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時間讀書?讀不懂晦澀的專業書籍?讀不完厚厚的一大本書?怎么辦?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讀書?如何真正的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如何通過讀書解決自己的問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如何舉一反三,將書本知識運用到生活與工作?
這是一本告訴我們,如何不用“讀完”整本書,卻能將書讀懂,會用的方法,一本通過主動閱讀而進行實踐轉化的實驗。目前這樣的讀書人,已經開展了“拆書幫”的系列活動。
從實用的角度,根據自己的問題,通過閱讀摸個篇章,某段文字,進行理解與運用。不是將一本書讀完,而是選取為我所用的片段。也許這本書更適應現代社會碎片化的信息時代,也許這樣的閱讀功利性太強,但是,最起碼,這樣的讀書方法,會讓我們能抓住某個問題深入思考。
其實也很簡單,作者就是通過讀書的三個階段,RIA(reading/interpretation/appropriation),即閱讀某個片段、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運用聯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這個讀書的理論是基于成人學習的五大公理,自我導向、關聯經驗、強調實踐、聚焦于解決實際問題、內在驅動,說白了,成人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的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聯系實踐,基于自身問題的主動閱讀以及通過讀書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成人的閱讀模式,只要能夠把握核心的知識點,聯系自己的以往經驗,通過互動交流,就能夠達到閱讀而解決問題的效果。
所以,作者對原來的“讀書”給予了一個新的概念“拆書”。首先是通過閱讀一本書的核心知識點,reading;然后用自己的話去解釋,去真正的理解這個核心知識點,也就是interpretation,這是一個理解反思的過程;最后就是運用,將這些核心知識點聯系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實踐,去解決問題,也就是appropriation。
類似于閱讀理解的三階段,三個階梯,閱讀片段,理解,運用。不過這個里面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需要閱讀者去精心準備的,比如你閱讀的片段,是不是這本書的核心知識點啊?你為什么要選擇這個片段?這個片段幫你解決了什么問題呢?
第二點,你是否真正的理解這個片段的意義,你能用自己的語言真正的概括出來嗎?如果你自己做一個拆書家,你要幫助自己找到學習者與運用者之間的過渡嗎?
第三點,你的運用真正有效嗎?真正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嗎?
說的再直白一點,這其實是一個將書由薄讀到厚的過程。雖然選取的是一個片段,但卻需要讀者扎扎實實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所以與其是“拆書”,不如說是“吃書”。而且,如果是一個人拆書,你的收獲就要小的多,如果是將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通過閱讀一個知識點,通過大家的討論,通過大家的分享,一起解決問題,那么你的收獲不亞于參加一場主題培訓。為什么?因為這種圍繞知識點,通過理解、研討、交流、解決應用、分享經驗的做法,是真正的參與式培訓,是真正的案例培訓,不是空洞的講理論,而是基于生活與工作的運用。
我們以往參加的那些培訓,仔細想想,不就是專家一個人在那里將自己的理論框架體系,結合案例來講的嗎?一天或幾天的培訓,等結束之后再反思一下,真正的干貨就是那幾個核心知識點啊,關鍵還是參與者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指望培訓師在一場講座中就解決自己所有問題,絕對是空想。而那些所謂的培訓大師們,他們吸引人的,是他們的觀點嗎?是他們的解決方法?都不是,更多的是培訓師個人的表演而已。像原來什么余世維、曾仕強、陳安之等,他們的培訓靠的是什么?也就是怎么講故事而已,也就是一個個通過案例將那些觀點和問題解決的方法揉進去而已。
來看一個具體案例吧,想想如果是你看到這樣的一段文字,你會怎么拆書呢?你會想到解決自己的什么問題呢?
下面是《社會性動物》中一個片段的拆解示范:
R閱讀原文片段
E.阿倫森,《社會性動物》,26頁
社會影響分為三種類型:依從、認同、內化。
依從:指一個人為了獲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而做出某種行為。在依從中,最為重要的成分是權力。
認同:因為個體希望與影響施加者保持一致,從而與之建立起令人滿意的關系。在認同中,最為重要的成分是吸引。
內化:將特定信念內化的動機是希望自己正確。假如施加這種影響的人被認為值得信任而且具有很好的判斷力,我們就會接受他所主張的信念,并將它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之中。在內化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可信性。
I拆書家引導促進
銷售歸根到底就是賣方影響買方。當然,換個角度說,采購行為的本質就是買方影響賣方。分析一下雙方分別用的哪種社會影響,這很有趣,也很有用。
買方說:“你不答應我的條件,沒問題,有其他供應商答應”,這是試圖用什么影響賣方?——他的權力,買或者不買的權力。
買方說:“我幫你把成本算得很清楚了,所有加起來,你生產一條毛巾的成本是1.21元,你1.25元給我。我知道你這樣等于沒賺錢,但你以后就可以跟其他采購者說你是我的供應商,他們肯定就不會擔心你的品質了。”——有這種買家嗎?有,沃爾瑪、家樂福就是。他這是用什么影響?是第二種,讓對方“認同”,核心是自己有吸引力。
買方對你說:“根據我們的調查,今年一定流行這種款式的靴子。”而你回想前幾年他對流行趨勢的判斷,無一例外都是對的,那么你是否相信他?你會相信,這就是第三種社會影響,“內化”。
這個片段的拆解要求是:請想想你作為賣方,曾怎樣影響過買方,這些影響分別是哪種類型?
這樣拆解之后,你就可以更有效更主動地去影響客戶,也可能產生出新的影響策略。
A學習者拆為己用
現場學習者1:
我主要是管渠道的。我有一點權力,就是在促銷的時候,我能決定多給哪家經銷商幾件促銷品。所以,有時候月底考核銷量的時候,我還差一些,就去跟幾家經銷商說:“幫我壓點貨,下次促銷我多給你兩件促銷品。”促銷品算是稀缺資源,他為了能多拿到一點,會幫我這個忙。這是讓經銷商“依從”的例子。
現場學習者2:
我們邀請有一點意向的客戶來產品說明會,說明會總有一個環節,是邀請現有的客戶對我們的意向客戶來現身說法。一連安排3個客戶的高管來推介,舉很多具體例子說明我們產品給他幫助多大,然后邀請來的意向客戶就會很認同。這是讓客戶“認同”的例子。
現場學習者3:
很多廣告的畫面都是某產品放在超市里,一群人去搶,這應該也是利用“認同”或者說“從眾”的心態。
現場學習者4:
我做我這個行業的銷售十幾年了,我的客戶都喜歡跟我聊,因為我能給他們出主意、當參謀。剛剛還有一個老板打電話問我,說他不想做現在的川菜了,想做粥店,問我的建議。基本上,對我認可到這種程度的客戶,理都不理我的競爭對手。這是影響的最高境界——內化。
從這個示例中可以看到拆書幫3個核心環節的作用。首先讀一段圖書的內容,只要片段即可,不需要整本書。然后,拆書家大概重述和講解了一下剛剛閱讀的知識,進而要求學習者回顧自己的經驗。這些都是對I的體現。
學習者理解了這個知識,再響應拆書家的要求聯系自己的經驗,給出了自己的案例。這既是對這個知識的體驗,又是對自己經驗的反思。
在拆書幫現場學習中,學習者只要按著拆書家的要求做就可以了。
若是自己閱讀這段內容,就需要有意識地問自己“我作為賣方,都曾怎樣影響買方,這些影響分別是哪種類型?”,然后再自己回答。
經過閱讀片段(R)、引導促進(I)、拆為己用(A)這三個步驟,拆書幫解決了成人學習的三大問題,幫助學習者從一本30~50元的致用類圖書中,獲取與一場3~5萬元的培訓同等的價值。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幾乎不會感覺到沉重、疲倦或焦慮;相反,讓人從小就感覺很難受的“學習”,如今很容易就能讓人感到輕松、愉快、有成就感。
看看這個案例,說明了什么?有拆書家對閱讀片段核心知識點的理解和引導,然后引發參與者的主動思考和聯系自身案例,將一個個表面的現象和問題,先上升到理論,再運用到實踐。從邏輯分析上,有一個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過程。
在這個案例中,拆書家引導的是如何在銷售溝通中,賣方運用自己的影響力來達成自己的銷售目的,這個影響的過程中,有三個階段,依從、認同和內化,如果回到這本書《社會化動物》,是不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人性,分析在群體性人群中,如何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的過程?
如果你來拆書,你還可以提出什么觀點?你還能將這個核心知識點運用于哪些生活和工作場景?比如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夫妻關系,同事關系以及與領導關系等,哪一個不是遵循這樣的規則?為什么有的人能夠擁有影響力,為什么能夠讓人信服?能夠說話有人聽?如果你想要擁有這樣的影響力,也不妨將這樣的原理運用其中。
通過這個案例說明什么?也許我們不要讀完這本書,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將這本書的核心知識點理解并運用了。真正讀懂一本書,不是理解作者寫的每一個字,而是能夠將作者的核心觀點與自己的問題建立關聯和運用以解決自身的問題。
當然,在運用這樣的讀書方法或拆書方法,是基于你有需要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是一種目的性非常明確的實踐性閱讀。有你自己對問題的反思與思考,有自己的體驗經歷,否則,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沒有效果的。
因此這樣的讀書方法,即使有上百個不足,有上千個功利性的短視,但是,最起碼,它能夠引起你的思考,引發你的實踐,是真真實實的知行合一。這樣的閱讀不是逃避現實,不是躲避在作者文字表達的背后,而是一種與作者真正的交流和運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是一群人圍繞同一個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去分享自己的問題解決方法,你的收獲是不是更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