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沈祖蕓《變革的方法》:變革是什么,一定要變革嗎?
很早之前,大概從“羅輯思維”到“得到”的“去羅胖化”開始,就預感到作為知識產品的得到app會引導這樣的“只有產品沒有人,只評價產品不評價人”的企業文化,而這一次將此作為組織變革的原則,不由更生敬佩。
另一個特點是“第三空間”,在滿足個體多元化需求的同時,“自己決定自己美麗的標準”。一個百花齊放的學習空間,有著穩態的價值核心。這是得到人所追求和向往的。
其實在組織變革之路上,永遠只有起步與跋涉,沒有止境與終局。也可以說:只要勇敢出發,就值得祝福!
20230228
039|蘆葦:電影的秘密是什么(上)?
在吳天明的影響之下,一位攝影師可以成為后來中國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一位美工也可以成為后來中國最知名的電影編劇。
最著名的導演說的是張藝謀,最知名的編劇說的就是蘆葦。
他編劇的《霸王別姬》和《活著》,被視為他的代表作,也被譽為新中國的經典作品。
蘆葦說,怎么知道自己的故事感動了觀眾?那就是自己要成為第一個哭的人。有位導演說自己的目的是“我不哭、讓觀眾哭。”蘆葦說這是鬼話,你把你自己當上帝了,你哭了觀眾都未必哭,你不哭人家還會哭?
20230302
040|蘆葦:電影的秘密是什么(下)?
好的小說當然是拍成好電影的基礎,但并不一定小說家本人就可以當個好編劇。因為電影劇本和小說是完全不同的文本,需要完全不同的才能。
最明顯的區別是,小說是用來讀的,而劇本是用來拍的。小說通過文字表現,劇本通過影像表現,寫出來的是一個一個的鏡頭和場面。如果一位小說家也能寫出好劇本,那是因為他同時掌握了兩套完全不同的創作方法。
編劇蘆葦正是擁有這樣一種駕馭鏡頭和場面的能力,他揭示的編劇追求,就是要讓觀眾在看完電影后,感覺人生有所不同。
20230303
041|楊苡、余斌《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1:一個少女對歷史的百年張望
像楊苡先生那樣,一生都帶著少女感生活的人,究竟是自己獲益多,還是身邊人獲益多呢?有時候還真說不定。
一生的少女感,絕不是毫無波瀾的溫室花朵,而是歷經坎坷依舊以清澈的眼神看世界。這一份定力,真正的少女難以企及。就如一顆稀世珍珠珠寶,在哪里都散發光芒,卻又與世無爭,溫潤如玉。
我在新加坡認識八十多歲的羅伊菲老師,也是這樣一位充滿少女感的女子。在她身邊,每個人都會深受感染,整個天地都仿佛純凈了起來。
20230306
042|楊苡、余斌《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2:第一是細節,第二是細節,第三還是細節
我的第二故鄉南通,出過一部《口述歷史:世紀風云中的南通人》。我父親有幸與張謇后代以及藝術家趙丹等名列其中。
旅美的史學家唐德剛說過:“口述歷史是活的史料,其他史料是死無對證的,而口述歷史可以慢慢談、慢慢問,可以加以補充改正,而其他歷史就不能如此?!?br>
真實的細節,客觀的記錄,坦誠的交流,深刻的洞見。這是一部有意義的口述史必備的幾個條件。粉飾太平、簡略跳躍、甚至曲意想象與逢迎,都不是好口述史。
20230307
043|楊苡、余斌《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3:如何保持少女感?
楊苡先生在回憶起相伴一生的伴侶時,并沒有如世俗期待的那樣表達時間流逝帶來的相濡以沫和深情,她有自己的標準和堅持。這份堅持,也是少女感的一部分。
“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每一天一定要做得最好?!边@是不必要寄托在任何外人外物身上的自信,無論別人如何待我,我只需做到值得!
這句話特別適合,在這個節日,送給所有女性朋友。
20230308
045|黃昱寧《小說的細節》:文學名家們如何看待ChatGPT之后的文學?
黃昱寧老師說得好:值得關心的不是機器人搶人的飯碗,而是人寫的小說會不會越來越像機器,實際上是人如何保持人性的問題。
正如人們對ChatGPT的體驗也就局限于膚淺表面的一些基本嘗試,被算法控制的閱讀正在扼殺千姿百態的寫作。
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我們都應該保持對細節的捕捉與鑒別力,以及本質上的審美力,才不至于被機器與人工智能欺騙與裹挾。
20230310
046|人類學的普同論和同在性:怎樣了解陌生人?
對另一種文化與文明,我們可以不認同,但應該做到起碼的尊重。正如對價值觀去進行評判,同樣毫無意義。
曾經的年代,當人們要呈現某種觀點,還必須字斟句酌構思加表達,而互聯網快餐式的當下,隨手一個轉發,瞬間表明態度。
這種草率,有時令人啼笑皆非:前幾天有個朋友說起他非常尊重的一位長者,居然轉發毫無營養的口水文,表示不可理解。我當時就笑了:你若不是口水文看多了,又怎知這是口水文?更何況,偶爾手滑轉發,也沒什么值得深究的。
盲人摸象不是真相。一個瞬間動作,不可太當真了,不然真累!
20230313
047| 周之江《安神晚課》:療愈方案里有沒有“十全大補湯”?
每個人的生命狀態和情形,都千差萬別,且既有獨立性又有連貫性,正所謂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對某人是療愈,對另一個人反而是苦刑;從另一個角度,工作和休息的交替,也是這個意思。
而生命的節奏往往需要適時小小地打破一下,才能在有彈性的總趨勢下連綿不斷,常變常新。
20230314
052|麥基《人物》:藝術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人,是什么?
不知什么時候,我們對一個人近況的了解,從拜訪、打電話,草率到了翻朋友圈。而更為令人失望的是,我們常常會在三天可見的冷漠里,悻悻而歸。
也許,這就是現代人體現成熟的標志。
如果真是如此,寧愿永不成熟。
羅伯特·麥基“虛構藝術三部曲”里,有一本——《人物:文本、舞臺、銀幕角色與卡司設計的藝術》。麥基為好萊塢和世界著名影視公司做過幾十年的編劇培訓,教過的學生上萬人,從九十年代起建立了一套故事寫作框架。
麥基說:“人們的經歷遠遠地超越了他們的表達,而人物則表達了他們所經歷的一切。”
相比于文學作品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我們真人生活在朝朝暮暮的日常里,如果自己不去深入地感受、記錄和表達,可能度盡了漫長的歲月,會日復一日習以為常,并覺得自己“真的沒什么可說的”。
最好的相處,或許就是久別重逢時,彼此欣慰地說,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樣。
20230321
056|愛琴畫展《春有時》:我還是喜歡陽光,我就是要好看
生活藝術家,沒有素人和業內人士之分。
愛琴的畫,來自于生活的點點滴滴,一粥一飯皆是深情。這樣的創作,完全是自然的流淌,沒有絞盡腦汁的糾結取舍,沒有苦其心志的折磨暗淡,所以她的春天,她的四季,都是明朗的,溫暖的,輕松愉悅的。
我從去年開始學習水彩,也是希望達到這樣的境界,向大自然學習生活態度,從平凡日常吸取靈感,在廣闊的歲月里尋找美。
我把自己的作品制成書夾、抱枕、絲巾。也許不久的將來,你也會收到我的禮物!
20230327
057|啟發·手串和功過格:雍和宮為什么成了互聯網公司的目標?
蒼茫大地,蕓蕓眾生。老百姓有的是方法,用以平衡這人間苦難。
有時候,人們不接受現實,不是現實本身的好壞,而是缺少一套對現實的功過標準。
我們在《翦商》中讀到,即便在殘暴恐怖的商代,人也能生活。內心承受力的極限往往由理解世界的方式決定。在電影《秋菊打官司》里,秋菊要的東西不叫公正,而叫說法——是一套讓別人信服、讓自己平衡的世俗觀念。
身處盛世或亂世,由不得人。在動蕩中獲得靈魂的安定,需要慈悲、憐憫,還有對一切舍得放手的智慧。
20230328
058|包筠雅《功過格》:人信什么,為什么信?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類似“功過格”這樣的道德約束和標準范本,是引導和規范行為的上層建筑的一部分。
在功過格推行的早期,新貴們用它解釋自己的道德合法性,困頓于科舉的讀書人用它來追求向上躍遷。“行之不得,反求諸己”,躍不上去,是自己的德行問題。這自然有利于格局的穩定。
而當社會動蕩混亂無序時,功過格的功能又會悄悄變化,秩序和傳統禮儀再度被強化,從勸人用行善來改變命數,變成了要求民眾各安其位,按自己的身份去行善,不要再抱非分之想。
真正的贏家是中國文化里的這種強大調節力和彈性,為了達成長治久安,它可以把任何東西用任何方式轉變成有利于自己的樣子。
20230329
060|孔大山《宇宙探索編輯部》:“老是沉迷于自我表達,才一步步越陷越深”
拒絕傲慢偏執,以及一葉障目的張狂,守住自己的赤子之心,讓自己活得外柔內剛。
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