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個人成長,還是孩子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雖然立下誓言, 但我清楚地知道現實的殘酷,進步的艱難,更明白會有很多曲折和反復。
不過這些都不是考驗誓言的理由,而是在不斷試錯中,不斷變換思維,尋求突破,最終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和孩子成長的路。
1.作業太多,只想逃避
前幾天的文章?立誓改變親子關系第一天:溫和而堅定地抱持住兒子的情緒,不妥協?發布后,不少人私聊我說,你的孩子很好。
的確,孩子的表現極好,作業積極主動,雖然有一些瑕疵,但是整體進步很大。
個中原因,除了我這個做媽媽的策略的改變,還有一個根本前天——作業不多。
作業不多的時候,孩子就感覺容易完成,早早完成之后,還能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會自覺自愿地去努力。
但是,只要作業一多,他就感覺看不到希望。不光沒時間玩耍,即使全力以赴,把晚上的所有時間都用上,也難以完成作業,于是產生抗拒,完全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前天晚上,也就是3月20日的作業,數學老師要求班級90分以下的孩子把第一單元試卷全部手抄一遍,僅這一項的作業量就可想而知,加上期末試卷的訂正,還有常規的語文和英語作業。
孩子感覺根本不可能完成,即使加夜班完成了,也沒有任何價值感,無法正常休息。所以不管我多么溫和,多么堅定,他都完全沒有寫作業的意愿。
這種情況下,無意評說老師和作業量,但是父母起碼不能把這個責任歸到孩子身上,超出能力范圍的事,逼迫是沒有用的,而且還常常適得其反。當然,如果想要一個唯命是從的孩子,自行選擇教育方式并對結果負責就好。
不過話說回來,一旦選擇,不負責也不行呀。
2.遇到困難,無法獨立完成
之前的基礎不牢固,三年級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難度,很多老師都說到“三年級現象”,也說明三年級的學習并不那么輕松,尤其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孩子。
每每跟孩子談到學習,孩子總是很委屈地說,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地轟他,認為不是題目難,是他太懶惰。
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看了他的語文和數學作業,發現很多東西都是課本之外的。課堂上 ,老師的講解肯定以課本為主。
課本之外的東西,孩子不可能全部掌握,需要家長幫忙的時候,就不能以孩子逃避、偷懶等等為借口,隨意打發孩子,而應該看到孩子的真實情況,明白他遇到的實際困難,耐心地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一個被父母孤立冷落的孩子,一個得不到父母及時有效關注和支持的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
不管他多想進步,多想努力,都無力改變不會做題目的現實,也沒有辦法改變父母刻板頑固的觀念。
想到這里,有很多自責,也有很多心疼。對不起,兒子。
3.時間安排不合理
回頭看一下孩子下午放學后的作息,發現不少問題,也試著解決,但是效果不佳,且來看看孩子昨天的時間分布:
放學:16:10
晚托班寫作業:16:30—17:50
跆拳道:18:10—19:40
晚飯:20:20—21:15
鋼琴:21:20—22:00
作業:22:00—00:50
睡覺:00:50—7:05
反復審視這個時間流程,覺得放棄跆拳道和鋼琴放棄,就會省出來3個小時,這樣就可以22:00休息了。但是,孩子非常喜歡跆拳道,鋼琴也不舍得放棄。
如果堅持興趣而不放棄的話,唯一能做的調整,就是提高作業的效率,縮短作業時間。這一周比以前有所好轉,但是效果還需提升。
或者,在目前的膠著狀態下,先接受這種不合理,試著跟孩子一起找方法。這個朋友給出的辦法值得參考:
查找作業慢的原因,和孩子討論怎樣高效的完成作業,制定具體措施——讓孩子嘗到早寫完作業的甜頭,自覺地去執行。
告訴孩子,既然自己喜歡,有選擇就要有放棄,探討怎樣才能把喜歡的事做到最好。做好了,他就會有成就感,我們再適度鼓勵,慢慢給孩子樹立作業也能高效完成的信心。
放平心態,做好長期奮斗的準備,慢成長。
4.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都說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不好的習慣也會貽害終身。
小學一二年級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最關鍵的時候,習慣建立的好,每天的學習和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不但孩子舒服,家長也省去很多心力。
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沒有在這個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的孩子就是如此——這個責任在我。
被“快樂教育”沖昏頭腦的我,總想著讓孩子少受苦,多一點開心,對孩子的學習和作業都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甚至一直覺得學習成績沒那么重要,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就好。
一個剛剛6歲的孩子,就指望他把所有的學習和生活都安排的好好的,不用大人操心,真的是癡人做夢。
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沒有建立,不但影響了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還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自信心。一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在學校是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和喜愛的,而這些人對孩子的影響不可估量。
現在能做的,就是慢慢培養習慣,把落下的這一課想辦法補上。
當然,補課比上新課更難,但是誰讓自己前兩年偷懶了呢。
現在流的淚,都是以前腦子里進的水。
以后不再隨波逐流,不喝流行的毒雞湯。
5.沒有看見孩子的獨特個性
一直覺得學習是非常簡單輕松的事,而且在獨立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會有各種成就感,讓人不由自主地愛上學習。
但是,沒有做到換位思考。孩子千千萬萬,每一個孩子都如此不同,他們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和擅長的事情。但不是每個孩子天生都愛學習,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目前的教育模式。
作為普通人,我們無法對現行教育制度進行變革,但是我們可以在能力范圍內適當做出調整。
學習是必須的,我們可以多用點心思在孩子身上,看他什么時段、學習什么效率更高、專注力更強,尋找孩子的學習的興趣點。
關于書本知識,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歡,不愿意,甚至厭學,最有效的辦法還是用心陪伴,全神貫注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克服困難過程中不孤單,遇到困難有人愿意幫忙解決。
我們對孩子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有光輝燦爛的未來,但是必須清醒,不管孩子多么努力,最后絕大多數孩子只能成為“普通的大多數”。
一個媽媽說,如果我的孩子將來考上北大清華,就會有光明的前程。不否認可能性,也不否認這樣的孩子取得非凡成就的幾率,比其他孩子高一些吧,但是僅僅看北大清華畢業的那么多孩子,有多少成了我們期望中的人中龍鳳?!
放平心態,接受現實,不助紂為虐,不過度逼迫孩子,讓孩子在巨大的壓力下,多一點點空間能夠喘口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