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智:
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的思考方式,思考模式)
2.及時行動:
只要做事,就一定會出現問題,所以你不要做事的時候擔心出錯,出錯很正常,要是出錯了,就想著怎么解決問題就好了,而不是因為害怕出錯,就不敢行動,不敢去開始。我們經常考慮的是“到時候能不能做好”,可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是“不管到時候是否能做好,最重要的是去做,總好過什么也不做”。just do it!
我們沒有必要去在意來自他人的,非建設性的負面評價。沒有誰一開始就能做對,做好。所有現在能夠做對,做好的人都是一路上磕磕絆絆走過來的,這就是生活的常態。
3.直面困難:
害怕困難,回避困難是人的天性,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困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么結果也不理想?這很可能是你的努力都放在了簡單的事情上,對于那些困難的部分就選擇性回避了。然后,你就可以在心里告訴自己,我已經這么努力了,應該沒問題了。可是,事情真正有價值的部分,恰恰是那些困難的部分,畢竟簡單的事情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做到嘛。所以,專注簡單,回避困難的直接后果是,一直做無用功,沒有進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事情簡單的部分迅速的解決掉,把大部分時間放在困難的部分。
4.驗收
對于階段性的努力成果,自然是要進行自我檢驗的,因為驗收才能了解上一階段的得失,改進不足,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制定改進的計劃。驗收,同樣也是一種回顧的方式,鞏固已經學習過的東西。
5.自學
(1 閱讀理解能力,這里指的可不是英語閱讀理解,而是平時看書,看新聞,看文章的閱讀能力。閱讀是一個甄別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過程,在大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選擇之后,把需要記憶的,就盡量記住;把無效的垃圾信息過濾掉,對于有效的信息與大腦里已經儲存的信息進行比較,把相關的信息歸檔,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你確信你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了嗎?
(2 寫作能力,這里指的也不是考試的作文,而是寫作的最基本的能力,寫出簡潔,有效,準確,樸素,具體的說明性和理性文章的能力。不經過練習,這也不是簡單能夠做到的,所以平時應該有基本的文字輸出,刻意的去練習這一基本能力。
(3 實踐能力,以背單詞為例,許多人天天在學卻不用,背單詞卻不造句,卻去練習什么背詞法,背了那么多單詞,卻從不讀英文文檔,從不寫英語文章,除了考試的時候。其實看英文原版書籍就是很好的提升閱讀能力的方法。
(4 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不同的思想,有選擇的接受別人告訴你的東西,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即使你想的是錯的,也比不加思索就贊同的正確的觀點要強。對于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也應該去仔細考慮兩者孰優孰劣。
(5 了解學習的過程,并不是與投入的時間成正比的,而是像爬山一樣,總有難爬的地方,也有容易爬的地方,有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進步,有時候卻又長時間覺得自己原地踏步,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有當你積累到一定程度,成果才會突然顯現,就像燒開水,不到100攝氏度就是不會沸騰,就算差一點點積累的不夠是不能明顯的看出成果的。
再讀...
1.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其實,在尚未學習之前,對提問者來說,答案只能是“不知道”——盡管很多書籍中都已經花費大量的篇幅去論述“為什么要學習(某項技能)”。而“不知道那東西(對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決定不學的原因,同時,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決定去學的原因。
為了表述方便,讓我們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決定學習的人”稱為“甲”,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拒絕學習的人”稱為“乙”。
在更多的時候,甲很可能想都沒有想過“學這東西有什么用”。他從來都不問用途,只是自顧自學去了。許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項技能的用處,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于是,這個既有經驗成為他心智的一部分。當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會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樣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學唄,學了總有用處。他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壓身”的道理。
說完甲我們來說乙。乙當然永遠不會知道這東西對他究竟有什么用,因為他從未擁有過這項技能,更不可能有機會親身體會。隨著時間推移,他憑自己的經驗能夠得到的結論只能是:“我沒學也沒什么。”也許有一天,當他因為沒有學習這項技能而遇到一點尷尬的時候,可能會慨嘆:“當初不懂事,要是學過就好了……”然而,這對他來說,僅限于慨嘆。再次遇到學習機會的時候,他依然會選擇放棄,只不過除了“不知道學它有什么用”之外還多了一個理由:“現在學也來不及了。”這種拒絕學習的判斷,漸漸融入他的心智,難以更易,最終,當他再次面臨同樣的機會時,他還會與過去一樣,做出同樣的選擇。
2.有時,有些人會故意這樣做,盡管他們自己不愿意承認。把自己標榜成完美主義者,是他們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他們不去做一些事情的借口。他們把這個借口說出來的時候真個擲地有聲:“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然而,這可能是裝出來的。人就是這樣,裝得久了,就裝得像了;裝得太像、太久,不管事實怎樣,自己倒是先信了。而這當然會影響之后的決定和行為。
這些人所說的“做不好”,其實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問題在于,沒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們這個也不做,那個也不做,到最后,已經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沒做”、“什么都不做”,結果“一事無成”。好笑的是,即便到了這樣的境地,還有不少人打腫臉充胖子,聲稱“我沒什么可后悔的”。
一些真正優秀的人,也會被別人稱作“完美主義者”。事實上,這種描述并不準確。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他們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們一直在努力”。
3.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下做出的任何決定和行為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一個相對有效的策略是: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后繼續前行。注意,一定要把它們記下來。
4.對現狀不滿、急于擺脫現狀,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落入的陷阱(盡管偶爾這也是少數人真正的動力)。接受現狀才是最優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覺得苦(這會讓人忍不住顧影自憐,浪費精力與時間),而要想辦法在任何情況下找到情趣——快樂是一種本事。這些年我遇到的幾乎所有優秀的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特征:他們很少對現狀不滿(可能是他們的優秀使他們難以覺得不滿吧),他們熱愛自己的生活,他們相對更不在意外界的影響,他們更專注于做事而心無旁騖,他們身處良性循環之中,當然,他們也因此每時每刻都在進步。
5.只要開始做事,一個人就要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但最終患上“拖延癥”的人犯了一個簡單的認知性錯誤,即認為那些能夠做對、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對、做好的。從表面上看也好像確是如此。那些能夠做對、做好的人,總是顯得從容不迫、輕車熟路。面對這樣的人,那些犯了錯、做不好的人根本沒辦法不自卑、不懷疑自己
所以,很多人做事拖延的原因不過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沒有哪一個拖延的人愿意承認自己是這樣想的,但當他們捫心自問的時候,他們都知道這描述一針見血。
只要做事,就一定會出問題。這是現實。無論何人,無論何事。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夢。
認清并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地去做事。說一個人不怕困難,那是假話。誰不想一帆風順、馬到成功?可現實就是如此。做事情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困難,事情越有價值,困難就越具規模。遇到困難的時候,心平氣和地面對就好,因為這只不過是生活常態。有時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依然沒能解決問題,卻眼見別人輕松過關,這確實令人氣餒。不過,這也是生活常態——在任何一個特定領域,總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現更好、費力更少。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有4個字頗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補拙。不過,真正相信這4個字的前提是“接受現實”,否則,這4個字發揮不了任何實際作用。
沒有誰從一開始就能做對、做好。所有做對、做好的 人都是一路磕磕絆絆走過來的,這就是生活常態。
6.有一個微妙的現象需要注意。盡管在一般的環境中,時間的運動是勻速的,但實際上,就人的主觀感受來說,時間的運動肯定是加速前進的。對“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這個問題,心理學家有一個簡單明了的解釋:
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講,未來的1年相當于他已經度過的人生的1??,即20%;而對一個50歲的成年人來講,未來的1年只相當于他已經度過的人生的1???,即2%。所以,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會覺得時間運動得越來越快。
7.就算沒有低估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就算已經按時開始執行任務,很多人還是沒有按時完成任務。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卻總是拿不出成績、做不出成效?其實,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讀書的時候也不例外——上學時總有一些天天筆不離手、眼不離書、屁股不離板凳,成績卻很差的學生。這種情況的存在往往會使人們不禁懷疑“努力”的可靠性。還好,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實際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樣子,或者顯得比較努力而已。
無疑,他們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難。
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這樣的: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約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然而,很多人會下意識地回避困難,于是乎,他們的時間安排是這樣的:用幾乎全部時間處理簡單的部分,至于困難的部分,干脆“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暗地里希望困難自動消失……
8.很多事情并不是一過性的,總會階段性地有獎有罰。受到獎勵之后,原本有兩個選項:“再次來過”和“見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人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這也是“龐茲騙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懲罰之后,同樣有兩個選項:“從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和“掙扎著找一個出路”。同樣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
所以,很多人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謂的“喜歡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為那件事情相對簡單、容易獲得獎勵而已。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們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們會花很長時間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簡單的事。他們每次回避困難的時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已經給自己找了恰當的借口。這借口太強大、太有力,以至他們真誠地相信:“我喜歡做有創意的事情,而現在手上的這些事情太枯燥,我確實提不起興趣……” 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的傾向,再多、再好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因為任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為重要而困難,也因為困難而重要)永遠無法完成。所謂效率,是在任務完成之后才能夠衡量的。這樣看來,對逃避困難的人來講,因為沒有完整地完成任務,所以無論他們花了多長時間,也都沒有效率(相當于分子為零)。
9.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過關注“方法”去反復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子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功課。這樣的習慣,會使一個人變得現實、踏實。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后天習得的技能。這種技能無比重要,卻常常被忽視,因為掌握這種技能的人總是默默地應用它,而忽視這種技能的人從未看到過它的具體實施過程和巨大好處。
無論學到了什么東西,都可以接著問自己:“那……這個道理還可以運用在什么地方?”反復問自己這種簡單問題,能夠鍛煉自己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10.一事無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棄。放棄的方法有很多種, 最常見的是“換一個更好的方向”。如果確實是一個更好的 方向倒也罷了,但事實上更好的方向并不存在,因為照此下去, “更好的方向”會不斷出現。千萬不要覺得認為自己能夠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不多,其實大家都會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方向”“越來越好”,成功的人又有多少?寥寥。我從來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類的話,我頂多相信“其實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覺得,一個人最終成功的關鍵,并不是因為他曾經精確地計劃過自己的成功,而是堅持。走向成功的過程就好比項目的起點是南極,而終點在北極——無論最初往哪走,只要中途不改變方向,早晚會到達終點。但是,如果中途改變過方向,更極端的——經常改變方向,就怎樣都無法到達終點,甚至可能返回起點。所以,開始行動之前要先判斷列表所代表的任務是否現實。如果確實覺得自己能夠也應該完成這個任務,那就著手去做,而且一定要執行到底。
11.為常見任務制定流程是一個必須養成的習慣。一個人在梳理流程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個中細節。有些人做事仔細,其實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很早就養成了這個簡單的習慣而已。而另一些人,總感覺自己夠聰明,卻在實際工作中頻繁出錯,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尚未養成這個簡單的習慣而已。這個簡單的習慣,日久天長,會讓人與人之間產生巨大差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群,你會很容易地找到無數例證。
12.只有經過大量的預演或者練習,我們才能夠在實際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有出色的表現。這也是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之間的選擇和差異。準備充分的人,常常會有出色的表現,最終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而這樣的經驗會使他更加堅信提前準備的重要。準備不充分的人,執行任務時必然表現欠佳,但不管表現多差,他也提前做了一點準備(或者自認為做了一點準備),但這樣的經驗卻會讓他覺得準備是沒什么用的,至少是沒什么大用的,于是下一次他還會采取同樣的行動,還會面臨相同甚至更為嚴重的尷尬…… 我認為,萬事皆可提前準備,萬事皆需提前準備。只有前期準備充分,才能在實際執行任務的時候有出色的表現。舉個例子,我在做新教師培訓的時候,經常被新教師夸獎:“李老師,你在臺上隨機應變的能力太強了!”對此我不敢謙虛——因為他們完全夸錯了,我自己太清楚自己的應變能力有多差。
我之所以“顯得”游刃有余,是因為之前做過太多的準備。之所以做那么多的準備,就是因為曾經出過丑——想象一下,在臺上講到一半突然發現自己說的某句話有不曾想到的歧義,是多么窘迫的事情?所以,在任何一次講演的準備階段,我都會花很多時間認真考慮自己的每個觀點、每個事例、甚至每個句子可能引發什么樣的理解和反應,然后逐一制定對策。只有這樣,我才可以安心上臺。
我并不能克服恐懼,而是僅僅做到了習慣恐懼。然而,就算是這種退而求其次的“習慣恐懼”,都需要努力和掙扎。努力的方法,就是在課前做很多很多的準備工作。我甚至為此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強迫癥狀——準備的內容必須多到實際講課內容的兩倍以上才能踏實。不過,這樣的恐懼倒成了動力,它使得我的很多課程和講演都最終有了多個版本。我還會再把這些版本各自演練很多次。這樣的準備使我一旦進入狀態,就肯定無所畏懼。因為知道了結果,我也就可以做到在開始的時候任憑恐懼陪伴。
我父親的一句話幫了我。他說:“相信我,你并不孤獨。”我之所以認為自己可以想出辦法解決對演講的恐懼,就是因為我知道很多人都害怕當眾演講。有些人甚至把“害怕當眾演講”與“害怕死亡”相提并論。害怕死亡的理由自然不必說,而害怕當眾演說的原因,人們卻未必真的了解。其實很簡單——準備不足,所以害怕。
13.我曾因為覺得自己缺乏急智而自卑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直到讀了一本前蘇聯克格勃特工的自傳才改變看法。我現在早已找不到那本書,也想不起主人公完整的名字,只隱約記得好像叫“什么什么年科”,姑且就稱呼他為“年科同志”吧。
書中提到,“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國特工追殺,手中的左輪手槍已經沒有子彈,只能靠奔跑擺脫厄運。在這個過程中,他沖下了一段長長的大理石臺階,跑著跑著,突然做出了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動作——停步蹲了下來。在這段時間里,追趕他的那些特工因為高度和視角的關系,無法用槍射中他,同時,他因此贏得了寶貴的七八秒,得以從口袋里拿出子彈裝進左輪手槍,打得追趕他的那些特工慌忙尋找掩體自保,從而最終成功逃脫。
在“年科同志”后來的回憶里說,當時他之所以能做出一個那么令人震驚的動作,是因為在他腦子里這個動作已經提前演練過不知道多少次,而他也設想過不知道多少種逃跑時可能發生的狀況——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會遇到那樣的追殺。他說,所有高級特工都明白一個簡單的原理:任何動作演練到一定次數,就能準確完成——甚至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而他只不過是把這個原理應用到了極致而已。
任何一個人如果曾經有最終習得某種技能的經驗,就會知道在習得的那一瞬間,整個世界都會為之改變。換一種說法:因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為所習得的技能,他讓自己擁有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一個人若最終可以熟練使用一門外語,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門,跨過那個門檻,就是另一個世界——他比那些只能講母語的人多擁有一個世界。選擇癡迷于學習的人,正是基于這樣的體會:每掌握了一項新的技能(是否足夠精通或者是否比別人強實際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覺自己像重生了一次。如此看來,其實每個人原本可以擁有的都并非只有一輩子,只不過是大多數人放棄了而已。以我來說,很多年前當我學會BASIC程序語言時,并不知道它會給我這一生帶來無窮的好處,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然脫胎換骨;當我學會了當眾演講時,我的世界也跟著變了,我打開了一扇新的門;當我真正學會了如何教書時,我發現自己已身處另一個世界……回顧往昔,我早已重生無數回。
14.我還想援引電影《新基督山伯爵》中的一個我看過無數遍的片段來講講文字的重要:
身陷大牢的愛德蒙·唐太斯(Edmond Dantes)終于見到挖了 6 年 卻不幸挖到另外一個牢房的法利亞神甫(Abbé Faria)。
見面后,法利亞神甫要求愛德蒙幫他挖地道:“為了報答你的幫助,我將提供給你一樣無價的東西……” “我的自由?”愛德蒙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自由是可以被剝奪的。”法利亞神甫頗有些不屑,接著說道,“我會將我知道的一切知識教給你;我會教你經濟學、數學、哲學、科學……” 愛德蒙忽然又發現了值得自己興奮的東西:“讀 書、寫字?” 法利亞神甫愣了一下,發現愛德蒙是個大字不識的家伙,頗有些無奈:“……當然。” 愛德蒙根本無法拒絕:“我們什么時候開始?” 神甫認為知識最寶貴,大字不識的愛德蒙卻只知道自由最可貴。可是沒有知識,精神怎么會自由呢?精神不自由,肉體的自由又算得了什么呢?精神的自由是誰也奪不走的。愛德蒙的重生從這里開始。他開始識字,他開始深刻地思考,他不再只是一個雜食動物,而是個可以天馬行空的人——尤其在他重獲肉體自由之后。
15.我常常暗罵現在的大學本科教育。不夸張地講,今天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經忘了“本”。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理論上講,一個人本科畢業之后,應該有能力自學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識。
16.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占據重要位置 這里提到的“寫作能力”,不是寫小說的能力,不是寫詩歌的能力,不是寫劇本的能力,也不是寫散文的能力,只是寫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種—寫出簡潔、有效、準確、樸素、具體的說明性和說理性文章的能力。
17.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最終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 我看到過一句令人非常震撼的話:很多人正是因為沒有目標才不停地“學習”。許多人都曾慨嘆:工作之后才知道什么真正有用,可“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一個人不是很懶惰,那么什么時候開始學都不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學習才算開始。比如學英語:很多人天天在學卻從來不用。背單詞堅決不造句,卻去練習什么詞根詞綴記憶法或聯想記憶法;背了那么多單詞,卻從不讀英文文檔,從不寫英文文章。當然,偶爾還是要說英語的,但僅限于“Hello! How are you? I’m ?ne, thank you, and you?”之類。其實,掌握2000個基礎詞匯、了解基本語法規則之后,就應該去“用”英語了。舉個例子,看本專業的英文原版資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語的機會。有不認識的單詞,查字典嘛。每個單詞都認識,但整句話就是看不懂,查語法書嘛。查過一圈還是搞不明白(其實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并不高),問老師嘛。
18.從另一個角度看,拒絕獨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給別人,不僅不省時間,恰恰相反,非常浪費時間——甚至浪費一生的時間。
舉例來說,在工作崗位上,有些人像頂著一顆榆木腦袋一樣,只做領導要求做的事情,但往往連被要求做的事情都做不好。很多時候,這些人并不是偷懶,而是長期養成的習慣(回避思考的思維模式)造就了他們的行為模式——他們根本想不出該干的是什么,所以只求把領導交代的任務完成以保飯碗。可是,他們甚至連該怎么干好那些被交代的任務都想不清楚,因為他們的腦袋從未“用進”、只曾“廢退”,早就退化成了實心的榆木疙瘩,沒什么用處。
而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數),在接到任何任務之后,都勤于琢磨,思考該任務的目標、實質、意義,再據此思考完成該任務的方法。于是,他們會為了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去做很多領導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最終,他們不僅能完成任務,還常常有很多意外收獲…… 這就是差別。前者往往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卻“一無是處”、“碌碌無為”,后者卻在同樣的時間里“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高升”……后者逐漸會擁有更多的機會,占據更大的平臺,最終與前者成為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很多人就是這樣,堅持拒絕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學家羅素曾觀察到這個現象,他為之奇怪并慨嘆,“很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戲謔道,“實際上,他們確實死得很快。”
19.學習任何知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礎概念。不夸張地講,任何一個學科的所有知識,都是由這些概念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一般人看見房子,不會覺得磚頭有多么重要;但是對建筑師來說,磚頭分為好多種,每種功用都不同——這就是內行和外行的區別。我年紀很小的時候,母親教我:“讀教科書,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記下來,暫時不懂的就死記硬背。把概念牢記于心,就可以通過以后的學習和實踐反復審視它,并形成透徹理解。”這一教誨對我的幫助非常大,以至我上學期間從未覺得哪個科目太難。后來做了老師,有機會大量觀察,才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習困難和思維困境,都是因為之前在學習基礎概念的時候不加重視造成的——沒有例外。
所謂“腦子混亂”的人,其主要特點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東西當作一回事。因為他們構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混亂、未經細分與整理的,所以他們的世界也只能是粗糙、混亂、無法理順的。比如,“不恰當比較”、“無關類比”是很常見的邏輯錯誤,可是很多人犯這類錯誤,往往是無心的,只不過因為他們的概念太亂、太含混,才會把迥然相異的東西當作差不多的東西,甚至干脆當作同一個東西。這樣的人看問題永遠只能看到表面,有時甚至連表面都看不清楚,當然談不上“穿過表象看到實質”了
反過來,永遠都是那些能把概念理解透徹、區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地思考,進而改變整個世界
20.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不做事,是不會暴露自己的缺點的,因為人只有在做事的時候才會暴露缺點。這也是大多數人并不自知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往往是別人要求他們做的。在任何一個部門或團隊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都是顯性的,是所有下屬或者成員都看得見的;而下屬之間、成員之間往往并不清楚對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屬們更容易“共同”看到上司的缺點。錢鐘書先生有一段很有趣的描述:“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
20.并非所有的“感悟”都不是“道理”,但確實在更多時候,“個體經驗”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分不清“感悟”和“道理”是很危險的,不僅誤己,還可能誤人。好心辦壞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然而,分清“道理”和“感悟”卻并不那么容易,盡管原則相當簡單明確:“道理”應該是普適的,而“感悟”只來自個體經驗。請不要誤會,我并不是說“感悟”都是沒用的,我是在說,“感悟”不一定是普適的,非普適的“感悟”與普適的“道理”不一樣,很多的“感悟”是有局限的,甚至可能是有很大誤導性的。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基于某種原因,所有被認為成功的人也都樂于分享他們成功的經驗。當那些衣著光鮮的人站在臺上侃侃而談的時候,哪怕他們事實上相貌平平,也會讓聽眾覺得光彩照人。他們說的每句話、每個詞,甚至每個字,都仿佛飽含著無數的深意,擲地有聲、字字珠璣。臺下的人,盡管腦子里浮想聯翩,但還是有意掙扎著聚精會神,恨不得把每個字都記下來回去“反芻”。
可是,聽眾應該有自己的智慧。只有了解了溝通的基本原理,才能不至淪落到“人家說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一方面,我們傾聽任何人講話的時候,都不應該帶著防備、質疑的心態,那樣可能會讓我們遺漏重要的信息,因為心態會成為有色眼鏡,使得我們只能收到過濾之后的信息。但另一方面,我們最終若是對所獲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也同樣是危險的、有害的。
一方面,大多數人一生都不會領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一方面,很多人在潛意識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過艱苦奮斗才獲得成功的,因為他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解釋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他們潛意識里的想法如果表達出來可能是這樣的:“看,成功多難呀!要付出那么多代價才可以呢!我還沒付出那么多代價,沒成功很正常嘛……”事實上,對那些渴望成功而又尚未成功的人來說,成功人士“苦大仇深”、“血淚斑斑”的經歷是一種多大的安慰啊!
21.人類作為注定會老死的物種之一,天生就充滿了恐懼。因為害怕自己的死亡,所以人們寧愿相信存在某個叫做天堂的地方;因為害怕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人們寧愿相信轉世投胎、輪回再生;因為害怕強者無疆而又不能面對自己的懦弱與無能,所以人們寧愿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成功者害怕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于是在“分享”成功經驗時著了魔一樣地夸大自己遇到的各種障礙,同時卻對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運氣”絕口不提;碌碌無為者如饑似渴地享受成功者的“分享”,在聽到成功者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九死一生的時候潛意識里暗暗歡喜——原來我沒成功是有原因的啊! 小時候我很奇怪為什么《圣經》里反復提到“七宗罪”(貪婪、淫欲、饕餮、嫉妒、懶惰、傲慢、暴怒),卻絕口不提人生最大的敵人“恐懼”,以及“恐懼”這個惡魔的小鬼“懦弱”?那根深蒂固的恐懼可是一切“惡”的根源,那懦弱才是“原罪”啊!后來我明白了,宗教最需要的實際上是“恐懼”。為了讓人們向往天堂,便設計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地獄。沒有令人恐懼的地獄存在,天堂又如何令人向往?
22.盡管我們使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思維,可是,思考和表達并不總是一前一后的過程。有些時候,我們的思維會因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恰當而又正確地使用語言,可以幫助修復思維漏洞。一旦明白個中道理,我們就會發現,語言就是一個便宜(甚至免費)而又有效的輔助工具。
這些糾正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父親禁止我在任何情況下說類似這樣的句子:
……本來(原本)就是嘛!
現在想來,真的要感激父親,他就那樣簡單而又“粗暴”地用幾個星期的時間使我一生不再使用這樣的句式。這種句式在生活中只有一個用處——找(最后的)借口。
長大之后,我曾在一部關于某重大新聞事件的電影里看到報社老板這樣呵斥一位剛入行的記者:
**永遠不要再跟我說“我認為……”了!你的看法關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實…… **從那之后,那個毛頭小伙就刻意讓自己寫的句子都用“事實上”作為開頭,而為了配得上這個開頭,在后面的陳述中他不知不覺真的剔除了很多“偏見”。直到被電影里的這個小細節觸動,我才明白,原來在很多領域,有些“思維訓練”其實只是需要更改語言習慣。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經常使用,因為它們特別有助于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
……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解釋)。
……看起來像……,可是……
……。而事實卻可能遠比看起來的更為復雜(簡單)。
……。然而,(這個論斷)反過來(陳述)卻不一定成立……
……其實很可能與……根本就沒有任何關系。
……和……之間不一定是單純的因果關系,它們也可能互為因果。
……和……之間的比較也許沒有任何意義。
……其實不過是表面現象,其背后的本質是……
……有一個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盡管聽起來很有道理,然而卻完全不現實。
……也許有人會說……,但是這種質疑卻……
這些句式看起來簡單,卻往往能帶來不同凡響的思考結果。平時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都不妨把這些句式套進去填空——就當想著玩了——要不了多久你就能體會這種游戲的有趣之處。不出意外的話,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因為這些句式的運用而不由自主地發生了巨大轉變。
再看一個最浪費時間的,也因此必須回避的句型:“要是 ……就好了!”這個句型是用來表達后悔情緒的,而“后悔”是最浪費時間的——無論如何,這種情緒都于事無補。
23.一般來說,我們可能獲得的建議是這樣的:得知道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這個建議的意思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能說的話、該說的話、說出來別人能聽的話。
然而,更為有效的建議盡管看起來與上面的建議差不多,實際上卻有著天壤之別:通過努力、通過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的人。說這個建議更有效,是因為它相比前者更為主動,更為長遠。沒有人從一開始就擁有一切,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東西,都要靠努力爭取才能獲得。
24.在我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我:一定要想辦法不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這樣就會有人主動找你做朋友。我當時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直到自己過了30歲才意識到一直按他說的去做所帶來的巨大好處。“贏得尊重”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也絕對不可能靠臨時抱佛腳實現。因為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觀察能力,而且這些人還會相互交流、互通有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尊重只能靠積累獲得,這是鐵律。
25.在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有一方拋出這樣的話:“每個人都 (應當)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嗎?”對話就應該結束了,因為說這句話的人已經把自己的腦殼閉掉了,或者干脆是斃掉了。
我們在討論(甚至爭論)的時候,原本的焦點在于“事實”,而非“看法”,因為“看法”無法爭論——“看法”只是對事實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盡管討論都是從交流雙方的“看法”開始的,但討論的最終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實”、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過濾掉。
一方若是用“我要保留我的看法”作為最后的擋箭牌,他的意思其實是:“去你的,別再入侵我的領域了……”事實上,如果交流從一開始就以“看法”為焦點,那么就沒必要討論甚至爭論了——我把我的看法告訴你,你把你的看法告訴我,我們各自弄清楚對方的看法,然后各自考慮哪個更有道理,或者這兩種看法為什么可能共存…… 對任何事實,每個人都有看法,這話不假,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句話就是非常扯淡的了——對很多人來說,那看法究竟是不是他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大多數人根本不思考,而少數肯思考的人的大部分又不懂得如何思考,所以,絕大多數人只不過是環境的產物而已。很多時候,所謂的“主流”觀點并非因為“正確”才成為“主流”,而是因為它恰好適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覺。
當有人以“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嗎?”來維護自己的“看法”的時候,他其實早就堅定地相信自己的這種手段是有效的,而事實又會證明這種手段確實是有效的:如果對方不是一個腦子清楚的人,他就會嘗試進一步說服對方,最終導致不歡而散;如果對方是一個腦子清楚的人,他就會偃旗息鼓,因為他明白接下去的對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無論是在哪一種情況下,這種維護手段都好像是成功的、達到了最終目的的。于是,使用“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嗎?”這種手段的人,對這種手段的看法將得到進一步鞏固——這就是真理,這就是保護自己已有看法的最佳手段。可惜的是,連這個想法本身都是他們的枷鎖,而非他們的工具。
他們誤以為很多想法是自己的,殊不知他們是隸屬于那些想法的。
26.心智成長是自己的事情,是一個人的奧德賽。這不過是一個選擇。是要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是甘愿享受虛假的歡樂,還是用長期的痛苦換取哪怕片刻的真正的幸福?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大抵上就是因為他選擇了滄桑的正道、體會了磨難,才肯為那“道”付出如此的代價吧? 語出《論語·里仁第四》。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真正跨出那一步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有一天終于跨出了那一步,就會理解為什么大多數在那一步之外的人從來都沒覺得跨出那一步有什么痛苦,而且你也能很快體會那一步之外的歡樂是怎樣的歡樂。如何跨出這一步,沒有人能幫得上你,你只能依靠自己。并且,要牢牢記住:正如沒有人能幫得上你一樣,估計你也幫不上別人。你可以為之努力,就好像我現在做的這樣,但,效果如何,不在于你。因為,你或許已經能夠明白:很多的時候,好的意圖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