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
1904年,赴日本仙臺學醫。后從事文學創作
1918年5月首次使用筆名“魯迅”
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21年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學生時代,相信每個人肯定都背過關于魯迅的生平簡介。魯迅的文章深刻難懂,也是給很多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知現在的你,是否已經能夠讀懂他的那句“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再讀魯迅,因為一位博主的推薦,也因為看到了關于魯迅先生孫子的采訪,并且還在季羨林的一篇文章中讀到了閏土的孫子帶季老參觀魯迅故居的描述。一切都在指引著我去再讀魯迅,那就隨勢而為吧。
翻開《魯迅雜文集》,腦海中的第一想法是:我已經是成年人了,理解能力比學生時代有所提升,現在讀起來肯定沒問題。讀了二三十頁之后,內心獨白是:我讀的是啥?這篇文章在講啥?我可能只是年齡增長了,腦子沒有跟著發育吧。于是第一天只讀了50頁就匆匆了之。
第二天,不給自己任何心理建設,讓心更加平靜,開始了第二輪的閱讀。然后,就發現自己如被打通任督二脈,越讀越順暢,越讀越想讀。一些精彩篇目做了記號,想要之后能夠再進行二讀。
《燈下漫談》魯迅帶我們探究了中國人骨子里“奴性”的根源。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歡喜。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都是一種時代的循環。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
讀到《論辯的魂靈》,我想封魯迅為“邏輯鬼才”,一個又一個辯題,諷刺意味明顯,嚴絲合縫,讓你無從尋找漏洞。里面真是句句經典,讓人想整篇摘抄。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升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么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你自以為是‘人’,我卻以為非也。我是畜類,現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類的爹爹,當然也就是畜類了。”
真不愧是魯迅,他說的話總是讓你無從反駁。當然,魯迅還有很多讓我震驚的觀點。在《小雜感》中,他說道: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兒性;無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兒性的混合。”
結合近期一條比較火的新聞,就更能理解他的觀點了。山東菏澤未婚媽媽李雪珂通過試管生了三個孩子。她選擇了當母親,卻不是通過婚姻的方式,她在大多數人眼里確實是一個特例。但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只要不違背公序良俗,不違法,就可以尊重她的選擇。因為不想結婚,她擯棄了妻性,保留自己的母性和女兒性。既保持了自己的獨立,又圓了自己想當媽媽的想法,著實是新時代獨立女性的楷模。
關于男性的一些觀點,也可以從雜文中略見一二。《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指出中國歷來重親權,更重父權。如何做好父親,可以像生物界學習。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
對于舊式婚姻,魯迅在《男人的進化》這篇文章中也有發表自己的看法。
同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煙,卻要比嫖妓更高明。這制度之下,男人得到永久的終身的活財產。當新婦人新郎的床上的時候,她只有義務,她連講價錢的自由也沒有,何況戀愛。不管你愛不愛,在周公孔圣人的名義之下,你得從而終,你得守貞操。男人可以隨時使用她,而她卻要守圣賢的禮教,即使“只在心里動了惡念,也要算犯奸淫”的。如果雄狗對雌狗用起這樣巧妙而嚴厲的手段來,雌的一定要急得“跳墻”。然而人卻只會跳井,當節婦,貞女,烈女去。禮婚姻的進化意義,也就可想而知了。
下面分享一些我們常見的名句及出處,如果喜歡的,可以查一下文章,閱讀整篇。
中國的國魂里大概總有這兩種魂:管魂和匪魂。
——《學界的三魂》
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戰士和蒼蠅》
勇者憤怒,抽刀向和你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刀向更弱者。
——《雜感》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小雜感》
我們中國人總喜歡說自己愛和平,但其實,是愛斗爭的,愛看別的東西斗爭,也愛看自己們斗爭。
——《觀斗》
詩人要作詩,就如植物要開花,因為他非來不可的緣故。如果你摘去吃了,即使中了毒,也是你自己的錯。
——《看書鎖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