里有一個異曲同工的案例:
八歲的黛安娜把她戒指上的圣誕石弄丟了,她傷心的哭了起來,他的父親看著她,平靜而堅定地說:“在我們家,誕生石不是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是心情,任何人都可能弄丟誕生石,但是誕生石可以重新替換。你的感受才是我最關心的。你確實喜歡那個戒指。我希望你能找到合適的誕生石”。
看,孩子犯錯了,反而是我們向孩子傳授價值觀的好時機。
前不久,有個媽媽跟我抱怨,最近孩子脾氣越來越大了,還不能說。原來是孩子不小心把牛奶灑在了繪本上,那是媽媽新買的繪本。牛奶撒上去,繪本留下了難看的印記。媽媽忍不住責備:“你看,你怎么這么不小心,你要愛惜書啊,這是媽媽才給你買的,現在還怎么看?這個印記再也去不掉了~~~~”媽媽說了很多,孩子還不怎么會說話,就大聲的哼哼發脾氣表示反抗,不準媽媽再繼續說下去。
其實孩子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不需要我們再多言。話說多了,反而會阻礙他對錯誤的體驗,干擾了他從錯誤中進行學習。
不過在我們小時候,父母恐怕還不會這么溫柔的嘮叨。多是用打和懲罰的方式。
家長課上,有個同學也分享了他的案例。他小時候不小心把媽媽最愛的手鐲打碎了,他非常害怕的等著媽媽回來,他想媽媽肯定會把他暴打一頓。果不其然(對,這里沒有轉折),媽媽一回家得知這件事,一腳就把他狠狠放倒。那一瞬間,他反而一下子解脫了,從他害怕的情緒里解脫出來,他覺得他和媽媽扯平了,他不需要再為自己的錯誤自責和內疚了。
我們總是認為讓孩子感覺很糟,他才會表現的更好,是這樣的嗎?懲罰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意識到錯誤,反而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發生小意外時,我們只需要引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比如,牛奶灑書上了,你可以問孩子:呀,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呢?孩子多半會去找毛巾來擦干凈。這就可以了,不用再多說話了。有的時候,孩子犯錯了,我們也可以采用正強化的方式來把孩子的思維引向積極的一面,表達我們對他的信任,他會很自覺地摒棄掉一些不好的東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在育才學校當校長。一天,一個男生用一塊磚頭砸同學,剛好被他看到了。他立即上前制止,并讓這位男生一會兒到他辦公室去。
等陶行知先生回到了辦公室,那男生已經在他辦公桌前等候了。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男生,說:“這塊糖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
還沒等那男生從驚異中反應過來,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遞給他:“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就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老師,尊重我。”男生接過糖果,眼神中充滿了狐疑。
接著,陶行知先生又說:“我去了解了,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才打抱不平。這說明你有正義感。”說著,又掏出第三塊糖遞給了男生。
這時,男生又感動又慚愧,他流著淚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打他,不能用這種方式制止他。”
陶行知先生露出了笑容,他拿出第四塊糖,欣賞地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你能自己認識到錯誤。”
這短短幾分鐘的談話,這四塊糖果,大大鼓舞和激勵這個男孩,甚至可能影響他一生,陶先生自始至終都是忽略男孩的缺點,強化他的優點,比如遵守時間的好習慣,尊重老師的好品質,同情弱者的正義感,主動承認錯誤的精神等等。
當我們不去一遍遍的強調孩子的缺點,總是能發現并肯定孩子的優點時,孩子的優點就會被逐漸放大,占領缺點的席地。
所以錯誤是孩子學習的大好機會。就看我們父母是否能智慧地引導,在你生氣的時候,你是否能及時關上你不停想說教的嘴,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價值觀,你是否還能冷靜的看到孩子在這件事情中表現出值得肯定的那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