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餐桌上的故事
我們到餐廳首先四處尋找中國同胞,可一個也沒找到。可能是英國不在歐洲主要旅游線路上,中國人到歐洲旅游不順路,所以中國人來的少。另外,當時到英國必須有因公護照又必須單獨簽證,遠不如到歐盟其他國家方便。歐盟大多數國家實行的“一證通”在英國行不通。另外,我們住的賓館價格較貴,地方較偏,在倫敦的最西部,所以,這里沒遇到中國同胞。
去英國之前,有人說英國人喝茶,不喝咖啡,我在早餐看到英國人端著咖啡杯一點不少喝。英國人喜歡喝紅茶。我們這次出去帶的禮品是龍井茶,看來不太對路,但他們還是很喜歡中國茶。
語言不同影響著人們的交往,如果世界上是同一種語言,不知還要前進多少年。由于語言不同,很簡單的一件小事,就可能變成一個小笑話。
剛到歐洲吃早飯時,我看餐桌上有個不大的長條小紙包,我就把一個黑人女服務員叫過來,用筆在餐巾紙上畫個“?”號,問她這是什么,她說了半天,張嘴比劃,并有往嘴里放的動作。
我明白大概意思,這肯定是吃的東西。這時,我們團的一位女同胞問,這是什么?我說,剛才問服務員了,這是吃完飯,放在嘴里清口的東西,相當于我們的口香糖。我剛說完,對面的女同胞就把這個小白片放進嘴里,我還沒等問味道如何,這位女同胞士又把這個像個白藥片的東西吐出來。我問是什么,她說:“你胡謅,這哪是什么清口的東西,是糖精。”
講究禮儀、文明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只不知何時被個別人壞了規矩。我發現,有時在歐洲吃早餐,只要中國人往里進的時候,餐廳服務員大都會引導中國人坐在靠里邊的座位上,其原因是中國人吃飯時,說話聲音大。
在歐洲餐桌上講究不少,以英國為例:餐巾打開后,可鋪在大腿上,也可將一角插入領口,擋在胸前;右手拿刀,左手拿叉(提示:吃西餐要記住,否則每到吃西餐還要問別人),刀子用來切肉,叉子往嘴里送食物;切肉時不要碰出聲音;吃剩的骨頭和魚刺要用叉子送回盤子,不能吐進盤子里,也不可動手;喝湯要用匙子喝,不能端起來直接喝,不要喝出聲音來;不要含著食物說話;刀叉并攏放在盤子里,服務員會認為你吃完了,會將其收走;只顧自己吃飯不與別人講話被認為沒有禮貌的,但說話太多、聲音太大就更不禮貌了(提示:到歐洲吃飯不要大聲講話)。
開始,餐廳服務員有意識把中國人盡量安排在角落里,我還認為是一種良好的服務,是對我們照顧,時間長了,才看出緣由,原來是因為中國人說話聲音大。我可能是逆反心理作怪,就不按服務員引導坐,非不坐在邊上,人家服務員也不強求,只是引導一下而已,你坐在哪里自便。其實,按中國人到飯店里吃飯的習慣,除了包間以外,一般人都愿意坐在大廳邊上的飯桌吃飯,比較清靜,坐在中間,四面都是人,看著你吃飯,總是不得勁。我寧可不得勁,也不坐在邊上,我不大聲說話還不行。后來形成條件反射,回國后,只要在大廳吃西餐,我不自覺就坐在中間。
歐洲早餐比較豐富,西餐早上有鮮水果汁。出門在外,不太習慣吃水果的先生們,缺乏維生素,容易上火爛嘴。在歐洲一個不大的蘋果也需人民幣6元以上,有的人還不愿吃。那么,早上喝一兩杯鮮水果汁是不錯的選擇。
歐洲之旅,無論是公務還是旅游,平時在中餐館就餐,大都是五個菜一個湯,燉豆腐、燉白菜、炒豬肉(牛肉)、炒雞肉、炒雞蛋(燉魚) 一般是主打菜,外加一個湯。在歐洲大一點中餐館大部分是臺灣人開的,中國留學生在餐館打工的比較多,收入較低。也有溫州、廣州等中國大陸人開的中餐館,但相對規模比較小。在歐洲吃中餐,總的感覺,中國大陸路邊小店隨便找個做飯的去了都能當大廚。中餐館只能賺中國人的錢,質量不高實在是影響著中國美食文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