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一所成功學校的校本教學模式

教育界推動信息技術融合課堂教學已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研究更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蘋果明日教室」(Apple Classroom Of Tomorrow, ACOT)計劃應是此類應用大規模研究的濫觴。ACOT是計算機普及之后,人們堅信信息技術可提升教學質量下的產物。這項計劃在一九八五年開始,由美國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賈伯斯回歸后于2007年將公司名稱去掉”Computer”成為Apple Inc.)贊助,結合研究人員和教師,首年在橫跨全美K-12學校的7個教室中裝置計算機設備,啟動一連串關于信息技術輔助學生學習的大型項目研究計劃。在那個互聯網尚不普及,無線網絡仍未問世的時代,ACOT讓每一位參與計劃的學生在學校和家里各有一部計算機,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和老師可以透過網絡線相連的計算機互動。其后在一九九八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加入贊助,ACOT開始跨出美國本土,成為國際性大規模應用研究計劃。

ACOT在十年報告書中指出:「經由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科技之后,一位教師更能引導他的學生,讓他們建立自己的知識,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證明了以新科技做為觸媒,可以徹底打破傳統教室的沉悶,揭示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習慣、新的評估標準、以及新的學習方法,將會引導教育的新走向。

雖然諸多應用研究證明了將科技帶進教室能夠有效改變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然而ACOT之后的二十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科技的型態大多數卻仍局限于單向傳播的PPT教學。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及學校在推動教學上應用信息技術大多只重視硬件投資,較少關注相關軟件、教學方法與教師專業養成等工作,而這些對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成功與否卻占有比硬件建置更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要能成功必須考慮「人」、「事」、「物」等三項要素,不可偏廢。首先,「物」指的是硬件環境建置,包括教學與學習使用的軟硬件,以及通暢的網絡設施。相較之下,這算是容易的工作,要注意的是必須找到合宜的教學系統讓老師能輕松快速上手。其次,「人」指的是能熟練操作信息技術系統的教師,這有賴融合教學應用情景的專業培訓。最難的部分則為「事」這個環節,也就是教師如何善用科技帶來的效能,提高教學質量并提升學習成就。

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必須考慮三項要素

有許多學校在建成科技化教學環境之后,即使做了多次培訓,仍然很難讓全部或多數教師有效地應用,甚至發現很多老師會落入課堂教學常見的誤區。究其癥結,關鍵應在于老師們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時失去了關注的焦點,也就是教學本身。

福建省上杭一中在所發行的《以533模式實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一書中,分享他們如何透過發展學校本位的〈533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以下簡稱〈533模式〉),完成一次高中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探索經驗。

上杭一中發表專書闡述校本教學模式

〈533模式〉融合TBL團隊合作學習法PI同儕教學法精神,提出課堂教學「5環節」,以學定教「3反饋」,問題解決方式「3途徑」(選擇),全面打造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其核心是「3不講」,也就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之間通過合作學習可以解決的不講,以及即使教師講了學生也不懂的不講。

〈533模式〉融合TBL與PI教學法

5環節

傳統上將教學分成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533模式〉則進一步再將課堂教學時間細分為課首、課中和課尾,形成五個環節并各有教學著重點。

① 課前預習先學:學生依照”導學案”的要求,在課前完成自學,明確學習目標,預習課文和核心知識,初步建構知識體系思維導圖,并限時、獨立完成自測題。學生通過先學,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課堂。

② 課首問題反饋:課堂教學一開始便進行預學檢測活動,通過學生互查、互批互改、IRS即時反饋系統等手段,了解學生預習情形,總結暴露的問題,為互動研討做準備。

③ 課中合作研討:包括合作學習與再反饋、點撥講解和歸納拓展三個交互使用的步驟。對于反饋暴露出的多數學生不會的問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互幫互學,生生互動。合作學習仍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點撥講解來解決,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梳理,找出規律,完善知識體系思維導圖,讓學生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④ 課尾當堂鞏固:每一堂課結束之前,務必讓學生對該堂教的所有材料能夠熟練并理解,因此必須設計適當問題,以IRS或其他反饋方式獲取學情。若時間允許,可以當堂講評,若不允許,則可由學生課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自主補救學習,或在下一節導入新課時講評。

⑤ 課后拓展提升: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教師根據課堂內三個環節所得到的學情反饋,在網上布置問題讓學生課后練習。所布置問題必須有助于學生拓展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概念,進一步提高學習成效。

3反饋

在課首、課中和課尾三個環節,教師都必須提問要求學生反饋,以獲得真實學情。

課堂反饋使教師獲知真實學情

3選擇

基于「同儕教學法」,在學生以IRS進行反饋之后,依據答題通過率選擇實行的教學策略。

① 對學:問題通過率超過80%,表示大多數學生對該題所代表的知識點已有掌握,可于課后為答錯的同學搭配一位答對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不浪費課堂時間為極少數學生服務。

② 精解:問題通過率低于30%,表示大多數學生對該題所代表的知識點仍存在迷思概念,教師應于課堂上仔細講解,并于解說之后再次提出相同概念問題進行反饋。

③ 群學:問題通過率介于30%到80%之間,通過同伴之間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高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是難度最高的學段,主要原因除了學生面臨升學考試的龐大壓力外,教師年齡普遍較國中小學為高,對信息技術接受度較慢。上杭一中在全校建置智慧教室時,全校教師平均年齡達到偏高的47歲,〈533模式〉讓老師在運用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初期有一個依循的方法,只要照著模式設計的步驟與內容,就能完成一次高效課堂教學。

藉由〈533模式〉,上杭一中不僅成功地讓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施成效也讓學校收獲這種善用學校本位教學模式所帶來的甜美果實。教師團隊不僅在各學科教學競賽中表現突出,更在中央電教館主辦的年度「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大賽中連續兩年獲獎數在高中組獨占鰲頭。學生平均成績更從入學時名列全市后段班,三年內超車到前段班,最終在高考表現上取得佳績。

從上杭一中的發展經驗來看,當然不是單單只有〈533模式〉就能讓學校成功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其他包括學校領導的親力親為,以及推出多項教師專業成長措施與活動,也都是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認地,學校本位教學模式使每一個人都能專注于課堂教學及其科技應用方式,讓老師們少走彎路,免去摸索與嘗試錯誤的時間,的確幫助他們打造了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師有效率、學生有效益和課堂有效能的高效課堂。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正在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學校,不妨借鏡上杭一中《以533模式實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專書所揭示的理論基礎、設計思路與各科案例,梳理自己學校特色,發展出特有的學校本位教學模式,成功打造一所現代化智慧學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