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以為家只是一間房子。
我們家的房子樓上樓下兩層,是父母那個年代最引以為傲的資產。房子坐北朝南,一層三間房,東西北各一間,中間是堂屋,每當太陽一升起,陽光便斜射進來,看灰塵在陽光里飛舞,感覺光陰都是靜止的。若是冬天,我們可以一整天都沐浴在這陽光里不愿挪步。
房子北面是廚房及雜物房。小時候我們一回家看到媽媽在廚房,必定會飛奔而去,等著媽媽做出的可口飯菜,饞嘴時總等不及偷吃一口。
房子正南面有一塊曬場,西面一塊大菜園。我們在曬場上跳過皮筋,捉過迷藏,在月光下聽過故事,唱過歌。在西面的菜園摘過辣椒,挖過紅薯,掰過玉米,打過棗。
那時候全家人都住在東邊的房間,媽媽說,東邊的房間好,冬暖夏涼,所以這間自然成了主臥。另一間幾乎閑置了下來。那時候,我們孩子們的室內活動幾乎都與這間房息息相關。我們在這里打鬧過,游戲過,涂鴉過,爬過父母那輩特有的漆紅木頭大床架子.......
后來我們漸漸長大了,一家人住在一間房好像忽然小了,爸媽就把西邊的房收拾好,又添置了兩張床。起先,好像誰都沒想過要睡去那邊,我們依然還是和父母住在東邊房間里。可是后來也許是我們真的長大了,不知什么時候起,父母竟搬去了西邊的房間。
可是我們在家的時間真的越來越少了,也只是偶爾放假回家。再后來,我們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回家"變成了"回娘家",好像家是父母的家,我們成了客人。可是盡管如此 ,爸媽卻再沒搬去東邊的那間房了,他們要把最好的地方留著給孩子,以備他的孩子們隨時回家。
后來的后來,我們自己做了父母,我忽然發現,我們在西邊房間的時間越來越多了,多到東邊的房間因為沒有人氣都變冷了,多到盡管正午炙熱的陽光烘烤著西面的墻壁,透過窗玻璃刺進來,我們依然熱愛在這間房看書,聊天,看電視,趁媽媽不注意時和孩子在床上打個滾......
現在,爸媽早從那個他們一手一腳建起的房子里搬到了城里。我的媽媽每次說起那個遙遠的地方心里都頗有微詞,我奇怪為什么媽媽在那生活了大半輩子,卻沒有愛上那個地方?可是我的爸爸每當說起那個家,那個地方,惋惜,眷戀之情便溢于言表,以至于成了一種執念。
隨著年歲的增長,漸漸地我懂得了,原來那個地方畢竟不是生養母親的地方,她的父母不在那里。而父親與其說是在想念那個家,不如說他在想念那些記憶里與父母有關的人和事吧!原來所謂的家,所謂的故土難離,所謂的落葉歸根都是因為與父母相關啊!
如今,我記憶里那個遙遠的家已變得越來越模糊,可是在那里發生過的事卻因了父母,姐弟的緣由卻從不曾忘卻過。
終于明白,原來家不是父母的家,是因為有父母才稱之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