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柴玩泥巴,“非典型”傳承人的小幸福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丨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是湖南省的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銅官陶瓷產業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陶瓷技藝獨具特色。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帶領先民在湘江一帶開始了制陶之業,至唐代銅官陶瓷發展迅速,陶瓷技藝逐漸成熟,五代后絕跡,窯址在湖南省望城縣銅官鎮瓦渣坪,故稱銅官窯。
劉嘉豪出生在陶瓷世家,曾祖父是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劉子振,人稱“泥人劉”。父親劉坤庭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舅舅從事陶瓷培訓工作,他自己現在也正在跟妻子一起經營泥人劉。
我們見到劉嘉豪的第一面,他當時剛健身結束,身上還穿著運動的緊身衣,一臉憨厚地沖我們打招呼。那一刻完全顛覆了我對手藝人的印象,這是一個“非典型”傳承人。
從小深受家庭熏陶的劉嘉豪,幼年開始接觸陶藝,更讓他成為年輕的非遺傳承人。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劉嘉豪第一次選擇銅官窯燒成方式沒有選擇家族傳承的泥塑,而是選擇柴窯燒成方式。他想要借由燒柴窯的方式做出更多創新的、打破大眾對銅官窯刻板印象的作品,那時候劉嘉豪才上大一。
初初選擇燒柴窯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學習資料,“傳”二代的身份也沒有為劉嘉豪帶來福利。當時光是研究怎么燒,燒到什么溫度劉嘉豪就費了不少時間。一批燒柴窯要花費兩個月,而劉嘉豪有半年的時間沒有燒出一件滿意的陶瓷,期間他曾經曾經三天瘦下十斤,三天不眠不休。
現在,那些不滿意的瓷器都被劉嘉豪貼在墻上作為裝飾。
匚??父子的博弈與和解
起初劉嘉豪選擇燒柴窯收到家里人尤其是父親的反對。也許是“泥人劉”祖傳的倔強,劉嘉豪與父親在制陶的方式上爭執了許久。父親反復否定柴燒的制陶方式,在反對得最厲害的時候,劉嘉豪在沒有一分錢的情況下離家出走去了北京,在那呆了半個月。
后來劉嘉豪才知道,嘴上反對的最厲害的父親,在每次他跟朋友喝多了酒以后,會很高興地跟朋友炫耀:“我崽兒終于跟我學這個事情”。酒大概也是父子倆獨有的溝通工具,父親會借著酒對劉嘉豪講些平時說不出口的,掏心窩的話。多喝了幾次酒,父子倆之間的矛盾開始逐漸化解。
現在,劉嘉豪跟父親開始合作創作作品,劉嘉豪有創意的時候畫個草圖,父親用自己的理解去表達,父親甚至有時候問劉嘉豪怎么不多畫一點。偶爾父親還會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劉嘉豪的燒柴窯里燒,做出來的效果有時也會讓父親感到驚喜。
劉嘉豪也在跟父親學習泥塑,學了泥塑他才發現泥塑手藝跟其他手藝不一樣,泥塑的知識都在手藝人的腦子里,不需要找資料,也不要去模仿,全靠想象就能做出許多令人驚艷的東西。經過這些日子,他回過頭來發現父親的技藝有多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