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書及情,書言道。與我們平常愛看的書不同,《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像一本工作筆記,更像一位親切和藹的老師傅,胸中有經驗溝壑,腹內有方法乾坤,一步步將我指引向那陶行知、何炳章筆下璀璨的教育理想世界,也讓我窺見、領悟到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性:用專業素養構建班主任工作的尊嚴、用喚醒引領打開學生成長的大門、用熱愛鋪就班主任工作的風景。
一、用專業素養構建班主任工作的尊嚴
一說到班主任,就想到了忙碌,面對一群活潑的孩子,班主任總是忙于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再忙也不要忘記思考,教育不能只靠激情的燃燒,教育者更需要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專業素養。唯有專業思考,方能增長專業智慧,提升工作的專業性。
遇到學生的問題,一定本著追根溯源的思想,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當我們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時,也許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最偉大的力量不是暴力而是溫和,暴力里永遠長不出專業性。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生氣時很多人都會大聲吼叫,這是為什么?實驗證明,當一個人內心極度脆弱時,他會通過大聲吼叫來強調自己的強大,因為除了聲音外,他什么都沒有了。當我們遇到問題,只能用撕書的方式來解決時,當我們看到孩子那恐懼的眼神時,我們可能會在某一瞬間產生一種威嚴感和成就感,但殊不知,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成就感,正在吞噬著我們的專業尊嚴。
?作為班主任,我們的終極目標是關注每一個人的成長。新加坡政府給校長的任命狀上寫著:“你要時時刻刻意識到有無數的孩子的未來就掌握在你的手中。”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基礎教育的芬蘭也特別強調關注每一個個體的發展,他們認為,任何一個個體的失敗都是國家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教師針對每個個體的教育都應關注其內心的感受,這是班主任的良知,也是班主任的工作藝術,更是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和尊重。
作為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有兩種成功:一種淺層次的成功是表面上解決了問題;另一種深層次的成功是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我們每一個班主任都要提升工作專業性,避免情緒化,用專業素養贏得班主任工作的樂趣和尊嚴。
二、用喚醒引領幫助學生打開成長的大門
我始終堅信,一個優秀的老師、班主任一定是一個能影響學生并改變學生的人。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我們的有些家長和孩子卻認識不到閱讀的重要性。為了能讓孩子喜歡閱讀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推出了“閱讀明星”打卡任務,鼓勵孩子每天堅持閱讀打卡。堅持一段時間后發現,有些孩子失去了打卡的興趣,變得懈怠。我又根據小學生好勝的心態,在班級進行閱讀比賽,每周五的隊會課我們會進行一周閱讀匯總,評選出本周的“閱讀大王”。我進班時必帶一本書,在早讀、午讀、自習、閱讀課時,我會抓住一切間隙進行閱讀。時間長了,孩子們也都學著我的樣子手拿一本書,利用一切間隙閱讀。
我的三筆字是我的一個短板,練字也成為我每天的一項任務。有時在第一延時,孩子們寫作業,我就專心地練字。我們互不打擾,又互相影響。為了能把字寫規范、端正、整潔,我會反復地擦了寫,寫了擦,直到滿意為止。有孩子看我寫一首詩竟然用了整整一個小時的時間,不禁問我:“老師,您已經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擦了啊?”我指著黑板上的字讓他看:“要把字寫好一定要注意結構和關鍵筆畫,沒有做到這兩點的字都不能稱得上’好’。”孩子們聽了我的話若有所思,他們也學著我的樣子在作業本上寫了擦,擦了寫,力求讓字體更規范。
為了能給孩子們留下小學生活的美好印記,也為自己的教育生活留痕,從他們入學第一天起我就堅持記錄班級日志,兩年時間我用440篇班級日志定格了和他們在一起的美好。孩子們不僅養成了第一時間看日志的習慣,還跟著我一起學著記錄,我們班的趙宥尊在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用拼音來記錄日記,從那拼音混著漢字的日記中我仿佛看到了“堅持”的種子正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
每一個學生都在成長的道路上尋夢,作為一名老師、一名班主任,就要給這些尋夢的孩子引路,在他們的心中寫一本最美的書,用自己的喚醒和引領幫他們打開成長的大門。
三、用熱愛鋪就班主任工作的風景
初為人師還沒想“喜不喜歡做班主任”這個問題,就成為了一名班主任,那個時候我把自己泡在教室里,跟在學生身后事無巨細地處理問題。當時最簡單的想法是只要能跟學生打成一片,就可以管理好班級,自己就是一個合格的班主任。
在把一件件繁瑣的班級事務理出頭緒的過程中;在把一樁樁學生糾紛順利解決的過程中;在一次次吐槽和抱怨、又一遍遍堅持和自我治愈的過程中。逐漸的,在我的腦海里那個始終堅持的目標在發生變化,從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變化成了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除了向有經驗的老師求教,我就從書本中找尋適用的方法和策略。《做最好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漫談》《56號教室的奇跡》《愛心與教育》……一本本的書幫我度過了初為班主任時的迷茫,也讓我慢慢勝任“班主任”這一角色,也漸漸讀懂“班主任”這部書的內涵,讓我真正喜歡上了“班主任”這個角色。
做了母親后,對班主任又有了一種特別的認識,從原來的管好一個班到關注到每一個孩子。不再以自己的意愿是否達成為目的,而是關注對于學生的成長是否有意義。不固執于自己管理的好不好,多聚焦于對學生是否有幫助,理解生命的不同與個性,尊重個體的多樣性,更多的時候以一種平和和冷靜客觀的狀態處理和解決問題。
我固執地認為管班和帶班是不一樣的,教學與教育是不一樣的,教書與育人也是不一樣的。少一些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為什么的堅持。與其想著怎么管好一個班,不如嘗試多去了解每一個學生,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會更有效果和意義。理解生命的多樣,尊重生命的規律,幫助每一個生命成長,這是我認為的教師這個職業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班主任”這個角色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風景。
相信一路花開,永遠懷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