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在一起堅持30天的寫作群就要解散了,在這里和每一位同學道一聲:珍重,再見。如果您還不熟悉我,記得在咱們中間有一棵“木棉樹”就好,那是我公號的名字。
這30天里,近百名同學每天都提交一篇文章,共計3000篇左右,如果每篇按1000字(雖然要求每篇不低于500字即可,但是一旦寫開了,500字是打不住的)算的話,那就是大約300萬字,以10萬字為長篇小說的底線,我們加起來大約寫下了相當于30部長篇小說的文字,想想是不是很偉大,很了不起啊。
和每一位同學一樣,這30天的意義對我來說也是非同尋常的。直觀地看,4月份已完成原創文章29篇,約3萬字,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天給我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
一、由忐忑焦慮到篤定自信
我原來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感覺只有一些所謂的“大事”才值得一寫,而平淡的生活乏善可陳。所以,同樣是跑步這一主題,之前只有在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之后我才會去寫一篇參賽記。
而通過這種高強度高密度的寫作練習,我發現瑣碎、細小的寫作素材里也經常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都可以深入發掘成為一篇有價值的文章。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當日的小確幸,而在尋找這些尋常的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時,就好像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和愛的教育,相對于最后寫出的文章,這些感受應該是更重要的,所以也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在這30天里,因為寫作已經成為必做的一件事,所以即便到晚上8點多還沒開始寫,我也相信一定能完成,以前那種還沒寫就開始發愁、焦慮的情況越來越少了,而是增加了一份篤定和自信。
二、由“動腦不動手”到“既動腦又動手”
以前對寫文章沒有信心,往往是以為自己還沒有考慮好,所以就一直停留在思考的階段,而那些未加系統整理的思想只能稱為一閃而過的思緒。
而通過這種高強度高密度的寫作練習,對我來說,想和寫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在提筆之前頭腦里對寫什么、怎么寫、寫到什么程度 并沒有特別清晰完整的概念,而是邊想邊寫,邊寫邊改,就這樣反而經常寫出超出自己預料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會再回過頭來根據文章內容推敲一個更恰當的標題。
三、由“我寫什么你就看什么”到“你想看什么我就寫什么”
因為需要天天寫,有時候會拿不準寫什么才好。剛巧在寫到20天左右的時候,朋友給我出了一個題目,由此誕生了《一碗油潑面的距離》,把跑步和飲食的控制用比較有趣的方式寫了出來。受此啟發,我開始向朋友們征集題目,后來又寫出了7篇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實際可以收到一舉三得的成效,一是朋友留的題目都是仔細斟酌過的,幫我解決了不知道寫什么的難題,二是在寫之前就有特定的讀者,即便是只有一個人感興趣的話題那也是值得一寫的,三是我在文中提出的一些建議或思考雖然是一己之見,不一定正確,但是也有可能為出題人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更重要的是,朋友們給出的題目也讓我走出了一些自我的局限和設定,讓我有機會思考類似人生的意義、理想生活、婚戀情感等平時不會去深究的、比較大的主題,對自己也是一種自我教育。
說到這里必須要感謝好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互相交流、學習、監督和激勵的寫作平臺,讓我們有勇氣去嘗試一件平日想都不敢想的事——寫作30天,并且竟然堅持到了最后。
因為寫作本身是一件很消耗時間和腦力的工作,所以我在完成每天的任務之外,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拜讀每一位同學的作品,所以,一個月過去了我和大部分同學還不是很熟悉,這是這30天里唯一讓我感覺遺憾的事。
但是,我相信人生無處不相逢,而我們又是同一類人,如果下次在什么地方不期而遇,說不定我們一眼就能認出對方。
那么,就讓我們互道“珍重,再見”吧,感謝三十天的陪伴和共同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