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是枝裕和的新電影《小偷家族》在國內上映了。(好吧其實已經很久了,只是我被工作拖著所以一直沒有寫完發出來)
雖然8月電影扎堆,既有《蟻人2:黃蜂女現身》、《碟中諜3:全面瓦解》、《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等好萊塢大片,也有《風語咒》、《一出好戲》、《愛情公寓》等國產電影。
但獲得了戛納金棕櫚大獎的《小偷家族》,卻無疑是其中最受關注和期待的電影。
這個電影是圍繞著一個不尋常的“家庭”展開的。
之所以說它不尋常,是因為這個家庭各個成員之間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他們都是被拋棄的人。
有的是被第三者插足,被迫離開了原有的家庭。
有的是不受父母待見,所以自己選擇了離開。
有的是被辭退,沒有了工作和生活。
有的則是父母根本不想把Ta生下來,沒有所謂的“家庭”、“父母”與“愛”。
因緣巧合之下,這群被拋棄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家庭”。
“爸爸”在工地上打工,“媽媽”在洗衣房上班,“奶奶”領取微薄的養老金,“姑姑”在風俗店工作,而兩個孩子則負責在商店里偷東西補貼家用。
他們用盡了全部的力氣,在社會的最底層,過著貧窮而又溫馨的生活。
對于這樣一個故事,如果導演把它拍的外顯張揚一點,那么這個故事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流于表面的普通故事,不會引起人的太多關注和共鳴。
可偏偏導演太過聰明。
他將電影拍的平靜又克制,讓人看得沉重又歡喜。
沉重是因為,電影里那些人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來說,與我們自己的生活一般無二:我們的生活其實也是這樣,看似無聊瑣碎,但暗流涌動的絕望卻無處不在。
讓人(比如說我)忍不住想要放聲大哭:生活真的好苦啊!
而且,最可悲的是,這其中的很多苦,并非因為人生路上的任何挫折或困難,只是因為無可奈何而已。
比如說,你出生的國家,你降臨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性別,你的姓名,這些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都不是你自己能選擇、決定的,它們早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之時就確定好了。你無法預料它是好是壞,但你除了接受以外,別無選擇。
我們能選擇什么呢?不過是人生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和人世間最細膩最美好的一點溫情罷了。
它們可能并不偉大,并不高尚,但卻是我們苦難的人生里,唯一的一顆糖。
有了它,就算人生再苦,你也會有應對人生的力量,有繼續努力活下去的勇氣。
讓人歡喜的是,《小偷家族》里的人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顆糖。
“奶奶”被原來的家庭拋棄,孤苦無依,在幾個陌生人身上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
亞紀遠離了原來的家庭,在這個家庭和4號先生的肩膀那里得到了溫馨。
友里被自己的父母拋棄,在這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夫婦”身上得到了關愛。
……
他們,就如同海報上的那句宣傳文案一般:什么都沒有,只有愛。
愛,就是他們苦難人生里,唯一的糖。
所以,他們盡管可憐,但終究還是幸運的。
可是,電影,終歸是電影,永遠不能等同于現實。
電影里的那些人,因為編劇的安排,得到了安慰與救贖。
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無論有多么不幸,都不會有編劇來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大多只能繼續直面慘淡的現實。
被父母拋棄了?好吧,那就只能做個孤兒,自力更生。
被孩子拋棄了?好吧,那就只能獨自生活,靜靜等待死亡的降臨。
被工作拋棄了?好吧,那就只能換工作。
他們就這么活著。
倘若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倘若某天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他們可能就會放棄生命,永遠地離開人世間。
雖說生活確實很艱辛痛苦,人應該有決定生還是死的權利,但是,如果真的就這樣死去,也實在太可悲可憐了些。
所以,我經常想,我們既然活著,就不妨為自己找一顆糖,比如說工資啦,愛情啦,家人啦……這些東西看似是負擔,但卻也是苦難人生里的星火希望。有了它,生活才會有方向,人生才會有希望。
本來,人活著也就是圖個念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