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時侯過春節,就像掉進了蜜罐子里頭,那甜甜的〝年味〞泛起來泛起來,讓你的心里甜絲絲的,蜜酥酥的!
進入臘月大人小孩都要掰著指頭算日子,娃娃們的饞蟲早就被勾起來了。各家各戶的父母親都要給他們的子女準備年貨。
〞熬糖〞打豆腐,攤豆餅,攤麻葉兒,炸麻花,炸餃子,,,,,,
門前時不時地會有挑著小玩藝的貨郎叫賣,有泥做的叫塤,有竹做的哨子,還有雞毛做的毽子,好看的燈籠。有挑著香碗,蠟臺,火缽子賣的。
有時候年景好,爸爸會給我們買兩個燈籠,我和弟弟三十晚上就提著燈籠,爸媽讓我們把屋子的每個角落都照個遍,預示來年紅紅火火。
鞭炮是一定要買的,而且還要買質量好的,大一點的,在除夕的前一兩天出大太陽的時候拿出來曬一曬。那樣鞭炮就可以在初一早上更響更脆,如此新年的第一天便能夠討個好彩頭。除夕晚上爸爸會在堂屋里烤一堆火,不管冷不冷都要烤,說是要守歲,一家人圍著火堆吃著麻葉兒,餃子,還有炒沙豌豆,喝著茶,然后就聽爸爸給我們講故事。本來是應該熬一宵的,但到半夜我們幾個就眼皮打架,呵欠連天,媽媽就會開恩讓我們去瞇一會兒。其實往往都是他們倆熬一宵到天快亮的時候才去叫醒我們。
初一五六點鐘,媽媽就把家里的人全都叫起來,洗臉,初一初二的水是不能往外面倒的,得等到初三燒門神紙以后才可以倒在外面。我們家都用大木桶裝起來放在廚房的墻角邊,還曾經鬧過一個笑話,有一年我們的叔伯堂哥來家里拜年,玩了一會他自己去廚房拿起水瓢舀水喝,喝了走出來問我姐說你們家的水怎么味不同呢?姐姐說那里有幾桶水,你該不會偏偏去墻角邊舀的吧?他說是,笑得我們姊妹幾個腰都直不起來,眼淚都笑出來了。
初一,初二也是不掃地的,到了初三爸爸燒門神紙之后,媽媽就拿笤帚先從大門口往屋里掃,一邊掃,一邊念〞掃財掃財,金銀財寶滾進來!〞掃完地之后才把垃圾和水倒出去。
初一男孩子是要和爸爸一起敬祖宗,要給祖宗磕頭的,敬過祖宗就要拿著鞭炮香紙出去敬天神,隨著〞噼噼啪啪〞轟轟烈烈的鞭炮爆響,紅紅火火的新年拉開了序幕。
等到天大亮了,爸爸就帶著我們幾個孩子去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雖然那時候爸爸己經四十多歲了還是端端正正的給爺爺奶奶磕頭。我們那時侯誰都不給壓歲錢,能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就高興的什么似的。
從除夕到元宵偶爾都會有耍龍燈的,舞獅子的,劃彩蓮船的,我們這些小屁孩也不知道累,一天到晚屁顛屁顛地跟著跑。
到了元宵節那天,媽媽會給我們做好吃的米團子,爸爸用稻草、麻桿給我們編^蔣狗〞(一種小地方的風俗,目前絕跡了)編的時候他會隔一小段距離放幾個小鞭炮。吃完飯之后我們就去趕〝蔣狗〞好多的小孩子都拿著冒煙的〞蔣狗〞在田野里追逐嬉鬧,特別是我們的,還時不時的會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好玩極了。惹得幾個堂哥特別眼紅,我和二姐的常被他們幾個搶跑,還美其名曰怕炸著我們,其實他們是不敢搶三姐和弟弟的。因為三姐他們惹不起,弟弟是老爸罩著呢。
童年的〞年味兒〞特別特別的濃,它時不時地從心里泛起來,泛起來滋潤我疲憊的心靈,溫暖我人生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