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班主任研究》第二輯“聚焦班主任發展”讀后感之十三:
讀《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存在依據與實踐框架》有感
一天的培訓結束,靜下心來閱讀了王立華老師的《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存在依據與實踐框架——基于“梨花院落”運行六年的實踐體會》。關于這內容,還真的是頗有感受。
一、看文本構架
從整體來看,本文分成了四個部分,從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的必要性、行動哲學、運行策略、實踐框架來談“梨花院落”運行的實踐體會。今天劉主編提出看文章先看題目和框架,題目是否能表達核心觀點,是否能聚焦主題,框架是否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從標題來看,主題突出,直接揭示主題——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框架合理,一環扣一環,闡述清晰。
然而,我還是覺得有點小小的問題,記得李家成教授總會提醒我們,寫文章一般都需要三個部分,每個小點也需要有三點進行說明。然而這篇文章的第一、三、四部分都只呈現了兩部分的內容,相對來說,體系的呈現還是有些單薄(個人想法)。
二、讀文本內容
此篇文章呈現的是:近幾年,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在中小學班主任群中體的涌現,在班主任培養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從正式班主任工作室成立的問題入手,引出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的必要性,再談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肉丁的行動哲學、運行策略、實踐框架。總體來說,內容的闡述能讓讀者非常清晰地了解“梨花院落”項目的運行,對“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的概念綜述也非常清晰。
我非常贊同“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有助于引領班主任尋找班主任工作個性的創建方向。”相對于正式的班主任工作室,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強調了成員的相同的教育信念、志趣愛好、行為取向,以包容、共享的心態面對成員之間的觀念、行為不協調或沖突,每位成員的成長行為都帶上了明顯的自主、平等、協商、共贏的色彩,有助于引領班主任在聯系中對比、在對話中找到班主任工作個性的創建方向。
正因為非正式,所以成員更多了發展的自覺與成長的主動,相對于官方組成的工作室,多了主觀的能動性,因為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非正式班主任成長共同體則不會單向度地落實這種專業權力關系,每位成員能在其他成員的幫助下實踐自己的教育追求,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專業自我創造者,進而建構起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個性。從策略與實踐框架來看,更尊重了每位成員的個性與獨特發展,能形成類發展,卻又能體現個體的差異性。
三、思工作實踐
從個人角度來看,我需要建構工作個性。首先,養成哲學思維的自覺性。目前看來,自己還是對教育專著閱讀的不夠,其他的書籍更是極少涉及。相對來說,自己還需要系統地學習、研究西方經典哲學、教育哲學,并注重運用,把哲學理論變成哲學思維方法與能力,以養成哲學思考的自覺性。其次,需要梳理個人教育史,錘煉自己的教育精神。平時雖然也寫了不少,大多還是自己的閱讀記錄,極少有成長大事、編制成長年譜、撰寫教育自傳的內容,只有認真的反思自己的教育之路,才有可能立足于自身,尋求發展。再次,需要立體化地提高自己,打造自己的專業素養。磨出“我”的文化品位,為班主任工作個性建構奠定審美格局。學習經典,思考經典,從中把握自己的教育方向。
從工作室角度來看,去年年末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員6名,除一名本校班主任,還有5位來自全縣鄉村班主任,只有一位是有5年班主任齡的,其他都只有一年班主任齡的年輕班主任,記得第一次見面時,有一位老師就說:我自己是不想參與的,學校領導硬要我報的,沒辦法。自己體力和精力都跟不上。面對著這些00后的年輕班主任,回憶起自己剛從教的日子,沒有人幫助,什么都得靠自己,有好心的老班主任看你手足無措會忍不住幫你指點一二,根本沒有人會指導你。當時總想,如果有一個導師該多好。可現在的年輕班主任似乎對于班主任工作本身就不夠熱愛,相較于當班主任,更愿意當學科教師,因為責任小,事兒少。說實在的,自己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尤其遇到一些難教的學生或者難纏的家長更是如此,真的恨不得放棄了。可是這樣的念頭轉瞬即逝,更多的是幸福與付出后的滿足感。
工作室僅一名男班主任,記得上半年他曾求助于我,因為兩個孩子的課間沖突,雙方家長不依不撓,讓他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在與他溝通的半小時內,我不斷地告訴他:我們不需要將班主任神化,我們都是普通人,合理地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的無法得到理想與尊重,那就拿出法律的武器來保護學生和自己。我想告訴年輕班主任的是,我們做這一份工作,需要的是客觀與科學的面對,而不是抬高自己。同時更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那么閱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假期前工作室讓學員先進行了一次共讀,逐一點評后,再布置了假期的閱讀任務,然而到目前為止只有一位學員上交了一篇讀后感,其他學員都處于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這也就是行政組織形成的工作室最大的弊端:班主任在“被培訓”中只是學校意志的接受者、執行者,自主成長的意愿不足,空間狹小,參與愿望低。作為工作室負責人的我,也自然沒有推動的自覺意識。自己每天都能做到更多的分享,但是促動很小,這也是自己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總體來說,還是自己不能有效地調控成員的活動,需要提升個人協調能力與工作室成員的專業自覺性。同時,也需要讓成員們看到自己,有成長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