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商業產品經理久了,常常會被思考一個產品經理都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你能幫助用戶解決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是產品經理存在的根本。
趁著我可以偷懶兩天的空隙,我想講講。雖然我主要負責商業產品,更加側重于為用戶花費的每一分錢負責,提高其投資回報率(ROI),所以相對于這樣的問題很好回答,例如最近幾次立項的項目價值為:1、接入OCPC功能,能夠提升xxxx、2、接入xxx優質流量,能夠xxxx 3、通過發作弊過濾機制的更新,能夠xxxx。
今天我想站在更大的范圍上來考慮這個問題:先講一個真實經歷的故事
故事背景:有個朋友是個很好的景觀設計師(作為合格的產品應該給出定義什么算是很好,最好拿數據說明,就讓我任性一次不給出定義)兼職在朋友的繪畫培訓公司幫忙,培訓公司拉新的工作方式非常老套,市面也十分流行這樣的做法:通過免費的方式讓用戶體驗一次課程,然后盡量讓體驗結束后的用戶辦卡,成為其學員。
在我的印象里幾乎所有的都是這么解決的:就是盡量多指導體驗的學員,費心費力,苦口婆心,動手動腳(開玩笑啦是親自動手大量修改),這樣出來的畫,新學員常常都會覺得很驚艷,分享到朋友圈,四面告知,老師在旁邊也再想這個學生一定可以辦卡來學習,但是真正回頭來辦卡的卻十分的少,直到有次讓我過去喝茶,看到我這個朋友的做法,他盡量少幫主用戶,只是在一旁鼓勵:你可以的,你怎么會畫不下去啊,你畫的很好,除非是用戶卡在那里太久了,他才會動手幫主用戶解決卡住的小問題。大多數時間他都不動手,都在鼓勵用戶,窮盡語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用戶畫下去。這樣出來的畫當然是比不上其他老師動手幫忙的畫,但是他的回頭客很多,拿個數據來說吧,其他老師的用戶留存率為10%(來了10個最終留下1個),我的朋友一般為25%,不算上其他辦卡之后帶來的用戶(互聯網的口碑效應)。
回家后我就陷入了沉思: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從用戶的心理角度,來解釋
第一種方式能夠產生一個良好的結果:產生一副好看的(對有些用戶來說是驚艷)畫畫,但是期間由于老師的過多干預甚至不惜自己動手,對于用戶來說,這個畫其實不是我完成的,跟我其實關系不大;沒有從心理層面讓用戶產生滿足感,這樣的體驗一次就夠了,所以讓我辦卡,不好意思啦,下次再說啦。
第二種方式:整個畫一直是用戶自己操刀,雖然最終的畫并不那么驚艷,但是用戶體會到畫畫的真正樂趣(專心做一件事,帶來的心理滿足感,馬斯洛理論高層次的需求)--同時用戶也會有心理暗示:之前都覺得自己做不好,這次我認真做了,短短的幾小時,真的畫的還可以,其實我并不比別人差嘛(內心獨白,其實我是瞎扯,看看就好)最終給用戶帶來的心理暗示是:這挺好的,至少我覺得我有進步,要是來好好學習,我一定會更棒,辦卡試試看唄。
不知道對其他行業的人是否有啟示作用,對我本身來說:在有的時候,有些場景下,產品的目的,并不是要解決一個實際問題,而是更加底層的去培養用戶的心理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產品的最大目的。也就是產品大牛所說的情感化設計的產品,解決問題并不是第一要務,而是要激發培養用戶的心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