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剛好讀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心想,《青銅時代》又是怎樣的呢?
《黃金時代》,抒寫現實,是能稍微用針一扎,就血流不止的現實。
《白銀時代》,抒寫著未來,似不知所云,傲慢痞氣,但腦洞大開的他不輸如今的美圖秀秀,令自己眼前一亮。
《青銅時代》。抒寫歷史,你不知歷史何為歷史,甚至覺得寫法荒唐,不尊重前人創作。
第二次,
重讀《青銅時代》,似乎讀出一種意味:
歷史不是長江,它沒有后浪推翻前浪的氣魄。
歷史就是當下,一群群自大的人自以為推翻歷史,創作歷史。
這就是現實,這也是歷史。
自大的人包括我自己。
《青銅時代》分三部分故事組成,源自于一個小作者,叫王二。(不止一次錯把王小波當成王二。)
故事分別是《萬壽寺》、《紅拂夜奔》、《尋找無雙》。
你除了關注露骨的兩性描寫、荒誕的人物對話、看似無秩序的敘述模式,
更應知道背后的哲理性意味。
我說得好高大上,不就讀了2次?好像已經思考了千萬遍超越了無數哲學家的感覺?
的確,重新看多一次之后,最大的收獲是——
你當下的思考深度遠遠不夠你前一秒思考的,你當下思考的東西易如反掌地推翻自己前一秒思考的。
里面的故事情節非常狗血,無非古代人和人之間的追殺、尋找、尋死,到最后無可奈何去放棄。
但是,王小波能敘述一個人物與所有人緊張的關系,去透露出一個人如何慢慢被同化、被孤獨、被掙扎、被追求、被放棄的過程。
這哲理性,在于“被”。
在那個時代,人沒有主動性,人處于極權主義的時代,人的心理、生理、事業、愛情、生命、生活都要受到統一權力的限制。
在極權社會之下,個人如何生存,就成為了王小波思考的問題。
于是就有了大膽的兩性描寫,大膽表現了人的正常性欲和變態性欲觀。
于是就有了豬和死人的比較,“活成一只豬和死人沒什么分別”。
于是就有了貪婪而獵奇的變態心理,喜歡研究“特殊人”被處死的前因后果。
于是就有了怕死和想死的區別,
于是就有了不可和不敢分清夢境和現實的尷尬。
三部分的故事,其實是極權時代下,每個人的命運代表集。
《萬壽寺》,兩位主角如何被同化、被害死的命運。
《紅拂夜奔》,相互依賴的兩位主角最終只剩下一位主角,苦苦與社會作心理、生理斗爭的過程。
《尋找無雙》,面對被同化的周圍,主角即使陷入過迷途,但如何慢慢追尋“無雙”,即心中的真理,如何讓“真理”支撐自己生存,成為動力的故事。
而三個故事,組成《青銅時代》。
我們無法脫離我們生而存之的社會,但我們有選擇去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的問題。
這個問題看似抽象,但如果細細解讀三個故事,恐怕也不是一個難題。
歷史故事被王小波改編太多,也不知道我的解讀是否正確,
如果再讀多幾本哲學的書籍,例如監獄、懲罰、真理。。。
我的理解是否會更深刻呢?
期待ing
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