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理智的快捷方式,直覺是情緒的快捷方式。…建立更重要、更有效的快捷方式(情緒與直覺),本質上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的過程。(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什么是快捷方式?就是能夠一鍵直達。具體到做事情,就是把一件事情練成條件反射。
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里面就提到過一個年科同志的故事:
“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國特工追殺,手中的左輪手槍里已經沒有子彈,只能靠奔跑擺脫厄運。在這個過程中,他沖下了一段長長的大理石臺階,跑著跑著,突然做出了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動作——停步蹲了下來。在這段時間里,追趕他的那些特工因為高度和視角的關系,無法用槍射中他,同時,他因此贏得了寶貴的七八秒,得以從口袋里拿出子彈裝進左輪手槍,打得追趕他的那些特工慌忙尋找掩體自保,而他最終成功逃脫。
年科同志后來回憶,當時他之所以能做出一個那么令人震驚的動作,是因為在他腦子里這個動作已經提前演練過無數(shù)次,而他也設想過不知道多少種逃跑時可能發(fā)生的狀況——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會遇到那樣的追殺。他說,所有高級特工都明白一個簡單的原理:任何動作演練到一定次數(shù),就能準確完成——甚至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他只不過是把這個原理應用到了極致而已。”
年科同志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任何動作演練到一定次數(shù),就能準確完成——甚至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
當時看到這個故事,我還沒有更深的認識,現(xiàn)在我知道了理智、情緒和直覺(本能)的關系,年科同志就是把一個動作從需要理智參與練習,到無數(shù)次重復后,變成了本能的反應。
從意識層面講,這是把學到的東西從意識下潛到了潛意識。
從腦科學層面講,這是通過不斷地重復在大腦中建立了牢固的神經元鏈接。
從行為心理學上講,這是建立了條件反射,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聽到搖鈴聲就開始分泌唾液。
從習慣回路上講,這是建立了觸發(fā)器和慣常行為之間的鏈接,一遇到觸發(fā)器,慣常行為就會觸發(fā)。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面有一句話:“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這本是為了證明自我意識的重要性,讓我們不要被本能和外部環(huán)境裹挾,要自己做判斷。
但反過來看,做選擇、做判斷是需要調動元認知的,是非常消耗腦力的。在我們將刺激與回應之間的距離思考清楚后,在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后,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通過重復,盡可能縮短刺激與回應之間的距離,把理智的選擇,變成快捷的自動反應。直到可以“不假思索”就做到,這就是把理智內化為直覺,這是高級本能和低級本能的區(qū)別,也是菜鳥與高手的區(qū)別。
這也是一個習慣回路,遇到一個刺激,就會有對應的反應,而這個判斷和處理的過程,經過千錘百煉已經內化了,已經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來了,這就是舉重若輕吧。
“無他,但手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