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嘴巴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們言語表達的工具。我們通常會根據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來判斷一個人,其中言談就占了一半。而傷害一個人無非也是來源于兩種暴力,一是語言暴力,二是行為暴力。但凡一個人只要是神志清醒,有正確的三觀,知可為和不可為,一般不會存在行為暴力來傷害別人,使得自己的人際關系變得緊張起來。所以語言暴力在破壞我們的人際關系中顯得尤為突出。故,我就以言語來談如何優雅地處理
我們的人際關系。
承接上文中的語言暴力一詞,我把語言暴力分為兩種,一是故意為之,二是無意為之。故意為之,是指一個人因為情緒亦或偏見使然,故意通過一些不恰當的話來傷害別人。無意為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常稱他們為“粗線條”,說話不顧及他人感受,以致產生不滿,在無形之中使得自己的人際關系變得糟糕起來。無論是故意為之還是有意為之,對于構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巨大的沖擊。故意為之的人,我認為他們還需自身端正自己的態度,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別人。通常最受人困擾的還是無意為之,本意沒想去傷害別人,但由于自己認知程度的關系,使得自己說錯話,招來對方的白眼。
那如何讓自己減少無意為之的行為,以此來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我認為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聽,二是問,這樣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自己說錯話。
我們的身體構造也告訴我們要多聽少說,因為我們有兩只耳朵,但卻只有一張嘴巴。很多時候,之所以我們會說錯話,就在于沒有完全聽完別人說的話,導致我們以偏概全,錯誤的信息自然得到的是錯誤的結論,從而產生矛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迫切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你的觀點正確,也會讓未說完話的人產生不悅。但多半自己說錯話也可能全然不知,這就屬于自己的認知范圍。
當別人說的話超過了自己的認知范圍,那么“問”就很重要。通過適當的詢問,來了解別人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同時也可以提高你對這一話題的參與度,特別是在不同類型的人面前,每個人對于知識的偏好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彼此之間的問答,讓雙方更加深入地了解,也避免一人說話而其他人毫無反應的尷尬,交談也會顯得有趣些。
仔細的聆聽加上適當的詢問,這話想說錯都難。可是很多人都很難做到這兩點,在交談的過程中只顧自己說的話,毫不在意他人想表達的東西,亦或是沒有完全領會別人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妄下定論。
那當我們的人際關系出現矛盾時,我們又該如何用言語去化解這一危機呢?
不歡而散,反目后的不相往來,猶如沾上湯汁被束之高閣的白襯衣。大家或許都聽過這一段子。有人問老夫婦婚姻長青的秘訣,老太太回答:“現在的人東西壞了,就想換新的,我們只想著怎么修好再用”。故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思維方式是正確處理與他人關系的前提。所以我們所有的交談都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切忌意氣用事,出現故意為之的語言暴力只會讓彼此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張。只有心平氣和的交談,問題才得以解決,關系才得以修復。有這樣的意識去支配自己的說話,所有語言的表達都圍繞這一思想,加上吸取教訓,多聽多問,人際關系自然得以改善。
我們生活在鏡像的世界里,每段關系都照出自己的倒影,讓我們學會認識自己,讓我們更好的通過語言這一工具去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