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圖片發自簡書App

前幾天帶幾個同事去辦理泰國出差的商務簽證。在去廣州泰國領事館的路上。去年比我晚來公司半年的翻譯小鄭問我:“陳姐,你一般下班了干嘛?”我回答:看書,看電視,聽音樂。

“啊?你都不出去嗎?,一個人多無聊的。”小鄭很是驚訝,可能在她看來這一點不像一個20多歲女生的生活狀態。

“嗯,不怎么出去,在這邊沒什么朋友,不過我也習慣了一個人獨處。”我淡然回答說。

“喔,看不出來,你還是個挺內向的人。”小鄭不禁感慨道。

第一次聽人把喜歡獨處定義為內向,想辯駁,不過一想我的確也不是太外向的人,便沒做聲。

小鄭又喃喃問道:“我這次要去泰國出差三個周,一個人要在那邊呆20多天,光想想都覺得無聊死了。”

“沒你想的那么恐怖,上完班,感受一下異國的風土人情。三個周,其實很快就過去了。”我安慰她說。

小鄭還是一臉不安,問我:“你在國外上學的時候,怎么打發無聊的,快給我點獨處的秘籍。”

小鄭的問題,讓我哭笑不得。同時也讓我想起了六年前剛去國外上學的自己。

從小我就有個外號“人來瘋。”喜歡扎人堆,喜歡熱鬧。上廁所都恨不得叫個伴兒。但去了大阪,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要說朋友了。放學后連找個想說漢語的對象都難。

那時候,每天QQ空間都寫的是:透過人山人海都嗅到了自己的孤獨。或者,半夜突然醒來,是被孤獨驚醒的。類似這樣,關于孤獨,低沉的矯情句子,每天都會發好幾次。

到現在,每每看到朋友圈,一些朋友發負能量爆棚句子的時候,鄙視人家的時候就想起那時候那個自己也是多么的欠抽。

從一個經常有人陪伴的環境到了形單影只的國度,適應過程花了將近半年。

那是在一個偶然的周末下午,打完工回宿舍吃飯的時候電視在放一個訪談節目。主持人問嘉賓:“聽說你有兩三年都沒有接到戲,請問當時你是怎么度過這段時間的?是家人、朋友陪你一起度過的嗎?”嘉賓聽完問題,神情凝重地思考了幾秒。那幾秒,現場異常安靜,導播甚至已經在主持人身后的LED屏上放了一張嘉賓和家人的全家福。用來提醒他。

只聽嘉賓聲音低沉的說:“是我自己陪自己度過了那段時間。”

主持人很訝異,不禁又重問一遍。“您說的自己是您本人嗎?”跟主持人一樣訝異的還有臺下的觀眾,有人甚至開始八卦他那段時間被狗仔拍到一個人去便利店買便當的落魄樣。

“是的,我說的自己就是我本人。”嘉賓說完輕輕拍了拍自己的胸脯。主持人想插嘴說什么。只見嘉賓又繼續說:“也是從那個時候我喜歡上了獨處。之前一直很怕一個人呆著,怕只能聽見自己的心跳,怕一個人吃飯,怕沒人理我。每天拍完戲就跟朋友們胡吃海喝。覺得熱鬧才能顯示我活得精彩。顯示我人脈廣,顯示我有很多人關注和在乎。那段時間我思考了很多,人,生來和死去其實都是自己一個人。并且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需要一個人去面對,比如思考,反省,學習,創作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自己一個人完成的。如果一個人無法面對自己,無法跟自己相處,那他永遠是不能成熟起來的,他必然也無法成長和進步。而我就是在看似熱鬧里丟失了自己。”

聽完那段話,醍醐灌頂的感覺。想想為什么自己焦躁不安,恨不得向全世界來傾訴我的孤獨寂寞,原因只有一個,怕跟自己相處,怕自己嫌棄自己的無趣,無聊,無知。只能用自己的可憐兮兮來博取別人的關注。

喜歡獨處,從喜歡自己開始,從讓自己充實做起。

于是上了大學后,每天上完課,或者休息的時候都會泡圖書館,看各種各種的書。小說,雜志,財經報紙,甚至金融證券等。然后構思故事情節。試著將寫了幾萬字的小說投到網上,最后竟然跟網站簽合約成為作者。

5年留學生活,很多人都說聽著都覺得很長。可是每天有自己安排好的事情做,要學習,要思考,要碼字。我從來不覺得日子無聊或者冗長。并且喜歡和享受著這沒人打擾的一個人時間。

不知道怎么樣跟小鄭既不矯情又很真實地描述一個人獨處的快樂。在她出差前一天的晚上,套用阿桑“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歌詞發給了她。

我想每個人都會有段無人問津的日子,不必大肆宣揚自己的落寞和孤單。借用這段時間好好跟自己相處,了解自己,提升自己。你會還一個更好地自己給將來的你。

?o???{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