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心得
重新定義管理者
所謂的管理者,不是上司、領導,只要是對組織負有責任,能影響組織經營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的判斷標準,不是管理多少下屬,甚至是否有下屬,而是能否通過自己的知識做影響組織決策的人。
成為卓有成效的領導者要養成的五個習慣:
第一、善用時間,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屬于別人,而不屬于自己。管理者是通過別人拿結果,同時,還要對別人的結果負責。你的時間應該花在讓他知道如果正確、高效的工作,他的工作結果方能體現你的管理和時間價值,所以,管理者要多花時間在別人身上做有價值的事情。
記住:你的時間價值,體現在對他人的貢獻和他人的工作成果上。
第二、專注貢獻,對管理者的評價在于成果,而不在于付出。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看付出了多少,而是看對外界的貢獻有多大。要為了達成工作成果而工作,而不僅僅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履行職責式的只看工作盡責,不看工作結果。不專注成果和貢獻,只看自己努力付出的人,往往效率低下,自詡勤奮,實則可憐。
記住: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要為了成果而工作。?
第三、用人之長,把工作建立在所有人的長處上。善于利用同事、下屬的長處,包括自己的長處。管理者要用人之長,避人之短,將別人的優勢和長處充分發揮,營造這樣的組織氛圍不僅讓組織內部人員處于最佳自提,也讓組織效能充分發揮。對于管理者來說,識人用人,就是把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讓其效能發揮最大化。
記住:知人善用,是管理者永遠的職責和修煉。
第四、要事優先,一次只專注一件事。每個人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管理者絕不能面面俱到,事無巨細,必須聚焦關鍵,要把時間放在少數領域。如果工作沒有主次輕重,分不清優先和關鍵,是無法獲得期望成果的。
記住:聚焦關鍵,要事優先,抓住關鍵,就成功了一半。
第五、有效決策,有效的決策是方向正確對組織發展有利的決策,而是全體同意的決策,管理者要經常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但一定要明白,組織中不可能總是意見一致,英明的決策往往需要背負巨大壓力,力排眾議。做老好人,誰都不想得罪,不會是一名好的管理者。真正有效的決策,是針對全局的取舍和平衡,不在于做什么決策,而是決策之后的推行。
記住:廣泛的聽取意見,小范圍討論分析,一個人作決策。
管理者首先要從思維上進行轉變,管理不是簡單的制定規則、發號施令、KPI考核甚至是親力親為,而是具有科學思維依據的系統工作,需要我們從觀念和具體工作中不斷調整和改善。
? ? ? ?管理者若想走向優秀甚至卓越,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和反思。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自以為是,不要用過去的眼光和經驗來看待當下和未來的問題,演繹法并不是一直有效的。在現實工作過程中不斷的去暗示自己在每一個當下摒棄以前的下意識動作,轉而通過科學管理的視角去看待和執行。書讀了并不一定讀懂、讀懂并不一定能夠實踐,道理人人都會講,但做起來容易走樣。我們常常受制于巨大的思維慣性和認知遮蔽,越是有了一些經驗,越會發現“知行合一”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